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于昨日,即未來;明日之于今日,也即未來,未來是今日之后的一個時間點或者時間段,它是未知,也是一個讓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威尼斯雙年展,這位120歲的老者,曾以它“健碩”的身軀,實現了眾多的造星夢,為此它獲得了藝術屆奧林匹克的殊榮。歐美藝術家曾是它展出的主力軍,如今又會呈現怎樣的態(tài)勢?中國藝術家又在威尼斯向觀眾展示哪類作品?帶著疑問,我們以“過去——未來”的視角來分析一下“全世界的未來”。
中國式味道
中國2014年的“丟畫”事件還未走遠,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新聞發(fā)布部會則把時間直接拉回到了1993年的那個春天,這個與其他無數春天一樣的季節(jié),卻是中國當代藝術展覽史上重要的一年。由博尼托·奧利瓦邀請,栗憲庭推薦的王廣義、張培力、耿建翌、徐冰等14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第一次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雖然此行的藝術家都敗興而歸,但作為國際舞臺的一次群體亮相,為日后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波普”和“潑皮現實主義”走紅奠定了基礎。
一次并不理想的西方旅行,一次時隔十年的再次邂逅,2003年,中國館在威尼斯落戶成功,盡管因為“非典”未能參展。兩年之后,在中國館第一次實現的展覽,就邀請了研究風水的王其亨。風水是中國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具有明確的中國特色。2011年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上,中國藝術家潘公凱、楊茂源的作品也均采用了中國的元素。潘公凱以巨幅的水墨荷塘為背景塑造出一個充滿中國意象的空間。楊茂源則把中藥裝進手拉坯的小陶罐。由王春辰策劃的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則邀請了藝術家胡曜麟,而他的作品《物質體》的主要元素則取自中國的徽派建筑。
2015年,中國館的主題則為“民間未來”,“民間”是最接近民族文化的發(fā)生場所,這與2005年以來復興中國文化創(chuàng)造力及文化自信的暗線是緊密相連的,只不過這次提出的更加徹底。魯迅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然這里的民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守傳統(tǒng),而是在消除文化壁壘,超越地域文化束縛、反應當下時代問題的作品。盡管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劉家琨、陸揚、譚盾、文慧和生活舞蹈工作室以及吳文光和草場地工作站將帶去怎樣的作品,但是我相信作品中的中國元素和中國式味道必是我們自身的代言。
分散的藝術格局
從1993年奧利瓦邀請14位藝術家參與威尼斯雙年展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就開始努力尋求世界認同,直到2003年正式成立中國館,再到如今扎堆的各類展覽,中國當代藝術似乎已經融入這個國際化的平臺。為此肯尼亞和圣馬力國家館均在邀請中國藝術家參與。2013年扎堆的威尼斯雙年展的平行展,讓整個威尼斯到處“彌漫”著中國藝術家的“身影”,中國藝術家“占領”威尼斯鍍金的想法常常成為被咀嚼的談資。這也就不難理解,近日,美國媒體稱:中國藝術家代表肯尼亞參展是為了抬高身價的結論。不管怎樣,這是中國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的機遇,這是中國作為一個威尼斯雙年展的“嬰兒”逐漸長大的信號。
不僅中國藝術家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嶄露頭角的機會越來越多,在近日公布的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地理分布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每個大洲都有自己強勢的部分,盡管歐洲藝術家仍然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主力軍——其中三分之一的藝術家在歐洲出生。北美和亞洲地區(qū)的藝術家緊隨其后,所占比例分別為22%和15%。值得一提的是,參加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非洲籍藝術家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參展藝術家中14%的藝術家出生在非洲大陸,這與該地區(qū)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基本一致。并且,此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澳大利亞藝術家數量創(chuàng)歷史最高——共有7位澳籍藝術家參展。從這些信號可以看出,未來的藝術格局會越發(fā)的分散。
無論從中國藝術家在主題館內出現的人數,還是從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地理分布圖中分析,世界的藝術格局會越發(fā)的分散,呈現本名族的文化精神內涵成為重要的一環(huán)。距離第56屆威尼斯開幕還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我們以“未來”的心態(tài),預期即將發(fā)生的“故事”。(文/張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