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松
(河南大學(xué) 民族研究所,河南 開封475001)
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建立政權(quán)后,尤其注意廢除“胡俗”,恢復(fù)所謂“華夏衣冠”。為重建其心目中的漢族文化主體性,排斥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內(nèi)地的影響。其實質(zhì)是在社會文化領(lǐng)域否定元朝繼續(xù)存在的合法性,樹立新王朝的正統(tǒng)地位。但歷經(jīng)近百年蒙元統(tǒng)治(在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時間更長),所謂“胡風”“胡俗”早已播撒民間,成為中國社會風尚的組成部分,僅憑一紙詔令試圖完全滌除非漢族文化的浸染,無論如何都使人難以遽信。相反,我們看到明朝皇室內(nèi)部熱衷“胡風”,特別是“胡服”改頭換面存續(xù)了相當長的時間,因此,明朝對“胡風”的排斥是有選擇的,或者說執(zhí)行了雙重標準。這一點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明朝皇室對待藏傳佛教的態(tài)度。顯然,明朝統(tǒng)治者一直試圖確保某種形式的文化壟斷地位,而將普通百姓排斥在外。
關(guān)于明代“胡風”遺存的研究,國內(nèi)外已有一些學(xué)者進行了探討①注:國內(nèi)外學(xué)者已經(jīng)注意到了元代社會風尚對明代的影響,主要論著有:已故美國學(xué)者司律思(Henry Serruys,C.I.C.M.).Remains of Mongol Customs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Ming Period,Monumenta Serica Vol.16,No.1/2(1957),pp.137-190;美國學(xué)者魯大維(David M.Robinson).The Ming Court and the Legacy of the Yuan Mongols,Culture,courtiers,and competition:the Ming court(1368-1644).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8,pp.365-421.國內(nèi)則有高仙壽《明代北京及北畿的蒙古族居民》(收入《第十屆明史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年);李莉莎《“質(zhì)孫”對明代服飾的影響》(載《內(nèi)蒙古大學(xué)學(xué)報》2010年第4期)。在探討服飾方面的新近代表論述是羅瑋的《漢世胡風:明代社會中的蒙元服飾遺存研究》(首都師范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2年)。,本文擬從服飾的角度入手,在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結(jié)合部分圖像資料,分析明朝對“胡風”態(tài)度的矛盾性,同時闡述北族服飾文化在明代社會中存在的意義。
明朝建立之初(1368年),朱元璋即“詔復(fù)衣冠如唐制。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變易中國之制。士庶咸辮發(fā)椎髻,深詹胡帽,衣服則為袴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無復(fù)中國衣冠之舊。甚者,易其姓氏為胡名,習(xí)胡語。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厭之。至是,悉命復(fù)衣冠如唐制?!彼敿氁?guī)定了士民、官庶、樂工、樂妓一切人等著裝規(guī)范,命令“不得服兩截胡衣。其辮發(fā)椎髻、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損益,皆斷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復(fù)中國之舊矣。”[1]朱元璋的這一基本指導(dǎo)思想波及整個明王朝,加之明初嚴厲的政治氛圍,不得不令人產(chǎn)生“胡風”滌除的印象。但是,社會風習(xí)往往不以執(zhí)政者的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多民族長期共處,密切交往過程中形成的文化交流和相互滲透并不能完全迎合統(tǒng)治者主觀意愿隨時變化。因此,明朝統(tǒng)治階層不斷頒布禁令,消除包括蒙元在內(nèi)各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遺存。
