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生活理念、人生信條充斥人們的頭腦,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讓人迷失。而真正能流傳千古,
支撐起中華民族精神之內(nèi)核的,則是那些一代代傳下來的家風家訓。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湖南會同縣人。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革命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lǐng)導人。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委、第5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粟戎生:(1942年—)粟裕長子,中將軍銜,原北京軍區(qū)副司令員。畢業(yè)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導彈系。參與領(lǐng)導抗美援越戰(zhàn)爭、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1967年在擊落美偵察機作戰(zhàn)中榮立三等功。
“你好!我是老兵粟戎生!”每當遇到陌生人,粟戎生都這樣自我介紹。短平頭、軍便裝,走路時昂首闊步。即便已退休多年,即使是在自己家中,73歲的粟戎生依然一身軍人裝扮,渾身上下一股颯爽風姿。住在極為平常普通的老舊小區(qū),客廳四壁白墻,顯然有些年頭的藍布沙發(fā)和電視機,作為開國大將粟裕的長子,粟戎生的生活看起來多少有些“寒酸”。
“外人看起來‘寒酸’的生活,我卻過得特別自在舒適。誰叫我的父親是粟裕呢?”說到已經(jīng)去世31年的父親,粟戎生的眼中仍有淚光。1942年出生在江蘇揚州的他,因為父母要行軍打仗,兩歲前一直跟著外婆一起生活。外婆疼愛外孫,粟戎生從小就比較嬌氣。男孩怎能嬌生慣養(yǎng)呢?1944年,粟裕派人把兒子接到了自己身邊,跟隨他在血雨腥風的戰(zhàn)場上輾轉(zhuǎn)奔波。
一心希望兒子能當兵,為祖國做貢獻的粟裕,對粟戎生的教育原則也完全是軍人的標準。為了讓兒子能成大器,他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教他做人?!坝洃浿?,父親對我們幾個子女都特別嚴厲。吃飯不可以挑食,行軍途中不能啼哭,饑寒交迫也不準叫喊?!彼谌稚f,如果犯了這幾條中的任何一條,父親就會大聲訓斥甚至動用武力。隨父母行軍到浙西天目山地區(qū)時,一個清冷的早晨,粟戎生被父親帶到一條小溪邊?!白屛冶е欢沃裢玻M水里。我不敢下水,爸爸把我一抱,‘啪’地一下扔進了水里?!昧Φ牛坝?!’他在溪水邊命令大哭不止的我。”粟戎生說,父親是一員虎將,所以絕對不能容忍自己的兒子嬌氣、膽兒小,不像個男子漢。
粟戎生說,父親最不能容忍他和弟弟、妹妹的一點就是磨蹭。誰要磨蹭了他就大聲訓斥:“這不行!”一家人吃飯時,不準說話,不準挑三揀四,如果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沒吃完飯,粟裕就會讓妻子把碗筷都收了。如果誰過后喊餓,不僅得不到飯吃還會受罰。粟裕總對子女們說:“我參加南昌起義前,領(lǐng)導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我們吃飯都很緊張,一個個都是狼吞虎咽。教導隊長官有時還故意在飯中摻頭發(fā)和沙子,你要挑挑揀揀,那就吃不飽!”來到父親身邊不到半年,粟戎生已經(jīng)學會了獨立吃飯而且動作非常麻利,再難吃的飯菜也會盛多少吃多少?!疤羧龗木偷灭I肚子,這是我兩歲多就明白的道理。”粟戎生說。
即便是后來解放了,條件好了,粟裕依然把“挑三揀四就得餓肚子”掛在嘴邊,一家人吃飯也都是不聲不響,動作麻利,無論是美味佳肴還是家常便飯,孩子們都吃得倍兒香。吃完飯后,粟裕喜歡給孩子們講述自己的故事,也依然和吃飯有關(guān)系。他說:“南昌起義、潮汕失敗、轉(zhuǎn)戰(zhàn)上井岡山、中央蘇區(qū)和后來的3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有時好幾天吃不上什么東西。打了土豪,才吃上飽飯?!彼谠Uf,“有飯吃,就要好好珍惜,用一顆敬畏的心好好享用。這是做人的最基本規(guī)矩?!彼偸钦f,從一個人吃飯的習慣上,能看出其素質(zhì)、能力和前途。
除了吃飯外,粟裕還教導孩子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要穿戴整齊,衣服鞋襪等個人用品,都要放在合適的地方。粟戎生說,他當兵期間回家休假,睡覺時衣服、鞋子隨便放,父親看到后把他從床上拽起來說:“這不行!”他依然堅持戰(zhàn)爭時期養(yǎng)成的習慣,“所有東西都應(yīng)放在固定的地方,隨手就能摸到,一有情況就能以最快速度完成準備,就是放假在家也要這樣?!币蠛⒆幼龅降模谠W约阂矔詻Q做到。
“父親一輩子都按照軍人著裝規(guī)定,總是把襯衣、毛衣扎在褲腰里。只要穿上軍裝就扣好風紀扣,從未敞開過。病重期間,他已經(jīng)偏癱,別人協(xié)助他穿衣服,他仍然這樣要求。離世前那幾個月,他根本吃不下什么東西。但只要答應(yīng)吃飯,盛多少他都吃得干干凈凈,而且動作依然很迅速,根本看不出是個病人。”粟戎生說。
“爸爸在衣、食、住、行上嚴格要求,并不是僵化古板,而是一個軍人在長期戰(zhàn)斗生活中養(yǎng)成的習慣,更是他作為父親的最優(yōu)秀品質(zhì)?!彼谌稚f。
(本文感謝北京新四軍聯(lián)合會協(xié)助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