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足于幼兒園大門口,稍作觀察,不難發(fā)現接送孩子的家長中有一半是爺爺、奶奶等祖輩家長,他們在家庭中主要承擔著照顧孩子的一切生活。不少家長的觀念都是:趁現在孩子小,由老人負責照料還行,父母出去多賺些錢;等孩子上小學了,爸爸媽媽再關心孩子的學習。而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在家是老虎,出門卻是羊。細細分析,這種現象是一種時下普遍的“窩里橫”行為,這種行為如何形成的呢?又如何幫助孩子矯正呢?
個案現狀
小凱,男,7歲。愛好:看書、看動畫片、畫畫。父母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也很少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
1.老師觀察:每天早上來園時總是拖拖拉拉好一會才讓奶奶走,奶奶走后一切正常。集體活動中,小凱從來不會主動舉手發(fā)言,也從不給老師添麻煩。平時較安靜,不善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見解。喜歡一個人獨自靜靜地畫畫,對周圍的人和事也從不關心。自理能力較好,能自己穿脫衣服。
2.家長控訴:在家中,小凱比較活潑,爺爺奶奶對其有求必應,不答應便發(fā)脾氣、大吵大鬧,甚至亂摔東西,奶奶覺得孩子吵鬧被外人聽見很丟臉,最終要求都會得到滿足。出門卻變得膽小忸怩,面對陌生人總是安靜地和家長在一起。有小朋友搶他的東西也不敢吭聲,只會哭。
研究目的
1.對小凱窩里橫行為的成因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尋幫助窩里橫幼兒矯正不良行為的對策。
2.幫助幼兒學會尊重家人,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
3.通過家園結合,對幼兒隔代交往中的窩里橫行為進行矯正,有效引導隔代交往中的親子情感共鳴,促進隔代親子關系融洽,促進幼兒更加健康和諧地發(fā)展。
4.為糾正家庭教育中的不良習慣提供參考。
原因探析
1.長輩關心不當。因為小凱是個男孩,老人對他總是溺愛,要什么買什么,什么事都依著他,順著他,對其少規(guī)矩,缺管教,甚至穿衣、刷牙、入廁都包辦,使孩子喪失鍛煉的機會,致使小凱和爺爺奶奶在一起時任意妄為、肆無忌憚。而父母因很少回家,感覺對孩子愧疚,所以在和孩子相處時也是有求必應。
2.親子交流缺乏。由于家庭的特殊性,爺爺奶奶在家除了要照顧孩子,還有許多活要做,所以,他們也沒有多少時間和孩子好好溝通。孩子回家也只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做事再慢也沒人會說什么,再不行老人家?guī)椭?,或者請鄰居幫忙。因此,小凱在家中用語言表達的機會少,更缺少和父母祖輩情感上的溝通,有的就是提要求,遇到一些事情則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愿。
3.對外交往較少。爺爺奶奶怕小凱被他人欺侮,過度限制孩子的活動,不準孩子單獨外出,不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伙伴,或者嚇唬小凱說外面有壞人。造成孩子膽小不合群,在外處于陌生環(huán)境時顯得很拘束,不知道如何處理,處處表現出被動、乖巧,期望成人能夠保護自己。
主要措施
(一)家庭教育
1.停止過度保護,認識家庭平等地位
無論祖輩、父輩以及孩子,都應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主人翁地位,大家相處是平等的,沒有誰應該為誰做什么,每個人都應為家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爺爺奶奶愛孫心切,他們認為小凱還小,做事情不是太慢,要么就是做不好,不如自己手腳快一點,幫孩子做一下,免得讓人等得心焦,看著又不滿意。所以我們和小凱的爺爺奶奶交流時,建議他們對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應當要求孩子自己嘗試去做,有難度的也要鼓勵他去做。也許,小凱一開始會用各種語言動作來拒絕,但爺爺奶奶要控制住自己的行為,不再滿足他的要求,要相信孩子,不斷地鼓勵孩子,他就會靜靜地鼓起勇氣自己試著做起來。每當小凱有一絲努力,有一點成功,家長都要及時地夸獎他。這個時期家長不要給孩子設置過高的目標,因為如果孩子在行為上產生挫折感,心理上就會產生失落感,產生自卑,會讓他更不知所措。
作為家長,要懂得適時放開保護的大手,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膽量,堅持一貫地培養(yǎng),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
2.加強親子溝通,促進家庭和諧共鳴
小凱的爸爸媽媽均在外地工作,這是不可改變的,但卻可以經常給小凱的爺爺奶奶、給小凱打電話,交流一些打工的情況,家中的情況以及小凱的發(fā)展等,多給小凱傳遞一些積極向上的信息,促進親子情感的交流,營造和諧親子氛圍。兩位祖輩家長經常和孩子交流一些家庭周圍以及幼兒園有趣的人和事,促進溝通,促進交流,營造活潑開朗的家庭交流氛圍,培養(yǎng)孩子的表達能力。
3.創(chuàng)造交往機會,鼓勵幼兒勇于面對
孩子的勇氣與能力不是天生的,更不是成人可以給予的,必須是孩子在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
我們建議小凱的爺爺奶奶要放開束縛,讓孩子走出家庭,不斷給孩子創(chuàng)造交往的機會,孩子才能融入社會,家里家外一個樣。比如:邀請鄰居家的孩子自己家玩,鼓勵小凱拿出自己的食物、玩具等與小伙伴分享;鼓勵小凱到朋友家去做客,讓他自己一個人去,這樣小凱成了主角,與朋友的一切接觸就由他自己來處理;主動帶孩子到戶外玩,讓他多接觸同齡小朋友,不要老跟在孩子后面生怕他被欺負,要允許孩子們單獨在一起玩,進行“秘密”小活動;引導孩子和不同角色對話,比如帶孩子去超市購買一些自己喜歡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鼓勵他自己去詢問,去結賬,孩子在與售貨員交流的時候,與人溝通的能力也得到鍛煉和提高。
孩子在交往中意見可能會相左,可能會發(fā)生爭吵,只要沒有危險,成人最好不要橫加干涉。我們要讓孩子自己嘗試去解決問題,以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和自信心,減少對他人的依賴性。
(二)幼兒園教育
1.做好家園溝通,了解孩子近況,及時和家長商討新的改善措施或方法。
2.利用講故事、玩游戲以及榜樣示范的方法激勵幼兒尊重他人、尊敬老人、遵守規(guī)則。
3.多鼓勵小凱與同伴交往,融入集體,樹立自信,找到和同齡人交往的快樂。
4.及時記錄小凱在園的點滴進步,向家長反饋,增強家長的信心。
輔導效果
通過家園溝通、密切配合,一年了,小凱取得了令人可喜的進步,每天早晨按時起床、按時入園,自己能做的事情盡量自己做,不再向家人提一些無理的要求,雖然偶爾在家會發(fā)一些小脾氣,但不會亂摔東西。在園也能看到他與同伴嬉戲時活潑的身影,聽見他開朗的笑聲,集體活動中也躍躍欲試。外出時也不會過分膽小忸怩,也會和其他小伙伴打成一片。
(作者系江蘇省海安縣曲塘鎮(zhèn)中心幼兒園王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