然而吊詭的是,在明朝統(tǒng)治集團中,尤其是皇室內(nèi)部,對于“胡風”的態(tài)度遠不及詔令中說的那樣得到嚴格遵守。就在詔令頒布的次年(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詔定侍儀舍人及校尉刻期冠服”時,則規(guī)定“今擬侍儀舍人導(dǎo)禮,用展腳幞頭,窄袖紫衫,涂金束帶,皂紋靴,常服用烏紗帽,盤領(lǐng)衫。校尉執(zhí)仗亦,首服用金額交腳幞頭,諸色辟邪寶相花裙襖,銅葵花束帶,皂紋靴,刻期冠方頂巾,衣胸背鷹鷂花腰線襖,諸色闊匾絲絳,象牙雕花環(huán)行縢八帶鞋?!雹僮ⅲ骸缎?庇洝吩?,諸色闊匾絲絳,廣本無匾字,絳作絳。抱本作條?!稌洹肪砹蛔髦T色闊絲匾絳。又,行縢八帶鞋,廣本八誤蛇?!稌洹肪砹慌c館本同。[2]引文中“腰線襖”的前身就是元朝著名的“質(zhì)孫服”。蒙元貴族在赴“詐馬宴”時都穿“質(zhì)孫”服,即蒙語jisun,意為顏色,就是說穿著同一顏色華貴服裝。明代在其同色意義的基礎(chǔ)上稱為“一撒”,進而為“曳撒”。它還被叫做或“詐馬”或“咱馬”,來源于波斯語jāmah(外衣、衣服)[3]。與之經(jīng)常搭配的還包括貼里、比甲。貼里(terlig,袍)是下擺有褶的斷腰袍;比甲則是長馬甲,先由漢地傳入蒙古,經(jīng)改良后再傳回內(nèi)地。②注:腰線襖就是典型的胡服,詳細內(nèi)容參見羅瑋論文。由此聯(lián)想到明代內(nèi)官的裝束有不少都來自元朝(見下圖)。
注:《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之局部,可以看到明朝內(nèi)侍穿戴腰線襖的情況。
盡管可以爭辯說“依元制”并不能等同于“依胡俗”,可是腰線襖無疑就是蒙古特色的胡服。更有意思的是朱元璋的態(tài)度,對胡風“久厭之”的洪武帝對此次禮制改革擬議卻表示了肯定——“制曰:可?!憋@然,朱元璋本人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針對“胡風”的雙重標準。
不僅侍衛(wèi)近臣如此,明朝皇帝對于胡服也情有獨鐘。例如“深詹胡帽”就是“鈸笠帽”和“直檐大帽”一類的帽子。元朝皇帝經(jīng)常佩戴這兩種帽子,根據(jù)洪武詔令的內(nèi)容,肯定屬于禁斷范圍以內(nèi)。然而,朱棣死后,仁宗在送給諸弟父皇遺物的書信中稱“大行皇帝遺冠服,氣澤所存,啟閱悲愴,痛何可言。謹以皂紗沖天冠一一并金钑頂子茄藍間珊瑚金棗花帽珠一串……送賢弟朝夕瞻奉,以慰哀慕惓惓之心?!盵4]可見直檐大帽是朱棣生前在野外活動時經(jīng)常穿戴衣冠之一。
明朝最有傳奇性的皇帝——正德帝也是“胡服”的愛好者。史稱“十數(shù)年間,武宗或胡□□,或紫衣,或持呪,或結(jié)印,往往傳播民間?!盵5]《實錄》中詳載武宗詔令群臣趕制胡服,穿著接駕的史實。正德十三年(1518年)“既而得旨用曳撒、大帽、鸞帶,賜群臣大紅纻絲羅紗各一疋?!碑敃r禮科都給事中朱鳴陽等上言“章服所以辨貴賤,定名分。今乃褻賚予之恩,混來章之別,畧僭差之防。古人車服以庸之意固不如若此,況曳撒、大帽止宜用于行役,而非見君之服。伏望收回成命,仍以本等冠服迎候?!闭碌蹖Υ瞬⑽床杉{。①注:《??庇洝?,既而得旨,抱本得作傳;賜群臣,抱本賜下有文武二字。曳撒衣詳見羅瑋文。[6]言官表達了不滿,但也只是停留在“曳撒、大帽止宜用于行役,而非見君之服”的角度加以批判,其暗含的意思是“曳撒、大帽”為身份地位低下之人的穿著,難登大雅之堂,并未涉及服飾的民族性。次年(1519年),監(jiān)察御史虞守隨直接上言稱“服飾在人,其事若小,而所系甚大。況朝廷者四方之極,京師者天下之本。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豈可以簡畧為哉。往歲,圣駕自宣府回,百官奉旨戴大帽,衣曳撒,系海馬帶郊迎。今圣駕將回,萬一復(fù)宣前旨,臣竊惑之?!彪S后他道出了真正的擔心“蓋中國之所以為中國者,以有禮義之風,衣冠文物之美也。況我祖宗革胡元腥膻左袵之陋,冠服禮儀具有定式,圣子神孫文臣武士萬世所當遵守,奚可以一時之便,而更恒久之制乎。乞勑禮部別議迎駕禮儀,毋拘前旨,庶足以表示天下,不至遺譏后世?!苯Y(jié)果“疏入,不報?!盵7]虞守隨列舉的反對理由中公開涉及的明初革除“胡服”的祖制。如果我們拋開反對意見,僅從“我祖宗革胡元腥膻左袵之陋”的提法可以看出,明代中期,人們還能明確識別胡服的形制。明武宗明知其為胡服,仍然堅持穿著的做法頗為有趣。一般情況下,人們往往認為明武宗的率性而為或許導(dǎo)致了“胡風”盛行,這與同一時期武宗對少數(shù)民族宗教文化的熱衷頗為一致,似乎表現(xiàn)出了個性化驅(qū)動的偶然性,實則不然。
其實正德帝的做法并非驚世駭俗之舉,要之,其先輩們早已習(xí)慣了一整套的胡服裝扮。弘治年間,廵按陜西監(jiān)察御史張文上言反對“織彩妝絨毼曳撒數(shù)百事”的奏折中,使我們知道“曳撒”衣的制作甚至已遠及陜西、甘肅等地[8]。另外,明人的記載中也明確了“曳撒”作為皇帝常服的史實。如尹直載:
