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吉春正,劉志堅
(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南京金陵船廠,江蘇南京210015)
船舶采用橫向梳式船臺下水,最大優(yōu)點是船臺布置靈活。一個橫向梳式滑道,可銜接多個船臺,各船臺造船過程互不干擾[1],但橫向下水有其自身的不足。在枯水期采用橫向下水,會使船舶擱淺在斜船架上,因此,有必要對船舶在枯水期采用橫向下水方法進行研究,以提高船舶下水率,保證船廠按期完成船舶建造任務。
(1)移船下水中船臺小車頂升、斜船架下放的同步控制難度大,易產生外底板變形。
(2)滑道有一段常年浸在水下,檢修困難,且因反復使用,河道沖刷易產生斷軌、變形等,造成下水中斜船架卡殼,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3)受水位限制,不能滿足全年下水要求,對縱傾影響較大的上層建筑、主機等在枯水期無法在船臺安裝。而枯水期下水方案一旦失敗,將使船舶擱淺在斜船架上,嚴重打亂生產計劃,造成交船拖期和巨額經(jīng)濟損失的嚴重后果。
(1)準確統(tǒng)計重量。準確統(tǒng)計重量是論證的前提,為此,將統(tǒng)計項目進行了細致劃分,如:絕緣項目細分為碰釘、巖棉、白鐵皮,使空船統(tǒng)計重量與傾斜試驗結果差異已能控制在20 t內,為下水方案論證和傾斜試驗奠定了基礎。
(2)精確計算下水。在準確統(tǒng)計重量基礎上,精確計算下水。除計算理論浮態(tài)外,還應充分考慮船體中拱,對船舶縱傾和吃水進行修正。
(3)多方案論證??菟谙滤吧洗_時均會進行多方案論證,如:是否合攏上建,是否吊裝主機,是否安裝艙蓋和克令吊等,給出一系列浮態(tài)數(shù)據(jù)供生產計劃決策。
(4)午潮下水夜潮走船。合理安排下水動作,午潮滿潮后下水,夜潮滿潮時走船,保證下水連貫性,避免反復收放動作引起軌道破壞。
(5)嚴格控制安全吃水。首漂前及時加壓載水,加水后控制吃水深度避免軌道過度受力[2]。
(6)每天進行水文記錄。船臺車間每天進行水文記錄,并總結變化規(guī)律,預報下水水位。
昆蟲通過觸角識別環(huán)境中的氣味分子,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昆蟲形成了高度靈敏的嗅覺系統(tǒng)以適應環(huán)境和生存(Vogt et al.,2015;Brito et al.,2016),PmGSTd1在雌雄蟲的觸角中都有較高的表達量,且雄蟲觸角中的表達量是雌蟲的2.11倍(圖4),可能是GSTs參與了氣味分子降解(Vogt,2005),以避免或減輕潛在有害化合物對感覺神經(jīng)元造成傷害。此外,GSTs還可以作為結構蛋白分布于昆蟲間接飛翔?。≧anson et al.,2005),而PmGSTd1在雄蟲翅膀中的表達顯著大于雌蟲,這可能是因為雄蟲的飛翔能力明顯強于雌蟲(澤桑梓等,2017)。
(7)進行下水偏差分析。每次下水時,實地讀取吃水,并對重要下水數(shù)據(jù)歸檔、總結,當偏差較大時要進行深入分析。
某系列靈便型散貨船的貨艙區(qū)為雙底雙殼、敞口型,因其尾部線型極度瘦削,易引起不對稱中拱變形。經(jīng)計算,船舶下水時應該呈平浮狀態(tài),但下水后發(fā)現(xiàn)船舶實際首部吃水略增,中部吃水減小,尾部吃水增大,整船呈100 mm左右中拱,尾部下塌嚴重。該系列船1號至3號下水的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
該系列船1號至5號下水、試驗吃水情況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見,中拱變形趨勢高度一致,對數(shù)據(jù)處理后可得與理論吃水和水尺位置相關擬合公式。使用此擬合公式對船舶理論浮態(tài)進行修正,在本系列后續(xù)船及相似船型上證明非??煽?。
表1 下水船舶理論與實際吃水比較一覽表
圖1 1號至5號船中拱變形趨勢
但在嚴重枯水期,船舶橫向下水困難。本系列6號船下水當天,根據(jù)歷年水文記錄分析,預計吳淞水位4.00 m,計入滑道末端吳淞標高-1.80 m,扣除斜船架總高3.20 m,可得能供漂浮移船的有效水深2.60 m。因此,確定靠尾上建、主機、克令吊、艙蓋等均不安裝,吃水最小的配載方案。此時船舶尾吃水為2.52 m,僅有80 mm裕量,船體自由漂浮時與斜船架間距很少。正常每月陰歷初三和十八為當月大潮,6號船下水計劃12月20日(陰歷十八)下水。12月18日—22日下水水位一覽表見表2。從表中得知18日、19日實際水位均超過4.0 m,但20日滿潮水位僅3.88 m,離漂浮尚差40 mm。
表2 下水水位一覽表
根據(jù)水文記錄,隨后數(shù)月水位會越來越低,直到來年3月才會出現(xiàn)4.0m水位,6號船可能要擱在斜船架上過冬,這將造成如下情況:
(1)考慮枯潮時斜船架受力,無法進行任何施工,主機、上層建筑、克令吊、艙蓋等無法吊裝,必將拖期交船,嚴重打亂生產計劃。
20日夜下水情況一覽表見表3。從表3可知,隨水位升高,首部吃水減小,表明船首已漂起;中部吃水不變,表明船中已因中拱漂起;僅尾吃水增大,且機艙前壁附近20號斜船架鋼絲繩繃得很緊,受力較大,從而判定此斜船架高度較高,成為支點,使船尾無法起漂。
表3 20日夜下水情況一覽表
為驗證判斷,船廠立刻要求精控部門使用全站儀測量所有斜船架滑道平整度?;滥┒烁叩筒钊鐖D2所示,靠尾20號斜船架比靠首12號斜船架高約30 mm。設計部門將初始方案考慮中拱后的浮態(tài)與斜船架不平度繪在一起,發(fā)現(xiàn)船體確實會被20號斜船架支起,這與現(xiàn)場情況相符。
圖2 船舶浮態(tài)與斜船架不平度
從上述分析可知本船下水有2大不利條件:
(1)中拱不對稱,尾部下塌嚴重。
(2)20號斜船架高30 mm,支起船體。
找到根源后,設計部門認為可充分利用2大不利條件,即突破常規(guī)使用首傾尾漂方案,從而利用不對稱中拱繞過20號斜船架。
據(jù)此準備了3個預案,討論決定采用首部增加壓載水100 t,首傾300 mm方案,最終于21日夜僅3.78 m超低水位成功下水,打破了下水重量超萬噸船舶4.0m吳淞水位才能下水的紀錄。
橫向下水的優(yōu)缺點同樣突出,枯水期下水給安全生產帶來嚴峻挑戰(zhàn),金陵船廠不斷尋求下水難題破解之道,并在實船上取得很多成功經(jīng)驗。尤其是在極端低水位情況下,通過思維創(chuàng)新,保證了船舶安全下水,維護了按期交船聲譽,挽回了巨額經(jīng)濟損失。其經(jīng)驗可供業(yè)內人士參考。
[1] 宋靜一,婁亞峰,等.淺談船舶機械下水[J].中國科技博覽,2013(24):113-113.
[2] 王紹迅.關于大中型船舶橫向下水的探討[J].江蘇船舶,2001,18(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