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明+李唯佳
摘要:《聊齋志異》中《紅玉》篇題材的多元化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既是《聊齋志異》講述精怪和人類之間愛情的志怪故事的一部分,又包含著自己的特質:獨特的才子佳人故事,獨具匠心的公案俠義故事和洞察社會黑暗的譴責小說元素。這是蒲松齡站在前人肩膀上進行的對于小說“奇”的審美特征的大膽嘗試。
關鍵詞:故事構架;多元性;影響
中圖分類號:I207.419 ? ?文獻標識碼:A
蒲松齡在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時嘗試了很多不同的風格,而《紅玉》則是一個較為經(jīng)典的例子。《紅玉》首先講述了狐女紅玉和才子馮生之間的愛情故事,是傳統(tǒng)的“聊齋式”故事。而講神仙精怪和凡人間的感情糾葛,本身就具備了神怪故事和才子佳人故事的特點。隨后,《紅玉》又涉及了馮生和宋御史間的糾紛,有公案故事的影子,之后虬髯客的加入,無疑是俠義小說的特征。最后,《紅玉》的主旨并非是歌頌美好的愛情,而是反映現(xiàn)實、譴責黑暗社會,所以便帶著鮮明的社會譴責小說的立場。在短短的一篇《紅玉》中,作者同時采用了神仙鬼怪、才子佳人、公案俠義和社會譴責的故事架構,不可謂不多元。
一、多元化的敘事構架
(一)獨特的才子佳人橋段
才子佳人小說一般指青年男女戀愛婚姻故事的章回小說,明末崛起,清初盛行。小說的主人公多是年少才高的俊雅書生和年輕貌美的佳慧女子,雙方一見鐘情,但是遭到小人撥亂或者父母阻礙,嘗盡悲歡離合后終因才子功成名就,得以廝守。這類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較大影響。蒲松齡在創(chuàng)作《紅玉》時,也不免受其影響,使其帶有了才子佳人小說的影子。故事的一開始便講述了馮生和紅玉之間的愛情故事,馮生初見紅玉便一見傾心,兩人都有意交好,但是卻因馮父的反對而分開,經(jīng)歷種種后才得以修成正果。作者又由紅玉引出馮生和衛(wèi)氏的感情故事,馮生和衛(wèi)氏相見后也是兩相有意,但是衛(wèi)氏雖美卻難娶,馮生終在紅玉的幫助下成功娶到了衛(wèi)氏??梢哉f,這兩段是典型的才子佳人故事的橋段。
1、馮生和紅玉
《紅玉》首先講述的是紅玉和馮生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是讀者在看到《紅玉》時明確感知到的第一種故事類型。通篇以紅玉和馮生的感情為線索,以兩人一見鐘情為頭,歷經(jīng)分離波折為身,重歸于好為尾,描寫了一個較為傳統(tǒng)也是較為常見的青年男女戀愛婚姻故事。然后在紅玉和馮生這個才子佳人的大骨架上,穿插其他類型的故事為肌理,組成一篇有血有肉、多面立體的志怪故事。
這種類型的故事,在《聊齋》中不算少數(shù)。作為主人公的紅玉,與蒲松齡筆下的大多數(shù)女性角色一樣,美麗善良。她雖是異族狐仙,卻向往愛情,勇敢地和馮生在一起。受到馮翁的制止后,即使離開了馮生,也依舊在各個方面對馮生加以幫助。自己不能嫁給馮生為他生子,便主動介紹衛(wèi)氏,并幫助他們喜結連理。在馮生家中遭遇變故后,更是紅玉不避嫌疑,收養(yǎng)了馮生的孩子,留待事后將孩子抱還馮生。后來,幫助馮生發(fā)跡、陪伴馮生的人,還是紅玉。這份情義,不可謂不深。而紅玉和馮生,也終于得到才子和佳人相伴的幸福美滿的結局。
2、馮生和衛(wèi)氏
也許因為紅玉是主角,她閃耀的情感和精神更為耀眼,使得人們常常忘記文中的另一位女子——衛(wèi)氏。實際上,衛(wèi)氏同樣貌美,同樣和馮生之間有男女之情,并且在紅玉的幫助下與馮生結為夫妻,而且衛(wèi)氏持家有方,還育有一子,與馮生可說是天作之合,兩人的結合也是才子佳人的完美結合,但衛(wèi)氏偏偏是命中有才子,卻無佳人命的角色。