予休致家居時節(jié),喜慶或接賓客,訪親友則具冠帶盛服為禮。其余燕居則冠小□,或東坡學(xué)士巾,而多服曳 ?;蛴姓埛钜路碚撸钁?yīng)之曰:昔甞叨侍憲宗皇帝觀觧于后苑。伏覩所御青花纻絲窄詹大□,大紅織金龍紗曳 ,寶裝鉤絳。又侍孝宗皇帝講讀于青宮,早則翼善冠袞繡員領(lǐng),食后則服曵 玉鉤絳。而予蒙賜衣,內(nèi)亦有曳 一件。此時王之制所宜遵也。[9]
從尹直的記載可以看出,明憲宗、孝宗父子的常服中一直有“曳撒”衣,包括明朝大臣們的常服也遵守了這一“時王之制”。簡言之,“胡服”就是明朝上層常服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看帽子,雖然“鈸笠帽”和“直檐大帽”有一些區(qū)別——主要在于前者帽檐四周向下延伸,后者帽檐平坦,但是并不妨礙明朝帝王如同元朝帝王一樣頭戴此類帽子。目前傳世的圖像資料也能為我們了解和比較大帽在元明兩代皇室中佩戴演變的軌跡——其主要變化集中在帽沿逐漸向上翻轉(zhuǎn),而基本形制未產(chǎn)生根本性的變化。(見下圖)②注:本文所引《元文宗像》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明宣宗像”出自《明宣宗射獵圖》,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憲宗像”出自《明憲宗調(diào)禽圖》,現(xiàn)藏國家博物館。
類似的帽子還被稱為“胡帽”。明英宗被俘后,明朝使臣季鐸帶給他御寒的衣服中就有胡帽[10]。明朝邊境的探子常常穿戴胡服胡帽,深入對方境內(nèi)偵察刺探,但是平時官方則不允許他們穿著民族服裝出入[11]。明朝使者出使北方藩國時,也會得到胡帽的饋贈[12]。
回頭審視元明諸帝的帽子,假如我們不特別加以注明的話,相信有不少人很難把后兩者視為漢族王朝君主的服飾。僅從宮廷的角度看,大帽由元入明的事實既是明廷對元廷的某種儀制繼承,也體現(xiàn)為元代宮廷文化生命力的延續(xù)。這種糅雜了所謂“胡風”的裝束雖然以宴游之服的隨意形態(tài)出現(xiàn),但是經(jīng)過明朝皇室的無意識放大,客觀上起到了一些示范作用,以至于明朝境外的非漢人領(lǐng)袖們紛紛效仿。
自明朝中期已降,以女真貴族為代表的酋首們無不把從明朝得到大帽賜予作為一種榮耀。
明朝中后期賜予女真酋長大帽簡表
當然,不能僅根據(jù)表中所舉就得出明朝專門向女真大酋賞賜大帽的認識。明朝對于蒙古酋首也有賜帽的例證。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朝在討論開通大同馬市后就曾議定,依循“女直都督先年嘗因求討,賜以大紅獅衣、金帶、金頂大帽”的前例,給“俺荅賜大紅纻絲膝襕花樣衣一表里,金頂大帽一,金帶一,脫脫大紅纻絲一表里”[25]。次年(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給賞延綏互市虜酋吉囊、狼臺吉二人如俺答、把都兒例,各大紅膝襕獅子纻絲一襲,彩四表里,金頂大帽一頂,金帶一條……從總督王以旗奏也?!盵26]不知道此時的蒙古人還能否認出這是以前元朝君主們經(jīng)常佩戴的帽子。
所以在嘉靖朝及其以前的時候,明朝在賜予大帽等服飾時還非常講究被賜者的身份地位能否符合明朝所要求的高度,反過來也證明了明人對于大帽等物的重視程度。而到了萬歷朝已經(jīng)作為一項常例加以貫徹,應(yīng)該說重視程度有所降低。
雖然明朝皇室和達官貴人們持續(xù)保有著熱衷前元故俗的風氣,但是對于民間流傳的所謂“胡風”卻非常警覺,明確加以禁止。這突出表現(xiàn)在對民間服飾風習(xí)的嚴格限制上。
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命禮部申明民間巾服之制。上以京師軍民狃于習(xí)俗,多戴圓帽匚贑頭,非本等巾服,乖于禮制。故有是命?!盵27]正統(tǒng)年間,監(jiān)察御史苑恪上言,于是朝廷再次“申明習(xí)尚胡虜衣服語言之禁?!盵28]還根據(jù)山西絳縣學(xué)訓(xùn)導(dǎo)張干上言,“命各府州縣儒學(xué)孔子像在故元時塑有左衽服者,悉改右衽”[29]。明人載“禁中外官舍軍民戴尖頂帽,穿禿袖衣,垂纓插翎,及語言跪拜學(xué)胡俗者。明興將八十年矣,習(xí)未改,信元俗漸染之深。迄今都人士聲容竟自為一體?!盵30]然而,三番五次申令的結(jié)果似乎不能令政府滿意。正統(tǒng)十四年(1416年)“巡撫大同宣府右副都御史羅亨信言:官員軍民人等服色俱有定式。近年各處邊衛(wèi)指揮、千百戶有僣服麒麟獅子花樣者,舍人有服虎豹犀牛海馬花樣者,軍余有服禿袖衣、外夷尖頂狐帽者,僣禮違法。請敕禮部都察院申明禁約,庶上下之分明,華夷之類別。從之。”[31]服飾禁令的實際效果不得而知,正統(tǒng)朝屢次申誡從側(cè)面反映了所謂“胡俗”影響之深。
明代中葉的“弘治四年正月,禁胡服胡語。刑部尚書何喬新上言:京師軍民習(xí)胡語,服胡服,此亦伊川被發(fā)野祭之類也。乞出榜禁約。上皆從之?!雹倭?,《明武宗實錄》卷一六五,正德十三年八月庚寅條載“又言:都民習(xí)胡語、胡服,此伊川被發(fā)野祭之類,宜禁約。從之?!保ǖ?202頁)此事為《明孝宗實錄》不載的原因“蓋出焦芳之曲筆云”。[32]此后,雖然很少再看到此類禁令的重申,并不意味著“胡俗”的消失,更可能是歷經(jīng)百余年之后,時人已經(jīng)很難區(qū)分胡漢之俗了,以至于無從限制。
