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堂壽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務。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和諧發(fā)展的結果,而知、情、意、行在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又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和相互轉化的。道德認識是產(chǎn)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的依據(jù);道德情感加深道德認識,堅定道德意志,使道德行為更好地堅持下去;而道德行為在實踐中,又激發(fā)道德情感,鞏固和發(fā)展道德認識,鍛煉道德意志。思想品德課只有遵循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才能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一、道德認識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
道德認識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教學上,應把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放在首位,不但要使學生知道要怎么做,而且要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如教學《勞動最光榮》一課時,教師在補充講述了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后,提問:“老大得了父親的家產(chǎn),為什么到頭來還是沒吃沒穿?”學生回答:“因為他不愛勞動,太懶。”“因為他整天吃喝玩樂,游手好閑,把父親留下的糧食都吃光了,東西也賣完了,所以最后沒吃沒穿?!苯處熡謫枺骸袄隙x開家時,只帶點種子和簡單的工具,為什么他有吃有穿?”學生說:“老二勤快,愛勞動?!薄八灰蕾噭e人,靠自己的勞動生活。”教師最后總結:“同學們說得都很好,老大沒吃沒穿,原因在于他整天游手好閑,不愛勞動;老二與老大不同,他勤快,愛勞動,全靠自己的一雙手勞動創(chuàng)造生活。人類所需要的一切,都是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沒有勞動,人們就無法生活。因此,我們說:勞動最光榮,愛勞動的人應受到尊敬?!蓖ㄟ^上述教學,學生弄清了因果關系,領會到勞動光榮,懶惰可恥的道理。在引導學生接受思想品德基礎知識并轉化為道德認識的過程中,還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自思”“自律”的能力。如在教學《不打擾別人》一課時,教師先布置學生結合插圖學習課文內容,并提出思考題:(1)小芳來到張華家,為什么把報紙輕輕放在桌上就走了?(2)小芳來到王叔叔辦公室,看見王叔叔正在打電話,她是怎么做的?(3)珍珍在午睡,小芳來到她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4)你平時遇到上述情況,是怎么做的?而后組織學生討論。在教師循循善誘的引導中,學生的道德認識得到了提高。
二、道德情感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推動力和催化劑
道德情感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推動力和催化劑。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應注意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即進入自我情感體驗的心態(tài),使教師“動之以情”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感情投入”結合起來。如在教學《認真做作業(yè)》一課時,可以用創(chuàng)設情景的方法導入新課: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三位扮演“作業(yè)本子”的同學,手持道具,配合舞蹈動作,走進教室。教師說:“今天我們來做個‘作業(yè)本子找主人的游戲,請大家認真看?!卑缪荨白鳂I(yè)本子”的三位同學隨著樂曲,邊跳舞邊誦讀課文中的順口溜:“我的主人頂呱呱,作業(yè)本子真整潔,一行一行多工整,一筆一畫像繡花。計算答題全正確,成績優(yōu)良人人夸。主人主人在哪里?我要給你戴紅花?!比嗤瑢W也一起跟著朗讀一遍。通過這一設計,使得作業(yè)做得很好的學生有了自豪感、光榮感,同時也激發(fā)了其他同學做好作業(yè)的欲望和決心。又如在教學《小學生也要知法守法》一課時,通過播放電影《少年犯》的主題歌《心聲》,把學生帶回到那如泣如訴、令人揪心的場景中,激發(fā)了學生對從小知法、守法重要性的認識,也增強了學生做遵紀守法小公民的自覺性。
三、道德意志制約著道德行為,對道德情感起著調控作用
道德意志制約著道德行為,對道德情感起著調控作用。教學時,要注意遵循學生思想品德內化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辨析言行,解剖自己,進入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自我督促的自我教育過程。在學生有了初步道德認識的基礎上,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辨析,以加深道德認識,培養(yǎng)道德意志。除完成“學與做”中的練習外,教師還應再進行設計。如教學《天天鍛煉身體好》一課時,可設計判斷題:(1)今天星期天,不必早鍛煉。( )(2)我雖然身體很好,但是還須再鍛煉。( )選擇題:(1)我今天感冒,早操(可以不用參加)(做得有氣無力)(堅持認真做)。(2)剛吃完飯,可以(散步)(跳繩)(奔跑)。
道德意志的培養(yǎng)還可以結合教材、抄錄名言警句、制作名言警句的賀年卡和書簽來進行。
四、道德行為是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標志
道德行為是學生是否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標志,它既是思想品德課的特點,又是思想品德課的重要任務之一。行為實踐既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出發(fā)點,又是教學的歸宿。因此,必須加強道德行為的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1.把握教材,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行為。在教學中,要注意小學生道德行為的基礎性,即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做人的啟蒙教育和熏陶,教會學生做個好學生、好公民。還要注意小學生道德行為的層次性、示范性。學生道德行為的形成是一個由低到高、從簡單到復雜的長期過程,必須層層深入,循序漸進。
2.超越教材,強化學生的道德行為。學生的認識內化為自覺的欲望,能促使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在教學中,要適當超越教材,將書中的范例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和事,這能起到很好的遷移升華作用。引導學生用正確的觀點、方法、態(tài)度去認識現(xiàn)實問題,把握一個個時機,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教育訓練,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導之以行”。
總之,只有在遵循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規(guī)律的前提下,探索品德課教學改革,才能達到優(yōu)化的目的。
(作者單位:福建省將樂縣水南學校 責任編輯:莊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