衛(wèi)氏“神情光艷”,但苦于“高其價”遲遲未嫁,而馮生“儀采軒豁”,卻沒有錢財來迎娶衛(wèi)氏。原本跟很多傳奇小說一樣,才子與佳人因為現(xiàn)實的阻隔沒有辦法在一起,而蒲松齡偏偏創(chuàng)造了一個紅玉,她的幫助使得衛(wèi)氏和馮生得以成親生子,給這個故事的前半段一個美好的發(fā)展。窮小子和美人在一起,是古代眾多窮苦書生的美好愿望,馮生和衛(wèi)氏的結合,可以說是一個典型。但是衛(wèi)氏的美貌給兩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以致后來與馮生分隔。這讓人不禁感嘆,原本也是個妙人的衛(wèi)氏,其存在似乎只是為了給馮生生子以彌補紅玉的不足,然后便退出舞臺。
(二)公案俠義的合流
公案和俠義原本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小說,到清代二者漸漸合流,代表作有《三俠五義》、《施公案》、《彭公案》等。公案小說的“公案”,原指公府的案牘,其后引申為剖斷是非的案牘,始稱公案。公案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史上特有的概念,大多描寫各種各樣的案情,包括圖財詐騙案、婚姻糾紛案、盜竊案等,以清官破案為主,其中滲入了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公案小說萌芽于魏晉時期,發(fā)展于唐宋,繁盛于明清,并且在清代掀起了高潮。其實講到公案,大家首先會聯(lián)想到官,公案小說的主要人物一般有官、民、歹人,而歹人主要是貪官、惡霸等,總的來說,就是有權有錢的一方和相對弱勢甚至無權無勢一方之間的矛盾。因為當時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時期,這一社會類型下,階級矛盾不可避免,這種現(xiàn)實也使公案小說得以產(chǎn)生和發(fā)展。俠義小說,是指以贊揚豪俠義士為主的小說,如《昆侖奴》、《聶隱娘》等作品。而俠義公案小說,則以清官斷案為主,輔之以俠士除霸,其主旨在于贊揚清官的忠君愛民、贊揚俠士的嫉惡如仇、譴責歹人的禍國殃民?!都t玉》中以馮生與宋御史的糾紛這一傳統(tǒng)的公案小說矛盾,引出虬髯客為其報仇的俠義故事,并沒有完全讓一個清官直接為馮生主持公道,也沒有單純讓俠士除霸,而是巧妙地將兩者結合,達到新的藝術審美效果。
《紅玉》的故事發(fā)展到中間,便漸漸地由講述男女風月的故事轉變成了公案俠義小說。而說它轉變成公案小說的主要原因,則是宋御史和馮生的矛盾沖突的產(chǎn)生。衛(wèi)氏的美貌受到了邑紳宋氏覬覦,想要通過賄賂馮生將衛(wèi)氏據(jù)為己有,在遭到馮生的拒絕后,宋氏惱羞成怒,沖到馮生家搶走衛(wèi)氏,打傷馮翁,并且直接導致了馮翁的死亡。
這個糾紛,也是典型的公案小說中的刑事附帶民事糾紛。一方是有權有勢的宋御史,一方是無錢無勢的馮生。矛盾的起因也是十分傳統(tǒng)的,即宋御史看上了馮生的妻子衛(wèi)氏。但是,這里的男主角馮生卻沒有遇到為他主持公道的清官。也就是說,在《紅玉》中,矛盾沖突的原因是公案的,解決的經(jīng)過和結果卻并沒有按照公案小說的標準格式按部就班來寫。endprint
沒有出現(xiàn)清官站在馮生這邊,馮生又無權無勢,那么馮生這殺父奪妻之仇是怎么報的呢?憑馮生這樣一介書生,自然是沒有辦法的,所以蒲松齡借他人之手,塑造了文中最具直接俠義精神的人物——虬髯客,來替馮生伸張正義。
就在馮生沉浸在父親去世、妻子被搶、自己又無力報仇的悲傷中時,出現(xiàn)了一個素不相識的“虬髯客”。當然,這個虬髯客不是張仲堅,但是提到張仲堅這個典型的“虬髯客”,大家就不難理解這個“虬髯客”是個什么作用了。虬髯客詢問了馮生痛苦的原因,這里有個小細節(jié),虬髯客詢問馮生情況時,說殺父奪妻之仇怎能不報,起初馮生怕他是宋氏的人,沒有真心回答,結果惹惱了虬髯客,馮生這才下跪挽留告以實情。其實這個小細節(jié)是值得推敲的,為什么馮生一開始并不信任虬髯客?除了馮生為人謹慎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弱勢力對惡勢力的畏懼以及惡勢力對弱勢力壓迫的普遍性。沒有前車之鑒,沒有一朝被蛇咬,馮生怎么會在第一時間表示出對虬髯客的不信任呢?所以,這個小小細節(jié),體現(xiàn)出當時社會官欺民、官壓民的普遍現(xiàn)狀。馮生的不信任,使得虬髯客大為不悅。蒲松齡也通過這個小小的設計,既直觀地襯托出虬髯客的正直剛烈,又巧妙地為表現(xiàn)思想主題服務。
