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保軍
1847年,32歲的俾斯麥成為普魯士國會議員后,做出了令人費解的選擇:他決定與當時已經(jīng)沒有任何權勢的國王腓特烈結盟。腓特烈雖身為國王,卻個性軟弱,選擇明哲保身,經(jīng)常對國會里的自由派讓步。這種缺乏骨氣的人,恰是俾斯麥在個性及政治上所不屑的。
然而俾斯麥卻一反常態(tài)不斷地討國王歡心,當其他議員攻擊國王諸多愚昧的舉措時,只有俾斯麥支持他。俾斯麥請求國王增強軍隊實力,以強硬的態(tài)度面對自由派。通過慢慢地滲透,國王的權力不斷得到提升,王權也得到了鞏固。1851年,俾斯麥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腓特烈任命他為內閣大臣,并對他言聽計從,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行事。
1861年腓特烈逝世,他的弟弟威廉繼承了王位。然而,新的國王很討厭俾斯麥,并不想將他留在身邊。與腓特烈相同,威廉也遭受到自由派的攻擊,他們想吞噬他的權力。就在威廉無計可施打算退位時,俾斯麥不計前嫌再次出現(xiàn)了!他堅決支持新國王,采用高壓手段對自由派趕盡殺絕。威廉雖然討厭俾斯麥,卻不得不依附于他,使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不致面臨危機。于是,他任命俾斯麥為宰相。就這樣,俾斯麥再次攀上了權力的最高峰,成為國王的左右手。
當時,很多野心勃勃的青年政客,都企圖在國家政權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們把精力傾注在最有權勢的人物身上,希望能以此掌握權力。俾斯麥則認為,依附強勢是愚蠢的行為,因為強勢已經(jīng)很強大了,他們根本就不需要你;而與弱勢結盟則更為明智,他們不敢離開你,否則將會給自己帶來危機,他們的地位就會受到威脅,甚至崩潰。讓別人需要你并依附于你,就可以成為其主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