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茵陳當(dāng)柴燒?!贝禾?,陽氣上升,萬物復(fù)蘇,芳草吐綠,正是采收茵陳的好時節(jié)。
華佗與茵陳酒
每逢農(nóng)歷三月春發(fā)之時,我國一些地區(qū)的百姓習(xí)慣飲用茵陳酒,這是為了祛除一冬天的火氣,來年健康無疾。茵陳酒配方較早被收入《本草綱目》,《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也稱茵陳酒為上品,常年喝可輕身、延年、益壽。清康熙之前,北方以黃酒為尊,燒酒不入品,正是“茵陳酒”、“精華露酒”、“秋露白”、“竹葉青”等名品異軍突起,令白酒后來居上,成為國人銷量最大的飲用酒。據(jù)史料記載,茵陳酒作為“四寶酒”(佛手酒、金橘酒、玫瑰酒、茵陳酒)之一,曾入清宮“四時為老佛爺慈禧太后健身活血用的御酒”。
老舍在其名著《四世同堂》中描寫的錢老人平日里喜歡喝茵陳酒寫詩,而唐魯孫先生也曾寫道:“北平有一種酒叫綠茵陳,這種酒綠蟻沉碧,跟法國的薄荷酒一樣的翠綠可愛……現(xiàn)在一提起來,還會覺得香涌舌本,其味無窮呢?!?/p>
說到茵陳酒的發(fā)明,還有一則久遠流長的故事。
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藥,無法治愈。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fā)現(xiàn)病人突然好了起來,急忙問他吃了什么藥?病人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野草。華佗辨認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驗數(shù)次,均無效果。華佗又去訪問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幾月采擷的青蒿,病人告知說是三月里的青蒿。華佗突然醒悟: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fā)芽,也許三月里的青蒿才最有藥力。第二年春天,華佗又采集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給黃癆病人們服用,果然是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青蒿卻又沒有功效了。為摸清青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把其根、莖、葉進行分類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病,且曬干后再用,療效更佳,遂編成歌訣:“三月茵陳四月蒿,傳于后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dāng)柴燒?!?/p>
由于茵陳的采收期十分短暫,稍縱即逝,華佗便想到了酒劑。華佗認為,酒為百藥之長,酒即是藥,酒氣悍、質(zhì)輕、味甘辛、性熱,能引諸藥上行,并助藥勢流遍全身,使人體迅速吸收藥物成分,起到通血脈、養(yǎng)脾胃、散風(fēng)寒、潤肌膚、平衡陰陽及扶正祛邪的功效。將茵陳入酒,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藥材的性味特征。于是,華佗便將三月采集的剛出生嫩苗的茵陳放入酒中,研制成了茵陳酒。并廣泛應(yīng)用于治療黃癆病及風(fēng)濕寒痹等癥的實踐中。
色澤碧綠清亮、口感清爽甘甜、氣味醇香濃厚的茵陳酒,具有清熱燥濕,舒筋活絡(luò)的功能,用于治療濕熱內(nèi)蘊引起的關(guān)節(jié)酸痛,腳氣滲濕s,皮膚刺癢,脘腹痞悶和小便不利諸癥。很適合春季飲用。
茵陳與青蒿——被誤解的孿生兄弟
茵陳、青蒿均是臨床的常用中藥,很多人認為:茵陳與青蒿為同種植物,幼嫩時為茵陳,成熟時為青蒿,再老了就只能當(dāng)柴燒。在一些地區(qū),的確有人將茵陳的老枝作為青蒿使用;在東北一些地區(qū),也有人將濱蒿的幼苗作為中藥茵陳入藥,將其老枝作為中藥青蒿使用。那么,這樣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確呢?茵陳、青蒿是來自于同一種植物嗎?
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就有茵陳、青蒿的記載,且二者不是一物,分別被列為上品、下品。明代醫(yī)家陳嘉謨也曾在《本草蒙筌》中詳細解釋過。現(xiàn)代中藥學(xué)研究認為:茵陳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而青蒿為菊科植物青蒿或黃花蒿的全草。由此可見,雖然中藥茵陳和青蒿都為菊科植物,但二者來自于不同的屬。因此,將茵陳、青蒿混用是不科學(xué)的。
茵陳、青蒿不僅不是來自于同一種植物,且二者的功效也差別較大。茵陳又稱茵陳蒿,性涼,味苦、辛,入肝、脾、膽、膀胱經(jīng),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常用于治療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fēng)癢瘡疥等癥。青蒿又稱草蒿、野蘭蒿,性寒,味苦、微辛,入肝、膽經(jīng),具有清熱、解暑、除蒸的功效,多用于治療溫病、暑熱、骨蒸勞熱、瘧疾、痢疾、疥瘡、瘙癢等癥。茵陳善清熱利濕,為治黃疸之要藥,常與梔子配伍,以利濕消腫;治寒濕陰黃、肢體逆冷者,常將茵陳與附子、干姜、炙甘草配伍;治風(fēng)癢疥瘡,可用茵陳煎湯熏洗患處。青蒿則為苦寒之藥,能清瀉肝膽和血分之熱,專解骨蒸勞熱,古方多單用之;青蒿善泄暑熱之火,且泄火熱而不耗氣血;若瀉陰分之火,常將青蒿與沙參、地骨皮、秦艽、鱉甲、地骨皮配伍,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治外感暑熱,常將青蒿配伍藿香、佩蘭、滑石等;治溫?zé)岵『疅嵬鶃砑隘懠驳劝Y,可將青蒿與和黃芩、半夏、竹茹等同用。
中國科學(xué)家屠呦呦因為“發(fā)現(xiàn)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而獲得2011年度拉斯克臨床醫(yī)學(xué)獎。實際上,含有青蒿素的并不是“青蒿”,而是過去一直被大家當(dāng)做熏蚊藥的黃花蒿。
屠呦呦等科學(xué)家通過對各種蒿屬植物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在青蒿、黃花蒿、牡蒿、茵陳蒿、小花蒿中,只有黃花蒿含青蒿素。
中醫(yī)認為,茵陳性味苦、微寒,入脾、胃、肝、膽經(jīng),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之功,為中醫(yī)臨床常用的利膽退黃要藥。茵陳煎劑能促進膽汁分泌,對肝臟有保護作用,有降壓、利尿作用。煎劑有強力解熱作用,能降低血脂,防止血管壁脂質(zhì)堆積。其所含的揮發(fā)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及皮膚病原性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小貼士:如何挑選茵陳藥材?