之后,虬髯客幫馮生報了仇,甚至還嚇走了想要抓捕馮生的官役,使得馮生安然回家。這個俠士不僅武藝高強,還粗中有細,辦事十分妥帖。
事實上,除了虬髯客這個“明俠士”,故事中還有一位“隱俠士”——紅玉。雖不能像虬髯客一樣憑借高超的武藝幫助馮生,但紅玉卻是文章中精神領袖般的存在。蒲松齡正是以虬髯客這個主要以行動表現(xiàn)俠義的俠士,加之紅玉這樣主要在思想品質上表現(xiàn)俠義的俠士,一內一外,表現(xiàn)他所弘揚的懲惡揚善的主題。
在表現(xiàn)紅玉的俠義精神時,蒲松齡由淺入深,一步步將紅玉對馮生的情誼上升到為人處世之道的精神高度。先是她夜訪馮生,二人相狎。雖說“與訂永好”,但受到馮翁的怒罵后,紅玉哭道“親庭罪責,良足愧辱”,并拒絕了馮生欲私下繼續(xù)來往的想法,反而為馮生出錢出力迎娶衛(wèi)氏。紅玉作為異族狐女,知道人類的倫理羞恥,又像世間那些賢惠的女子般替現(xiàn)任愛人謀幸福,是“情義”。數(shù)年后,馮生貧困潦倒之時,紅玉又救他和福兒于危難之中。王士禛在評《紅玉》篇曾說:“程嬰、杵臼,未曾聞諸巾幗,況狐耶!” [1]從這就可以看出,王士禛對紅玉照顧福兒的義舉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紅玉是馮生命中的恩人,沒有紅玉,就沒有衛(wèi)氏和福兒??梢哉f,馮生的幸福和成就都是紅玉給的。事后,紅玉將孩子還給馮生,到此,可謂已盡到仁義。不過紅玉并沒有就此結束,而是留下來照顧馮生生活,幫助他發(fā)跡。從頭到尾,紅玉為馮生做的一切都不求回報。不得不說,紅玉的所作所為已經(jīng)是仁至義盡了。這種情感,稱之為愛情太過狹隘,它已經(jīng)超越了男女之情的層面,上升為為人處世原則的精神高度。所以她身上閃耀的,更多地是俠義精神,是文中另一位有俠士之風的角色。
(三)神仙鬼怪故事背后的無助
神怪小說,一般指講述仙佛和妖異的小說。作者創(chuàng)作這類小說,一般是通過描寫荒誕夸張的鬼怪故事,來對現(xiàn)實社會表示出深度的思考,反映現(xiàn)實。可以說,整部《聊齋志異》都不離開這個主要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創(chuàng)作方式,在《紅玉》中也是如此。
故事后半部分,紅玉將馮生的孩子抱回時,坦言自己是狐而非人類。因為紅玉的真實身份是狐仙,所以這個故事又帶上了神怪色彩。最后,紅玉幫助馮生考取功名,與馮生生活在一起時青春永駐,更是照應了她狐仙的身份。這類風格的故事,是《聊齋志異》整本書的主打,也是蒲松齡最擅長寫的。在他筆下誕生了諸多鮮明的形象,單是狐女就有嬰寧、小翠、紅玉等多位。
關于紅玉這個形象,其實是作者的一種精神寄托。對于像蒲松齡以及跟蒲松齡有相似遭遇的古代廣大書生學子來說,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于大小登科,才子和佳人的結合是最為圓滿的,才子能高中,更是皆大歡喜。這種愿望太過美好,誘惑極大,所以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大多數(shù)書生學子內心從不曾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向往,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往往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當這種向往與現(xiàn)實相差甚遠時,需要一個超越人類的外力存在來使之成為現(xiàn)實,于是有了狐仙紅玉。所以說,紅玉等狐精仙女的產(chǎn)生,有其精神需要的必然性。當外部環(huán)境過于惡劣,讓人覺得自身力量沒有辦法改變時,對神怪等超自然能力的幻想便產(chǎn)生了。同時,正是這種對他人、對外力的渴望,暴露了當時社會對人的壓迫性以及讀書人思想上的軟弱性。整部《聊齋志異》,看似都是神仙鬼怪的荒誕故事,但是正是這種脫離實際的東西與現(xiàn)實相結合,更加讓人感受到現(xiàn)實社會中人的無助。
