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德育課的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既是德育課教育教學的方法改革,也是德育課本身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重要課題。本文著重分析了案例教學法的理論依據、案例教學法的基本程序、案例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并探討了案例教學法在德育課教學中的地位及應用價值。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德育課 運用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6-0173-02
案例教學法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于1920年所提出并倡導的,這些案例最初來源于商業(yè)管理中所發(fā)生的真實案例,案例教學法直到1980年才被我國所重視,而教育部門實施案例教學法則是在1990年以后。目前,在新課改倡導素質教育的大潮下,案例教學法已經成為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現就案例教學法在中職德育課中的應用談談筆者的幾點想法。
一 案例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要“依據生活而教育”。布魯克斯也在他的《建構主義課堂教學案例》一書中指出:“無論年紀大小,所有學生進入課堂時都帶著自己的生活經驗,這些經驗引領他們形成對世界和真理的特定看法,富有意義的課堂活動通過證實或轉變這些觀念,來支持或反駁學生的假設?!苯逃覀兊恼撌鰹槲覀冎该髁私虒W的有效之法,那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案例教學,案例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達到教學的效果。教育部編寫的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德育課要緊密聯(lián)系實際,貼近社會、貼近職業(yè),加強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p>
二 案例教學法的基本程序
1.重視課前案例的選擇
要想在課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學法,課前對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選擇案例,案例的選材應具有真實性、針對性和時效性。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注重增強學生的職業(yè)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yè)理想,提高職業(yè)道德認識,激發(fā)職業(yè)道德情感,指導職業(yè)道德行為,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提高覺悟、行為訓練結合起來,做到知、信、行統(tǒng)一?!彼^真實性,就是案例選材要來自學生生活實際中的,來自學生身邊的人和事,這樣的選材才能讓學生產生興趣。所謂針對性,就是案例的內容來自學生實際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所謂時效
性,是指案例是當下的且是新鮮生動的,這樣的案例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拓寬學生的視野。
2.案例分析的主體是學生
案例教學要在課堂上周密安排,要充分調動學生對案例的積極性并掌控整個案例討論的過程。要求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解讀,發(fā)現選材中的關鍵性信息,然后運用書本中的理論去努力分析并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和意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從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法中解脫出來,由學習的被動者變成學習的主動者,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3.采用分組式討論案例
案例教學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小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先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成員在組內自由發(fā)言,然后形成組內共同意見,并委派一成員在全班進行交流;教師要在學生討論時參與進去,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換意見,對學生的思路進行適當的引導,但學生展開討論時,不要隨便否定學生的意見,當然也不能漫無邊際地討論到其他問題上去,要注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4.教師要反思、總結和點評案例
學生針對教師提供的案例進行討論后,教師要及時反思和總結學生討論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看看案例的選材是否恰當,學生的分析是否深刻、是否合理,能否達到深刻理解理論的目的,特別是學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這樣的反思和總結有助于教學經驗的進一步提高。
三 案例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1.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先入為主,師生平等是關鍵
在德育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切不可將書本理論知識強加給學生,讓學生被動接受。要學會用民主、平等的方式讓學生自由討論,要允許學生提出反對意見,在學生充分討論的過程中進行適當地引導,將學生的思路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共識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和接受,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
2.教師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關系到一堂德育課是否能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自己要有充分的準備和清晰、縝密的思路,特別是學生的討論明顯偏離方向時,要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正確的分析。學生討論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偏激的看法,因為學生是用過去的已有認知來看待現在的案例,此時教師要善于誘導,切不可打壓學生的觀點,同時還要掌握好討論的節(jié)奏和秩序的維護。
四 案例教學法在德育課中的地位
1.案例教學法的精髓就是“誘導”
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學,應該是在“誘導”的方式下,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師事先預設的教學情境中來。如教學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自覺依法以避免違法犯罪”這一知識時,我選擇了人民網登載的一個案例《大學生公交車為爭座位與孕婦沖突 出狠招竟腳踢孕婦肚子》,事情的經過是:武漢工程大學一名大四女生為了跟一位孕婦爭座位,竟然在公交上用腳去踢孕婦的肚子,后經醫(yī)院檢查,孕婦暫無大礙,但不排除流產的可能。緊接著將網民對此事的看法告訴大家:觀點一:這位大學生的行為是犯罪;觀點二:這位大學生踢人雖然不對,但現在孕婦暫無大礙,只是犯了個錯,公安部門不應處罰她;觀點三:這位大學生的行為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嚴肅處理是正確的。然后讓學生充分討論,我們應該支持哪種觀點,從此事中我們得到什么樣的認識?學生充分討論并發(fā)表看法后,我要求學生對照書本回答三個問題:(1)什么是違法行為?(2)違法行為的類別有哪些?(3)一般違法行為要不要承擔法律責任?學生按照要求看完知識點后一起討論并回答以上問題,最后形成共識:不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或做出法律禁止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其中,刑事違法行為是嚴重的違法行為,而其他違法行為都屬于一般違法行為,不管什么違法行為都要依法受到處罰。然后對照以上案例繼續(xù)讓學生討論并回答:大學生踢孕婦肚子的行為屬于什么違法行為?(一般違法行為),同時問學生:大學生要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學生看書回答。教師點撥:承擔民事責任和行政制裁。有了這樣的新課導入,學生的學習興趣肯定會被調動起來,必然想知道什么是犯罪、犯罪與一般違法的區(qū)別、犯罪應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等,直到點出本節(jié)課要講述的知識與重點。
2.案例教學法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實施自主、民主、尊重的原則,從而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學“依照程序維權”這一知識時,采用“侵犯肖像權”的案例:讓學生討論,老板不經顧客同意將其照片放大放在櫥窗內展示招攬生意,屬于侵權行為嗎?如果屬于侵權,那侵犯了顧客什么樣的權利?侵權發(fā)生了,顧客用什么樣的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呢?以上問題,大家積極參與討論、爭相發(fā)言,課堂學習氣氛高漲活躍,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維權的程序和方法,學會了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案例教學法能協(xié)調好師生間情感
由于德育課堂始終處于民主、和諧的氛圍之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心情放松,學生對教師的敬畏心理會在愉快、歡樂的課堂氛圍下得到消除。傳統(tǒng)的德育課是在嚴肅的氛圍中,采取灌輸式教學,教與學是兩個獨立的主體。師生無情感的交流,學生無學習興趣。而案例教學法在德育課中的優(yōu)勢就得到體現,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在學習中愉悅心情。比如教學“違法無小事”知識點時,教師這樣導入:展示行人亂穿馬路的圖片,讓學生對照實際充分討論這些行為會有什么樣的危害,接著播放“新加坡懲治亂穿馬路者”的視頻,拓寬學生對此知識點的認識,然后板書:警惕身邊的違法行為。這樣的導入可以很好地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起到教學協(xié)調的作用,使學生在歡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狀態(tài)。
總之,案例教學法可以使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學生從內心深處去自覺地學習理論知識,并對照實際內化自己的行為。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對實現德育課的教學目標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成人、成才、成功,實現教育目標,培養(yǎng)現代社會人。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