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驍飛
當年,上海有個叫沈京似的“吃貨”,變著花樣搜羅山珍海味、奇饈異饌,竟把祖上留下來的豐厚家業(yè)吃了個精光。后來,這個不名一文的沈京似只好到人才市場去應(yīng)聘工作。負責招聘的人問他有何特長,他低著頭,不敢看人家的眼睛。人家再追問:“你到底會什么呀?”“吃貨”一急,脫口而出:“我……我只會吃……”負責招聘的人把沈京似推到一邊:“呸,一邊去!誰不會吃!”沈京似在人才市場轉(zhuǎn)了個遍,也沒有人愿意招納他。
“吃貨”也會有春天。后來有人把沈京似的故事當笑話說給了陳毅市長聽,陳毅市長就問:“這人的嘴刁不刁呢?”“可刁著呢!燉湯欠了一分鐘他都能嘗出來,他只要聞一聞,就知道是哪些食材制作的……”陳毅市長笑道:“那也是個人才了,就讓他到上海國際大酒店專門品菜吧?!边@個“吃貨”一到上海國際大酒店,酒店飯菜的質(zhì)量就大幅度提高了。為啥呢?他一走進廚房就是挑刺,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且說出來的話都在點子上,你還不得不服,把那些大廚逼得半夜里起來研究菜譜。后來,上海國際大酒店菜的品質(zhì)一直在全國名列前茅,與沈京似的那張“百年不遇”的刁嘴著實分不開。
上海國際大酒店后來給沈京似開出的月工資是兩百多元,在當時可是相當高的工資了,與專家教授一個級別。20世紀60年代,沈京似還根據(jù)自己對吃喝的深刻體驗,主持編輯了《菜譜集錦》一書,曾多次再版,是廣泛運用于上海和全國各地賓館的教材。作為烹飪界公認的權(quán)威,他被譽為“滬上第一美食家”。
人生不是“木桶”,不必面面俱到、全面發(fā)展。一件事,如果把它做“精”、做“絕”,這便是競爭力。決定你人生高度的,其實是你所持的那一塊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