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菲 李海燕 田潔 宗曉蕓
二甲雙胍聯(lián)合DPP-4抑制劑在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中的應用研究
彭菲 李海燕 田潔 宗曉蕓
目的 研究二甲雙胍聯(lián)合肽基肽酶-4(DPP-4)抑制劑在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78例服用二甲雙胍4周以上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采用隱匿數(shù)字隨機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39例。研究組在二甲雙胍基礎上加用西格列汀, 對照組在二甲雙胍基礎上加用吡格列酮,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 2 h)、糖化血紅蛋白(HbA1c)、體重、體質量指數(shù)(BMI)及低血糖發(fā)生率。結果 兩組治療前FBG、PBG 2 h、HbA1c、體重、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低血糖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41%, 對照組為22.22%,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6, P<0.05)。結論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應用二甲雙胍聯(lián)合DPP-4抑制劑降糖效果好, 不良反應和低血糖發(fā)生率低。
二甲雙胍;DPP-4抑制劑;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應用效果
本文作者應用新上市的DPP-4抑制劑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 并將臨床常用的吡格列酮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 對療效和安全性進行觀察,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6月78例2型糖尿病患者, 采用隱匿數(shù)字隨機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39例, 完成研究37例, 其中男19例, 女18例, 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51.8±9.8)歲;對照組39例, 完成研究36例, 其中男18例, 女18例, 年齡35~69歲, 平均年齡(51.0±10.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本次研究經(jīng)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實施。入選患者須符合以下條件:①符合WHO 1999年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HbA1c為7%~9%;③服用二甲雙胍連續(xù)4周檢測血糖控制不佳;④體質量指數(shù)為24~35 kg/m2。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急性并發(fā)癥, 如高滲綜合征或酮癥酸中毒等;②合并慢性并發(fā)癥,如糖尿病足潰瘍, 終末期腎臟病等;③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及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④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患者。退出標準:①研究期間不能按時按量服藥的患者;②治療6周后血糖仍控制不佳患者;③患者出現(xiàn)不可耐受的不良反應或自愿要求退出者;④未按要求定期復查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餐后繼續(xù)服用二甲雙胍片(中美上海施貴寶)0.5 g t.i.d.;研究組39例患者加用西格列汀(默沙東公司)100 mg q.d., 早餐前服用;對照組39例患者加服毗格列酮(天津武田制藥), 初始劑量為30mg q.d., 根據(jù)餐后血糖變化情況調整劑量為15~45 mg。
1.4 觀察指標 患者均于治療前和服藥后每6周復查1次,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FBG、PBG 2 h;采用Bio-Rad Variant分析儀檢測HbA1c;并秤體重, 計算BMI, 記錄服藥期間低血糖發(fā)生情況, 對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上述指標進行觀察。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FBG、PBG 2 h、HbA1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兩組FBG、PBG 2 h、HbA1c均較治療前有顯著降低,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FBG、PBG 2 h、HbA1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體重及BMI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體重和BMI較治療前略有下降, 對照組治療后體重和BMI較治療前略有上升, 但兩組治療前后體重和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BG、PBG 2 h、HbA1c比較( x-±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體重及BMI比較( x-±s)
2.3 低血糖及不良反應比較 研究組1例患者出現(xiàn)癥狀性低血糖, 1例頭暈頭痛, 低血糖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41%;對照組4例患者出現(xiàn)癥狀性低血糖, 4例發(fā)生水腫、腹瀉等不良反應, 低血糖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2.22%,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6, P<0.05)。
2型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 血糖控制理想與否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存質量和預后。二甲雙胍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首選藥物, 但隨著患者胰島功能的減退, 部分患者單服二甲雙胍不能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圍, 常需要聯(lián)合其他降糖藥物方能奏效[1,2]。目前治療2型糖尿病的藥物種類繁多,傳統(tǒng)的包括胰島素、雙胍類、格列奈類、磺脲類、噻唑烷二酮類、α糖苷酶抑制劑類等, 各種類型的藥物都是通過各自的作用機制改善機體的代謝障礙, 從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但目前報道顯示, 聯(lián)合用藥治療2型糖尿病雖可提高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的療效, 但也會增加不良反應, 一方面低血糖和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增加, 另一方面還會導致患者體重和BMI增加[3-5]。因此尋找更加安全有效的降糖方案是醫(yī)生、藥師和廣大患者的迫切愿望。
二甲雙胍的降糖機制主要通過改善外周胰島素抵抗, 減少肝臟葡萄糖的輸出來完成。吡格列酮屬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藥, 通過增加機體組織對胰島素的應答來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從而減少內源性葡萄糖的產生, 從而間接降低血糖, 是一種胰島素增敏劑。臨床對于二甲雙胍單藥降糖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給予吡格列酮與之聯(lián)合治療, 直接和間接降糖雙管齊下, 一方面減少肝臟內源性葡萄糖的產生, 另一方面促進外周組織的葡萄糖代謝, 減輕胰島素抵抗。但由于吡格列酮在增加葡萄糖利用的同時也增加了脂肪的合成, 因此長期服用可導致患者體重增加或發(fā)生水腫, 從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和體重的觀察方面也證實了這一點, 36例患者服藥12周后體重和BMI較治療前略有增加, 發(fā)生水腫、腹瀉, 低血糖和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研究組(P<0.05)。
近幾年, 對腸促胰島素的研究成為糖尿病治療的新熱點[6]。胰升糖素樣肽(GLP-1)是最重要的腸促胰島素之一, 可促進胰島素的生物合成和基因轉錄, 但釋放后會在短時間內被DPP-4降解失活。DPP-4抑制劑可抑制DPP-4活性, 從而升高血循環(huán)中GLP-1水平, 增加機體內源性GLP-1的作用來達到降糖的目的。本研究觀察了DPP-4抑制劑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 兩組治療前后FBG、PBG 2 h、HbA1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研究組患者在體重控制方面略占優(yōu)勢, 低血糖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對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DPP-4抑制劑聯(lián)合治療是較好的選擇。
[收稿日期:2015-03-02]
[1] 趙廷啟, 王黎明.二甲雙胍聯(lián)合DPP-4抑制劑與二甲雙胍單藥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比較.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2, 20(5): 367-369.
[2] 周迪軍, 孫文利, 丁蓉, 等.西格列汀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效果.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4, 11(15): 84-86.
[3] 蘇永, 呂麗芳, 李全忠, 等.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4, 22(10): 886-889.
[4] 母義明.DPP-4抑制劑類藥物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藥物經(jīng)濟學評估.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4, 30(6): 541-544.
[5] 劉曉暉, 曾彩紅, 饒亦良.二甲雙胍聯(lián)合維格列汀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應用價值.疑難病雜志, 2013, 12(2): 137-138.
[6] 劉燁, 洪天配.DPP-4抑制劑與二甲雙胍聯(lián)合治療的合理性及其研究證據(jù).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2, 28(12): 1033-103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072
518035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藥學部臨床藥學科(彭菲 田潔 宗曉蕓), 內分泌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