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函
【兩袖清風】
讀 音:liǎng xiù qīng fēng
釋 義:古時人們把隨身的錢物放在袖中,兩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多比喻為官者清正廉潔、嚴于律己,不貪贓枉法。
出 處:元·魏初《送楊季梅》詩:“交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痹り惢洞雾崊墙乐小吩姡骸皟尚淝屣L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p>
示 例: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明·于謙《入京》詩)
古往今來,凡為官清廉、不貪錢財者,常以“兩袖清風”自譽。說起它的由來,不能不提明朝的于謙。于謙,浙江錢塘人,字廷益,號節(jié)庵,曾寫下著名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還寫過另一首可與之相媲美的七絕《入京》。正所謂詩如其人,在這樣風骨錚錚的詩句背后,有著可歌可泣可嘆的故事,而真正讓于謙彪炳史冊的正是這些故事。
永樂年間,于謙進士登科,歷任監(jiān)察御史,兵部侍郎,河南、山西巡撫。正統(tǒng)年間,宦官王振當權,朝政腐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王振,多獻以珠寶白銀,可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一次進京途中,同僚勸他:“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至少也帶一些你們河南的土特產(chǎn)如線香、蘑菇、絹帕等物,送點人情呀!”于謙笑著舉起兩袖說:“我只帶有兩袖清風!”并寫下七絕《入京》:“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于謙借這首詩嘲諷了進貢的歪風,以示自己不與那些阿諛奉承的貪官同流合污。此舉引起王振不滿,暗地指使黨羽李錫給于謙冠上對英宗皇帝不滿的罪名,下獄論死。經(jīng)河南、山西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于謙才得以免死復任。從此“兩袖清風”這個成語便被賦予了嶄新的含義并廣為傳揚。
如果故事僅止于此倒也罷了??墒沁@個大太監(jiān)王振的能耐不止于此。他原是個不如意的讀書人,由于極度渴望出人頭地,自甘放棄做一個正常人的權利,入宮做了太監(jiān)。又憑著幾分學問,做上了太子朱祁鎮(zhèn)的老師。隨著朱祁鎮(zhèn)的登基,王振逐漸掌握朝政大權,最終給大明王朝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那就是——土木堡之變。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北部的蒙古瓦剌部進軍大明帝國邊境,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先生”王振的慫恿之下,倉促集結五十萬兵將,御駕親征。不承想在王振的胡亂指揮下全軍潰敗,大明朝至高無上的皇帝竟被瓦剌部的太師也先活捉,王振被殺,跟從御駕的五十多名大臣全部陣亡,五十萬軍隊死傷殆盡,二十多萬匹騾馬和所有衣甲器械被擄一空。
大明江山立時危在旦夕,北宋“靖康之變”的亡國陰影襲來,中原大地恐慌于再度易主韃虜。大明的核心軍事力量遭遇了沉重打擊,朝廷上下一派亡國之象,是“戰(zhàn)”是“逃”引起了激烈爭議。戰(zhàn),殘兵敗將,士氣低落,哪里抗得過蒙古鐵騎?逃,像北宋一樣放棄半壁江山,棄天下百姓于不顧?靖康之恥,前車之鑒。然而南逃的聲音逐漸占據(jù)上風。就在一片慌亂之際,于謙站了出來,他少年時勤奮好學,除研習八股制藝之外,還鉆研兵法,以北宋名臣文天祥為楷模,“殉國忘身,舍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茍而全”。此時,“慨然有天下之志”的于謙要拯救漢室江山于危難!