注:圖為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元代騎馬陶俑,與明朝軍隊的服裝相比,共性顯而易見。
至于民間“胡風”盛行的情況,明人有明確記載,謂“元胡亂華,華盡胡俗,深襜胡帽也;袴褶腰褶,胡服也。袴褶,褶在膝腰,褶皆細宻攅束,以便上馬耳。婦女則窄袖短衫。明興盡除故陋,一用唐制,用夏変夷,上續(xù)羲軒垂統(tǒng),令嚴法行。然常見河以北,帽猶深襜,服猶腰褶,婦女衣窄袖短衫,猶十之三見于郡縣。而吾里予童兒猶是,習(xí)久而難変,甘陋而相忘耳?!盵33]王同軌將帶有寬邊的大帽和腰褶細密的腰線襖全部歸為“胡服”“胡俗”,無形中透露出“胡服”為民間廣泛接受的主要原因正式其實用價值的便捷性和審美價值的合體性。史玄更記載說“高皇帝驅(qū)逐胡元,首禁胡服胡語。今帝京前元輦轂所都,斯風未殄。軍中所帶大帽既襲元舊,而小兒悉綰發(fā),加姑姑帽,嬉戲如胡兒,近服妖矣?!盵34]本段文字很有意思,除了提到軍中襲用“大帽”之外,作者特意指出小孩束發(fā),戴“姑姑帽”的嬉戲之態(tài)。所謂“姑姑帽”,實際就是蒙元時代貴族婦女的典型帽式——罟罟冠②注:“罟罟冠”其他的漢語譯法尚有顧姑、罟姑、固姑、固顧、罟最、括罟、故姑、囿姑、姑姑、三庫勒、古庫勒、孛哈、孛黑塔、孛黑塔黑等10多種,詳見蘇日娜《罟罟冠形制考》,載《中央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2002年第2期;李莉莎《罟罟冠的演變與形制》載《內(nèi)蒙古大學(xué)學(xué)報》2007年第1期。。但是作為婦女專用的服飾之一,明代竟然變化為孩童所頂戴,其演變過程尚無人論及。顯然,這種“姑姑帽”絕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罟罟冠”,而是經(jīng)過變形、改良之后,擴大了適用范圍的“胡服”之一。但它獨特的民族屬性并未減弱,否則明人不會發(fā)出“嬉戲如胡兒,近服妖矣”的感慨。所以盡管,明朝政府三令五申,民間“胡風”的流行并不會很快消失,對此明人承認“……大帽半袖,胡服亦未盡革也?!盵35]直到明朝末年,據(jù)《客燕雜記》卷三,第194條載“崇禎末,京師婦人好著短身窄袖衣,名曰四不像。又小兒多戴胡帽。京師所謂服妖,殆其然歟?”[36]顯然,北方風俗中的非漢族成分現(xiàn)已成為民間文化的組成部分,所謂“胡風”之盛由此可見。
附帶提及,有學(xué)者指出,明初皇室諸王打馬球“顯然是承襲了遼宋金元以來的傳統(tǒng)”,斷定“明初打馬球運動的存在,原因非他,正是繼承了元代的習(xí)俗”[37]。
我們探討元代服飾對明代的影響并不是從服飾史的角度進行論述,而是認為那種強調(diào)元明間歷史聯(lián)系斷絕的看法是不夠準確,有失武斷。明朝反復(fù)禁止“胡風”恰恰表明蒙元時代北族文化在中國內(nèi)地,尤其是北方地區(qū)的存在已經(jīng)根深蒂固。明廷僅出于政治原因,人為限制非漢族文化傳承的意圖根本無法實現(xiàn)。從明朝統(tǒng)治者自身的矛盾性更反映出文化的傳播和交融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并不能隨著政治意志的改變而迅速改易。從另一個角度看,明朝統(tǒng)治者熱衷“胡風”也反映出文化歷史慣性的強大,它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意識,默默中改變著文化評判標準。明代蒙古文化的存續(xù)實際正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屬性和各族民族共鑄中華文化基本判斷的準確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明代存在的元代遺俗仍是有待進一步挖掘和研究的饒有趣味的課題。
[1]明太祖實錄(卷三〇)[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北荆?962.525.
[2]明太祖實錄(卷三九)[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北?,1962.790.
[3]韓儒林.元代詐馬宴新探[A].韓儒林.穹廬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247-253.
[4]明仁宗實錄(卷一)[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校勘本,1962.29.
[5]安磐.黜異端懲小人以隆圣道疏[A].賈三近.皇明兩朝疏抄(卷五)·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65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76.
