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我們會為孩子的分離焦慮而焦慮,于是,陷入愧疚不忍。實際上,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是陪伴孩子,支持他面對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小小分離。
由于工作性質(zhì),我常常要出差,而每次離家之前,3歲的兒子奇奇都黏著不讓我走。看著他哭哭鬧鬧的樣子,我常常既愧疚又不忍心。
自從奇奇出生后,我對親子教育就非常關(guān)注,也看過一些相關(guān)書籍,了解到了分離焦慮會讓寶寶感到不安全,因此,每次與兒子分別我都特別糾結(jié)。
于是,開始琢磨,怎樣的分別是最好的方式呢?最開始的時候,我采取了趁寶寶不注意的時候悄悄離開。但是,奇奇奶奶告訴我,每次奇奇發(fā)現(xiàn)媽媽不在身邊,哭得特別傷心。我也反思,之所以悄悄離開,無非是不想看到孩子傷心哭鬧。這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在逃避啊,而結(jié)果孩子可能會覺得媽媽是個特別不靠譜的人。
后來我想到一個方法,還是提前告知,讓孩子在分別之前做一些心理準(zhǔn)備。所以,每次出差之前,我會對奇奇講,“明天媽媽要去上海嘍,過幾天就回來,回來給奇奇帶玩具,好嗎?”他不理會。
以前,如果孩子不理會,我總會想辦法讓他回應(yīng),但是,現(xiàn)在我明白了一點,他不理會,并不代表沒聽進(jìn)去,可能暫時他沒留意,也可能他不想接受這件事,也或許他在思考,所以,說完就完,不必強求孩子回應(yīng)。但是,這件事,可以在一天內(nèi)和他重復(fù)講幾次,讓他有一個心理準(zhǔn)備。
果然,到了晚上,奇奇開始回應(yīng)我:“媽媽,明天到了嗎?”
我說:“還沒有啊,明天到了會怎樣???”
“明天到了你就去上海了?!彼f。
“是啊,明天到了媽媽要到上海出差了?!?/p>
這一晚,奇奇的情緒開始發(fā)生變化。他既黏我,又耍賴,比如,明明到了睡覺時間,他就是不肯上床,偏要我陪他玩捉迷藏的游戲;他要抹我的香香,平時他把“我的”“你的”分得很清楚,可是,那天,一定要抹媽媽的香香,而且必須是他自己抹,我等不急先幫他抹了一點,他就開始大哭,說我先抹了香香;脫衣服一定要自己脫,我?guī)土艘幌拢执罂?,說他要自己脫,然后必須重新穿上,再脫……
我的理解是,這些撒嬌與耍賴是對第二天分離焦慮的變相表達(dá),這種焦慮中也隱含著責(zé)備,你為什么要走呢?你為什么不能多陪陪我呢?
曾經(jīng),每次面對奇奇類似的情緒,我一下子會非常抓狂,于是,陷入糾結(jié)、愧疚、自責(zé),“我不是個好媽媽嗎?兒子一定很難受?我該怎么辦呢?”帶著這種愧疚與自責(zé),我也常常會給兒子講道理,比如,告訴他媽媽馬上回來,回來還會給他帶好吃的,甚至有時候為了他能高興起來,還騙他說,媽媽不出差了,就在家里陪奇奇??墒?,這樣做的結(jié)果,常常是兩個人一起陷入一種焦慮和無奈中。被騙的兒子第二天會變本加厲地哭鬧著表達(dá)情緒。
那天,我忽然內(nèi)心中有了一個變化,孩子是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的,類似的分離是他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須面對的。有些時候,未必是孩子太脆弱,而是我們成年人內(nèi)心中的一種焦慮,其實,此時此刻,陪伴他,支持他去面對這個現(xiàn)實,才是最好的。
這么一想,我心里的愧疚感沒有了,而是有了一種更積極的態(tài)度。那么,今晚,我就多陪陪你,多滿足你,你哭鬧,我不急,我關(guān)注著你,等待著你?;蛘撸冶П?,拍拍你,直到你情緒平靜下來,我用高質(zhì)量的陪伴給你最大的支持,當(dāng)你得到了這些支持,就更有力量去面對生活中那小小的分離焦慮。
果然,當(dāng)我平靜下來,奇奇的情緒也慢慢平靜了下來。我們玩畫畫的游戲,玩著玩著,他困了,安靜睡著了。
第二天臨行前,我和奇奇打招呼,奇奇還是鬧著喊了幾嗓子,但是,看到奶奶拿給他的新玩具,注意力一下子就轉(zhuǎn)移了,揮揮手和我說了一聲“媽媽byebye”,又開始自顧自地玩兒起來了。那一刻,我心里感到了一絲安慰,看來,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與其愧疚不忍,不如陪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