于謙站在朝堂之上凜然道:“建議南遷之人,該殺!”他歷陳南遷之害,堅請固守北京,得到了主戰(zhàn)派的支持,也打動了監(jiān)國朱祁鈺(朱祁鎮(zhèn)的弟弟),堅定了他抵抗到底的決心。瓦剌部也先挾英宗向明廷逼和,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同時大膽提出“立新君,尊英宗為上皇”,擁朱祁鈺為帝。于是,代宗立,朱祁鈺成了景泰帝,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逼和無效,瓦剌數(shù)萬人馬大舉南下,“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序幕就此拉開。
于謙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二十二萬精銳兵備匯聚北京城,穩(wěn)住軍心;他巧智運糧,解決了糧草之憂;徹底清除王振余黨,大快人心;部署要害,親自督戰(zhàn),率師列陣北京九門外,總督軍務;親自坐鎮(zhèn)德勝門,正對瓦剌大軍,指揮京城最重要門戶布防。大戰(zhàn)在即,于謙站在德勝門城樓上,面對著列隊整齊的士兵們,斬釘截鐵地用一句話表達了他的心意:“終日談論忠義,又有何用?現(xiàn)在才是展現(xiàn)忠義之時!報國殺敵,死而不棄!”面對士氣高漲的守城士兵,遠道而來的瓦剌騎兵首攻不利。雙方大戰(zhàn)月余,京師外圍守軍也奮力抵抗,直至十一月天寒地凍,瓦剌兵力折損,只得退回塞外,京師轉危為安?;氐饺夂?,人質反倒成了燙手山芋,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求和。于謙又遣精銳兵馬出關屯守,勤于操練,從此邊境得以安定。瓦剌的野心被粉碎,明王朝轉危為安。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勝利后,代宗欲賜于謙少保頭銜,并給于謙的兒子封爵,然而于謙居功不傲,推掉封賞,他說:“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敢邀功賞哉!” 代宗知其清廉,特命給雙俸。于謙上書固辭,說自己闔家良賤‘連仆人都算上只幾口人,原來的俸祿就足夠了,還有剩余呢?,F(xiàn)在邊境、京城用費浩大,百姓有輸納之苦,軍隊也需糧餉,所以還是請求只支一俸。代宗因其房舍簡陋,又賜宅西華門。于謙仍不受,說:“國家多難,臣子何敢自安。”代宗不許,于謙沒辦法,就將皇帝賞賜的盔甲、玉帶、璽書之類放在那里,一年去探視一次,自己仍居住在原來的地方。于謙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是殘酷的政治斗爭卻不是兩袖清風所能夠抵擋,性剛言直必遭眾妒,賢良的命運令人扼腕嘆息。
應該說最難以容他的就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了。時年二十三歲的朱祁鎮(zhèn)被遣送回京后,二十二歲的弟弟朱祁鈺就皇位到底由誰來坐的問題很是同他禮讓了一番。禮讓并非真心,已經(jīng)坐上的皇位又豈能下來呢?不顧手足之情,現(xiàn)任皇帝代宗把上皇英宗囚禁了起來。英宗年幼的太子朱見深也被廢除,代宗改立親子朱見濟為太子,而這件事得到了于謙為首的士大夫的支持。不料太子朱見濟后來因病去世,沒能夠在代宗去世之后順利登基,英宗又迎來了命運的反轉,他通過“奪門之變”復辟成功,重新當上了皇帝!此時,他對威脅其帝王之位的哪怕是莫須有的“舉動”,都十分敏感,于謙成了他的眼中釘。
這里有一個插曲,當年提出南遷之議的文臣徐有貞多年來受盡白眼,仕途也受到影響,后來國子監(jiān)的主管官職位空缺,時為翰林的徐有貞有意得到這個職位。他的學生楊宜是于謙的內親,徐有貞便讓楊宜多次向于謙求請這個職位。于謙曲意答應了,通過宦官向代宗提及了這件事。代宗依稀記得這個人當年曾經(jīng)提議南遷,印象很不好,認為他會教壞學生,便沒有同意。徐有貞并不知道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以為是于謙從中作梗,一直懷恨在心。待英宗復位,徐有貞便協(xié)同武將石亨等人構陷于謙“擁立藩王”,使英宗受到蠱惑。于謙最終蒙難,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明史·于謙傳》中記載,于謙死后朝廷去抄家,家里只有代宗賞賜的盔甲等物。“及籍沒,家無余資,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苯尤伪可袝年惾暄?,不及一年即敗,收受的贓款巨萬,與于謙形成了鮮明對比。歷史終究還給了像于謙這樣操守清白、懷一腔熱血的英雄以真正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