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王憲舉
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去德國法西斯發(fā)動“閃電戰(zhàn)”的地方——白俄羅斯布列斯特要塞以及莫吉廖夫保衛(wèi)戰(zhàn)發(fā)生地、哈丁村法西斯屠殺紀念館等地憑吊的人絡(luò)繹不絕。
布列斯特要塞因激戰(zhàn)聞名
“布列斯特”為白俄羅斯語音譯,意為“白樺樹”。這是一座飽經(jīng)風霜的邊陲重鎮(zhèn),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法西斯在這里發(fā)動“閃電戰(zhàn)”。法西斯軍隊的侵略從一開始就遭到駐守布列斯特要塞的蘇聯(lián)紅軍頑強抵抗。當?shù)萝?月28日占領(lǐng)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時,布列斯特要塞的激戰(zhàn)仍在進行。
1965年5月8日,布列斯特要塞被授予“英雄要塞”稱號。1971年,在要塞建造了紀念建筑群,除了方尖碑、長明火外,還有一些反映紅軍戰(zhàn)士的雕塑,其中一尊名為“渴”的雕像,源自一個真實感人的戰(zhàn)地故事。敵軍每占領(lǐng)一個地下通道和房間,都要付出很大代價。一位紅軍戰(zhàn)士身負重傷,犧牲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喝口水。戰(zhàn)友決定冒死滿足他的愿望,可是唯一的水源處在德軍嚴密的炮火監(jiān)視之下。戰(zhàn)友在槍林彈雨下匍匐前進,好不容易用鋼盔盛到水,卻不幸中彈犧牲,鋼盔中的水流到地上……
位于白俄羅斯東部的莫吉廖夫是兵家必爭之地。1941年,莫吉廖夫保衛(wèi)戰(zhàn)成為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初期最激烈的戰(zhàn)役之一。德軍仗著發(fā)動“閃電戰(zhàn)”所獲取的暫時優(yōu)勢,猛烈進攻白俄羅斯各大城市,以每晝夜60公里的速度向莫斯科挺進,但是在莫吉廖夫遭到嚴重阻擊。當時,蘇聯(lián)國防部機關(guān)報《紅星報》著名記者康斯坦丁·西蒙諾夫被派往前線進行報道。西蒙諾夫在前線撰寫的一首詩——《等著我吧》,深受紅軍官兵和人民喜愛:“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只是要你苦苦地等待/等到那愁煞人的陰雨/勾起你的憂傷滿懷/等到那大雪紛飛/等到那酷暑難挨……”西蒙諾夫去世后,親人遵其遺囑把他的骨灰撒到莫吉廖夫的布伊尼奇戰(zhàn)場遺址上。
哈丁,納粹燒毀殺光的村莊
沿著明斯克至維杰布斯克公路西行,在56公里處有一個向右的指示牌:哈丁。穿過一片茂密的森林,眼前豁然開朗,一條寬闊的水泥路把人們引向一座紀念館。1943年3月2日,游擊隊在哈丁村附近伏擊了一小股納粹德軍。德軍惱羞成怒,沖進村子,把全村149名男女老少(其中75人是不滿16歲的孩子)都趕入一間大草房,然后點燃草房,并在房外架起機槍掃射。149個生命就這樣被燒死和槍殺。
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白俄羅斯有186座村莊被完全摧毀,居民被殺絕。全國共計223萬人死亡,占戰(zhàn)前白俄羅斯人口的1/4。為紀念哈丁村及被德國法西斯軍隊毀滅的其他村莊,1969年5月7日在哈丁村遺址上建立紀念建筑雕塑群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從紀念館出來向左前方步行約100米,一座黑色大理石雕塑——《不屈的人》矗立在眼前: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雙手托著一個即將咽氣的男孩,臉上顯露著難以抑制的痛苦與悲憤,眼睛里卻透射出剛毅不屈的抗爭精神。前來憑吊的人們在雕像前默默地敬獻鮮花。雕塑的右前方,是那間曾關(guān)押村民并被焚燒的草房。旁邊的石碑上刻著一段生與死的對話:
“請善良的人們記住,我們熱愛生命、祖國和親愛的你們,我們被活活燒死了。我們請求所有人:化悲痛為勇敢和力量,為了這個世界永久的和平與安寧,為了無論何時何地再也不會有人被燒死?!?/p>
在原來的村址上,以幾根簡單的水泥條還原了村里各家的分布情況,并在“每家”的水泥柱子上刻著家庭成員的姓名和年齡。每根柱子上拴著一只小鈴鐺,哪怕是微風吹過,鈴鐺也會發(fā)出清脆的聲音。這意味著“警鐘長鳴”,永遠不要忘記死難的同胞,永遠要為和平與安寧而斗爭!
一個集中營殺害20多萬人
再往村子遺址深處前行,一個個集中營的模型展現(xiàn)在眼前。1941年7月底,德國法西斯軍隊在明斯克周圍建立了很多俘虜集中營,并在明斯克市內(nèi)建立了10萬多人的猶太人區(qū)。在整個白俄羅斯建立了260個消滅猶太人的集中營,僅在明斯克附近的特羅斯捷涅茨基集中營,就殺害了20.65萬人。這比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和馬伊達涅克集中營死的人少一些,但超過所有其他集中營。
為了降低白俄羅斯民族的繁衍能力,德國軍隊從白俄羅斯運走2.4萬名兒童,把數(shù)以千計的白俄羅斯壯勞力運到德國去干繁重體力活兒。很多人死于饑餓和不堪忍受的體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