[6]明武宗實錄(卷一五八)[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北?,1962.3028.
[7]明武宗實錄(卷一七〇)[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北?,1962.3285-3286.
[8]明孝宗實錄(卷六〇)[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北荆?962.1159-1160.
[9]尹直.謇齋瑣綴錄(卷八)[A].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39冊)[C].濟南:齊魯書社,1996.145.
[10]袁彬.北征事跡[A].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33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51.
[11]張瀚.邊患稍寧及時大修邊政疏[A].陳子龍.明經(jīng)世文編(卷三〇〇)[C].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62.3152.
[12]倪謙.朝鮮紀事[A].續(xù)修四庫全書(第744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03.
[13]明憲宗實錄(卷一四)[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北荆?962.324.
[14]明憲宗實錄卷三九[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北荆?962.794.
[15]明孝宗實錄(卷一二二)[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北荆?962.2190.
[16][17][18][19][20][25][26]明世宗實錄(卷一二至卷三八一)[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北?,1962.443,682,907,956,2970,6660-6662,6745.
[21][22][23][24]明神宗實錄(卷一五至卷二六五)[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北荆?962.458,1892,3880,4934.
[27]明太宗實錄(卷五九)[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校勘本.1962.855.
[28]明英宗實錄(卷一二〇)[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北荆?962.2417.
[29]明英宗實錄(卷一六六)[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校勘本.1962.3221.
[31]明英宗實錄(卷一七五)[Z].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北荆?962.3371.
[30]黃景昉.國史唯疑(卷三)[A].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32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6.
[32]雷禮(撰),范守己,譚希思(輯).皇明大政紀(卷十七)[A].續(xù)修四庫全書(第354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41.
[33]王同軌.耳談類增·中論篇·元胡亂華之禍[A].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268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55.
[34]史玄.舊京遺事(卷二)[A].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33冊)[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328.
[35]胡纘宗.愿學(xué)編(卷下)[A].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38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40.
[36]陸啟浤(撰),邱仲麟(點校).陸啟浤〈客燕雜記〉標點并序[A].明代研究(15)[C].中國明代研究學(xué)會,2010.179.
[37]陳高華.宋元和明初的馬球[J].歷史研究,1984,(4):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