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提供:余學峰(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yī)院內分泌科)
患者女性,49歲,
主訴
口干、多飲、多尿8年,視力下降3月
現(xiàn)病史
患者于2007年9月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xiàn)口干、多飲、多尿、多食、消瘦,查血糖23.7mmol/L,查尿糖3+,診斷為2型糖尿病,給予胰島素降糖治療(具體不詳),后改為二甲雙胍、阿卡波糖治療,平時血糖控制不佳。3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xiàn)視力下降,伴頭昏、乏力、雙下肢麻木,無明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神志改變、雙下肢水腫,于當?shù)蒯t(yī)院就診,查血糖20mmol/L,給予人胰島素30R 早18U、晚14U,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自測血糖示空腹血糖波動于4.2mmol/L左右,餐后2小時血糖為16.8mmol/L,血糖控制不佳,為進一步診治,遂來我院,門診查HbA1c 11.6%,以“2型糖尿病”收入我科。
既往史
有高血壓、蛋白尿、慢性胃炎史。
過敏史
否認藥物過敏史。
家族史
否認家族糖尿病史。
體格檢查
體溫36℃,脈搏8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145/70mmHg,身高160cm,體重65kg;神清,發(fā)育正常,精神欠佳;頭顱無畸形,頸軟,雙側甲狀腺未觸及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晰,未聞及干濕羅音;心率88次/分,律齊,各瓣膜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雙腎區(qū)無叩痛;雙腱反射減弱,雙足背動脈搏動正常,雙下肢不腫。
入院檢查
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 4.15×109(4.0~10.0×109),中性粒細胞 52.7%(51.0%~75%),淋巴細胞 41.6%↑(20%~40%),單核細胞 2.9%↓(3.0%~8.0%),紅細胞計數(shù)1.74×1012↓(3.5~5×1012),血紅蛋白98.2 g/L↓(110~150g/L),紅細胞壓積17%↓(37%~48%),RBC分布寬度24↑(11.6~14.8), 血小板計數(shù)101×109/L(100~300×109/L);尿常規(guī):PRO ++,GLU ++;血生化:GPT 35U/L,GOT 25U/L,總膽紅素31.6umol/L↑(3.4~20.5umol/L),直接膽紅素7.9umol/L↑(0~6.8umol/L),甘油三脂2.35mmol/L↑(<1.7mmol/L),鈉137mmol/L(136~145mmol/L),氯92.8mmol/L↓(98~107mmol/L),校正鈣2.11mmol/L↓(2.15~2.57mmol/L),尿素2.33mmol/L↓(2.6~6.7mmol/L),肌酐134.6umol/L↑(41.5~85.7umol/L),尿酸132.7umol/L↓(137~363umol/L),葡萄糖12.02mmol/L↑(3.9~6.4mmol/L),丙酮酸10.99 mg/L↑(3~9mg/L),乳酸2.65mmol/L↑(0.5~2mmol/L);血氣:酸堿度7.45,氧分壓108.1mmHg↑,標準碳酸氫根25.8mmol/L↑(21.3~24.8mmol/L);凝血功能:正常;乙肝全套:正常;血皮質醇:8am 211.00ug/L(62~194ug/L),4pm 124.45ug/L(23~123ug/L),12mn 49.34ug/L;甲狀腺功能:TSH 3.675uIU/ml(0.27~4.2uIU/ml),F(xiàn)T4 12.95ng/L(9.32~17.09 ng/L),F(xiàn)T3 2.82pg/ml(2.00~4.40pg/ml),TG-Ab 41.61IU/ml(0~115IU/ml),TPO-Ab 305.70IU/ml(0~34 IU/ml);血沉26↑(0~20mm/H),風濕全套:陰性;ANCA:陰性;免疫全套:IgG 7.6g/L(7.0~16.0g/L),IgA 0.95g/L(0.70~5.00g/L),IgM 1.06g/L(0.40~2.80g/L),C3 1.6g/L(0.90~1.80g/L),C4 0.28g/L(0.10~0.40g/L);類風濕因子:陰性;24時尿白蛋白:503.9mg/24小時;尿蛋白:1050mg/24小時;甲狀旁腺激素:正常;尿本周蛋白:陰性。眼底照相:雙眼底動脈變細,可見出血點、硬性滲出及軟性滲出;下肢動脈多普勒檢查:均在正常范圍之內;周圍神經(jīng)檢查:手足保護性感覺功能、振動感覺閾值、溫度感覺下降;心電圖:竇性心律,心電圖正常;胸片:心肺膈未見明顯異常;腹部B超:肝膽胰脾腎未見明顯異常;無痛電子胃鏡:慢性糜爛性胃炎1級。
表1 胰島素方案調整及血糖監(jiān)測結果
診斷
1.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
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眼底病變
2. 高血壓 2級(極高危組)
3. 慢性胃炎
診療經(jīng)過
入院后給予營養(yǎng)神經(jīng)、降糖、控制血壓、減少尿蛋白、護胃及眼科激光治療,病情好轉出院,定期門診隨診。入院后監(jiān)測8點血糖水平提示使用人胰島素30R早18U、晚14U皮下注射,出現(xiàn)早晚餐后高血糖、空腹及夜間低血糖的情況,但由于患者上腹不適,有慢性糜爛性胃炎,不能耐受降餐后血糖的口服藥物,加上患者體重不胖,有蛋白尿,肌酐稍高,易發(fā)生夜間低血糖,后改用門冬胰島素50早20U、晚12U皮下注射,明顯改善了早、晚餐后高血糖,同時夜間及空腹低血糖問題明顯改善?;颊?點血糖監(jiān)測結果及胰島素方案見表1。
治療心得
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導致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包括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和糖尿病足等。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殘的重要因素之一,極大地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醫(yī)療經(jīng)濟負擔,而嚴格控制血糖是預防和延緩糖尿病并發(fā)癥的重要手段。通過該病例的胰島素方案調整經(jīng)過,我們可以看到門冬胰島素50是一種非常好的胰島素選擇,尤其適用于餐后高血糖控制差的患者。
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
門冬胰島素50是一種雙時相預混人胰島素類似物,它由50%的可溶性門冬胰島素和50%的精蛋白結合門冬胰島素組成。與低比例預混制劑相比,因其含速效門冬胰島素比例高,更有益于控制餐后高血糖,而中國糖尿病患者飲食習慣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餐后血糖較高,因此門冬胰島素50更適合中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餐后血糖較高的患者。
糖化血紅蛋白與糖尿病并發(fā)癥息息相關,餐后血糖對糖化血紅蛋白的影響至關重要,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關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發(fā)生率降低14%。同時,流行病學研究證實餐后血糖與心血管事件發(fā)生和死亡的相關程度較空腹血糖更高。門冬胰島素50可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水平,也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起效快,使用靈活方便
為了能夠控制好全天血糖,很多胰島素注射方案都需要1~2次甚至多次胰島素皮下注射,而采用人胰島素方案都需要在餐前半小時注射,給患者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很多患者期待注射時間更靈活的治療方案。門冬胰島素50起效快,10~20分鐘起效,因此可臨餐注射,無需等待,必要時可以餐后立即注射,這樣讓患者的用餐時間更靈活,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進一步保證降糖療效,且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夜間低血糖事件少
門冬胰島素50含中效門冬胰島素比例下降,在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基礎上,更能有效減少低血糖事件,特別是夜間低血糖事件明顯減少,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