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流水對是格律詩中比較特殊的對仗形式。讀者往往混淆此概念。辨析流水對要從形式上看,二句必須是對偶句,語法結(jié)構(gòu)也相同;從內(nèi)容上看,二句意義連貫,實際上是一句話;從邏輯關(guān)系看,二句上下因以,常構(gòu)成順承、轉(zhuǎn)折、假設(shè),因果等關(guān)系,因此位置不能顛倒。三條必須同時存在,缺一不可,方可認為是流水對。
關(guān)鍵詞:流水對;格律詩;辨析
作者簡介:顧姍姍(1987-),女,河南鄭州人,單位:安陽師范學(xué)院人文管理學(xué)院,職務(wù):講師,碩士學(xué)歷,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26-69-01
“流水對”亦稱“串對”,是近體詩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對仗。辨別流水對并不困難,但實際上很多人弄不清什么是流水對,甚至有些專門研究語言文化和專門研究詩詞的學(xué)者也常常會弄錯。如張德鑫先生在《中外語言文化漫議》[1]中《對稱與漢文化》中說:“串對,又稱流水對,由上下兩句串對構(gòu)成順承、轉(zhuǎn)折、假設(shè),因果等關(guān)系。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p>
流水對是對仗中的一種特殊形式,所以它首先必須是對偶句。張先生給流水對下的定義,只強調(diào)“上下兩句串流構(gòu)成順承、轉(zhuǎn)折、假設(shè)、因果等關(guān)系”,卻不管它們是否構(gòu)成對仗,因此是不妥的。他所舉的例子,是宋人朱熹的七絕《觀書有感》中的后兩句,全詩為下: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后兩句盡管是一個設(shè)問句,可以認為是“串流”,但卻不是對偶句,所以不能看做流水對。
又如史塵封在《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2]舉例論述“串對”時,把李白《望廬山瀑布》的后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作為例子。他的理由是:“‘疑是銀河落九天,是由于有‘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個客觀條件。順序也有先后。”
史先生也是只看這兩句詩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和先后順序而不管他們是否對仗。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否對仗不必拘泥。為華鐘彥先生在《唐詩的賞析與吟詠》[3]分析王勃的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說:“在辭藻聲韻方面,首聯(lián)即用對仗,十分工整。次聯(lián)的‘與君與‘同是本非對仗,但就此二句的整體觀察,上下因依的情況,仍屬于‘流水對,名家對此,有時不拘。為李白《夜泊牛渚懷古》的第二、三聯(lián)‘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皆屬‘流水對”。
華先生明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兩句本非對仗,卻仍稱之為“流水對”,理由是此二句“上下因依”。又說是“名家對此,有時不拘”,并舉李白《夜泊牛渚懷古》的第二、三聯(lián)為例,以證明自己的觀點。其實,華先生引作例證的“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和“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也都不是流水對,因為他們也不是對偶句。前賢對此,已有論述。如喻守真編著的《唐詩三百首詳析》[4]在論這首詩的“作法”時就說:“這里須特別提出的是全詩中兩聯(lián)(按即二、三兩聯(lián))似對非對,為以前諸詩中所沒有的。要知太白才調(diào),放逸不羈,興之所至,隨口諷誦,何暇計及屬對。前人曾批評此詩,謂以謫仙之筆作律,為豢龍于池沼中,雖勺誰無波,而屈身盤拿,出沒變化,自不可遇,須從空靈一氣中求之。后人有太白之才則可,無太白之才,未免貽譏于大雅,讀者慎之?!庇纱丝梢?,所謂“名家對此,有時不拘”,應(yīng)是指李白這樣的大家不愿為格律所拘。在改用對仗的地方不用對仗,而不是在該用一般對仗的地方用了流水對。
這些例子說明,流水對的確有辨析的必要。要確定某一聯(lián)是否為流水對,可從三個方面衡量:一是從形式上看,二句必須是對偶句,語法結(jié)構(gòu)也相同;二是從內(nèi)容上看,二句意義連貫,實際上是一句話;三是邏輯關(guān)系看,二句上下因以,常構(gòu)成順承、轉(zhuǎn)折、假設(shè),因果等關(guān)系,因此位置不能顛倒。三條必須同時存在,缺一不可。
一般的對偶句為并列關(guān)系,位置顛倒,意思不變。這是易于分辨的。容易出錯的情況大多是只注意二句上下因依,意義連貫,不能顛倒,卻忽略了形式上的必須對仗。前文所舉,均屬此類。此類不對仗的句子,蔣紹愚先生稱之為“連貫句”。他在《唐詩語言研究》第三章《唐詩的句法》中說:“意義上的一個句子由兩句或幾句詩來表述。這種句子,在古代的詩話中稱為‘十字句(兩個五言句等于一個意義上的句子),‘十四字句(兩個七言句等于一個意義上的句子),我們則把它們統(tǒng)稱為‘連貫句,不過是連貫句?!庇终f:“‘流水對也是連貫句,不過是連貫句中特殊的一種:上下句意義上連貫,而形式上對仗?!盵5]
注釋:
[1]張德鑫.中外語言文化漫議[M].《對稱與漢文化》華語教學(xué)出版社,1996年第302頁.
[2]史塵封.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44頁.
[3]霍松林、林叢龍選編.唐詩探勝[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75頁.
[4]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M].中華書局,1981年.
[5]蔣紹愚.唐詩語言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第75頁,《近體詩的用韻和對仗》,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