茵陳藥材有綿茵陳和茵陳蒿等規(guī)格。春季采收幼苗,去根,曬干,習(xí)稱“綿茵陳”;夏秋花蕾長成時采割全株,除去根部及老莖,曬干,習(xí)稱“茵陳蒿”。綿茵陳與茵陳蒿可同等入藥,均具有清濕熱,退黃疽的功能。
綿茵陳多卷曲成團,全體被白色絨毛,灰白色或灰綠色,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至2.5厘米,直徑0.1至0.2厘米,質(zhì)脆,易折斷。葉具柄,一至三回羽狀分裂,小葉片卵形中稍呈倒披針形、條形。氣清香,味微苦。
茵陳蒿莖成圓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紋,被短柔毛;體輕,質(zhì)柔,斷面類白色,葉密集,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四羽狀深裂,裂片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狀。頭狀花序卵形,多集成圓錐狀,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以質(zhì)嫩,綿軟,色灰白,香氣濃者為佳。
茵陳的食用——生熟兩相宜
茵陳除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外,同時亦是一種特殊的野菜,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表明:茵陳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B,并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和20余種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食醫(yī)心境》一書云:“以茵陳細切,煮羹食之,除大熱黃疸,生食亦宜?!?/p>
食用茵陳是極方便的,將茵陳洗凈曬干后,用塑料袋密封保存。每天取干茵陳少許,大棗兩枚,泡茶服用,可增強人體免疫力,輕身益氣、保肝利膽、抗衰防癌,實為難得的綠色保健食品。
在春天,多食用茵陳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與其他野菜一樣,春季服食茵陳的方法很多,可蒸食,可涼拌。將茵陳洗凈切碎,加入蔥姜蒜,拌上面粉,蒸熟食之,其味清素鮮美;將茵陳放在沸水中煮2~3分鐘后,撈出晾涼,拌上蒜泥,加入香油、精鹽等調(diào)料,則為春季佐餐的佳品;也可在煮粥時把茵陳直接放入鍋中同煮,茵陳粥味道也比較鮮美。
需強調(diào)的是,無論是藥用還是食用茵陳,都要抓住采收的最佳時機,莫到茵陳“當(dāng)柴燒”時再用。特別是在做茵陳粥時,應(yīng)以稀薄為宜,脾胃虛寒者不宜選用。
養(yǎng)生保健食單
1.瘦肉茵陳湯
配料:瘦豬肉150克,茵陳30克,鮮白茅根60克,細鹽、味精少許。
制法:將豬肉洗凈切絲備用。茵陳、茅根共入鍋中,水煎煮去渣取汁。將藥汁、豬肉同入鍋中,燉至熟爛,再加味精、細鹽少許即成。
功效及用法:去濕熱,利黃疸,可用于急性黃疸性肝炎,發(fā)熱口渴,小便深黃,惡心欲吐,發(fā)熱,舌苔黃膩等癥。每日1劑,連用3~5日為1個療程。
2.麥芽茵陳茶
配料:大麥芽50克,茵陳50克,橘皮25克。
制法:以上藥物同時加大倍量,共研為末。每次用60~80克,置保溫瓶中,沖入沸水適量,蓋悶15分鐘后,代茶頻飲,每日1劑。
功效及用法:疏肝理氣,消食退黃,用于急、慢性肝炎后遺癥調(diào)理。
3.茵陳粥
配料:茵陳30~6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適量。
制法:先將茵陳洗凈,煎煮5~10分鐘,去渣取汁,入粳米后,加水適量,煮粥至熟。
功效及用法:清利濕熱、退黃疸,可用于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杉舆m量白糖,每日食用2~3次,7~10日為1個療程。
4.茵陳車前飲
配料:綿茵陳100克,車前草100克(或車前子20克),白糖適量。
制法:將茵陳、車前草洗凈,加水1 000毫升,煮至800毫升。如用車前子,要用紗布袋單包入鍋。
功效及用法:清熱利濕。每次服100毫升,加白糖10克,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