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立
“不作為”,是現今官場出現的一個新的引人關注的問題,或曰官員中一個新的值得重視的病癥。
在今年的“兩會”上,“不作為”一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成為許多代表、委員熱議的一個話題。一些企業(yè)界代表反映,中央八項規(guī)定出臺之后,某些公職人員“吃拿卡要”確實少了,但不辦事的卻也多了。李克強總理在3月15日會見中外記者時也坦承:現在一些政府部門“門好進了,臉好看了,就是不辦事,這是為官不為啊”。
所謂“不作為”詞典上有解釋,法律上有規(guī)范,不必引述。其實,按照一般地理解,倒也很簡單,那就是:該盡的職責不盡,該辦的事情不辦;在位不謀政,有權不正用;只拿俸祿不干事,只當和尚不撞鐘。
“不作為”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其一是延誤改革和建設大業(yè);其二是損害民生和群眾利益;其三是嚴重影響黨和政府的威信與形象。
凡事有因果,治病須探因?;騿枺涸谌h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后,在中央出臺一系列吏治規(guī)范和大力糾治吏風的大背景下,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作風明顯改進,精神狀態(tài)得以煥發(fā),在此情勢下,為何還會出現“不作為”現象呢?
據筆者初步探診,大約有以下病因——
從客觀上説,出現了“三個不適應”。首先是公務人員個人不適應。政府調結構、轉方式,不唯GDP了,怎么辦,不清楚;政府取消或下放了審批權,不審批了怎么管,不清楚;過去“亂作為”,現在不讓“亂作為”了,正確的作為是什么,不清楚。其次是政府管理制度不適應。過去考核干部有一套體制、程序和辦法,現在這個體制和指標要改,由是,政府如何管理下屬,管理干部,如何考核、明責、追責,尚不適應。再是整個社會也有些不適應。哪些應是政府做的,哪些應是社會做的;哪些是要政府管的,哪些是由企業(yè)自主管的,市場主體不自覺,社會意識不明確。
從主觀上説,在官員中間存有三種不良狀態(tài)。一是不想作為。如今,審批權沒有了,“亂作為”禁止了,灰色地帶取消了,權力尋租的空間越來越小了,于是也缺少了作為的動力,失去了辦事的熱情。結果造成亂伸的手縮回來了,監(jiān)管的眼也閉起來了;制度的籠子扎起來了,該用的權也放下來了。二是不敢作為。在體制轉變、規(guī)則重建之下,在敢作敢為就要冒一定風險面前,一些人便產生了怕得罪人、怕犯錯誤、怕惹是非的心理。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得過且過。三是不會作為。不讓審批了怎么管,不許亂伸手了怎么辦,有點失措失據。思想跟不上,能力跟不上,于是消極、彷徨。
很顯然,客觀原因雖然重要,值得重視和研究解決,但主要原因還在主觀上。概括地說,就在于官員的精神懈怠,擔當意識淡化;心理怯懦,擔當精神弱化;尤其是沒有了“利益驅動”,奉公敬業(yè)的思想退化。無須諱言,這種不負責任、不求進取、不干事情的“三不”傾向,同樣也是一種腐敗,一種可稱之為“惰政”的腐敗。
還有一點需要提及的,就是說“不作為”是一個新問題、新病癥,也不那么得當。因為這種病也是源遠流長的,現在有,古代也有;現在有,過去也有?,F今,只不過因形勢發(fā)展、改革深入、利益調整等等,又有所凸顯罷了。如若進一步掃描、拍照、做病理分析,就還可發(fā)現這種病癥所產生的封建思想的根子、官本位意識的根子、公權私化和貪欲固化的根子。這是更需要重視和予以鏟除的。
為官避事平生恥,從政須有擔當責。為了治理官員中的“不作為”病癥,中央開出了兩劑“藥方”:一是完善政績考評機制;二是加強監(jiān)督問責。隨著這兩劑藥的量化、細化及認真施用,哪些“不作為”官員的日子肯定是越來越不好過的。我覺得,這些人還是早點省悟、早早與之訣別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