(四)譴責社會的獨特視角
“作品在揭露吏治腐敗的同時,對土豪劣紳橫行鄉(xiāng)里、仗勢欺人的罪惡行徑,也多所揭露?!?[2]因為故事的后面,蒲松齡不再單單去講紅玉、單單去講馮生,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在馮生和宋御史的沖突上,更在文章最后用一大段文字來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在這基礎上,《紅玉》便不再是單純講述男女感情的故事,而是帶有社會寫實、譴責社會的色彩。
文章采用大量的篇幅寫馮生和宋御史的矛盾,可以說這兩者的斗爭是故事的重要情節(jié)。宋御史看上馮生的妻子衛(wèi)氏后,前往馮生家中搶奪,同時打傷了馮翁導致其吐血身亡。馮生多方上訴,卻遲遲沒有說法。宋御史的行為,不仁不義不合法,但是他卻這樣做了,還這樣做到了。反而是受害的馮生,連尋求官府幫助的機會都沒有。這不但說明了惡官欺壓百姓的事實,也反映出官官相護的丑惡現(xiàn)狀。將這件事情的描述作為重點,意圖明確,直指當時黑暗的官吏圈。
它的最后一段也特意寫到,異史氏曰:“其子賢,其父德,故其報之也俠。非特人俠,狐亦俠也。遇亦奇矣!然官宰悠悠,豎人毛發(fā),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床上半尺許哉?使蘇子美讀之,必浮白曰:‘惜乎擊之不中!” [1] 如果說之前作者還略顯含蓄,那么這最后一段便是他噴發(fā)式地將內心的喜好和思想情感進行了直接表達。它明確地表現(xiàn)出作者的喜惡觀點,而這些,也充分表現(xiàn)出這篇小說的側重點,即它重在揭示當時社會和司法的黑暗,進而歌頌俠義,呼吁正義。這種感情寄托,重點放在了虬髯客和紅玉這個女俠、狐俠身上,所以作者賦予這兩個人物的主要文學性格,是俠義。在他們身上,作者傾注了最正面的感情,作為黑暗社會環(huán)境中穿破云層的曙光般的存在,鮮明閃耀。endprint
二、對后世作品的影響
蒲松齡在繼承和發(fā)揚前人小說創(chuàng)作特點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探索、創(chuàng)新,對文言小說進行了總結,也對后世作品的寫作思路和方式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后世出現(xiàn)了大批仿照《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的作品,主要作品有吳熾昌的《客窗閑話》、朱梅叔的《埋憂集》、王韜的《淞隱漫錄》、宣鼎的《夜雨秋燈錄》等。而《紅樓夢》等作品,也深受它的影響。即使是與其相抗衡的紀昀編寫的《閱微草堂筆記》,也多少受其影響——以這種志怪故事為主要描寫內容,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
作為《聊齋志異》中較為典型的《紅玉》,其故事結構的多元化,也被后來的作品所借鑒。以眾所周知的《紅樓夢》為例,最為大家所喜愛的也是最為唏噓的寶玉和黛玉之間誠摯的愛情故事感人肺腑,兩人的木石前盟、寶玉含玉而生、黛玉還淚下凡等,便帶有濃重的仙怪色彩。而小說通篇的主題,則是反映當時社會,通過對幾大家族的興衰描寫,把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刻畫得入木三分,表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譴責意味。而《紅樓夢》中的鮮明人物,如柳湘蓮等,行事作風都具有俠士的特征,正直爽快。涉及他們的情節(jié),也往往帶有這種風格。這種多元化的故事構架,讓原本單調的小說,特別是長篇小說,變得豐富多彩,故事情節(jié)也緊湊起伏,可讀性更強。
而如《夜雨秋燈錄》這樣仿照《聊齋志異》寫就的作品,受《聊齋志異》的影響更為明顯,故事的選材、構架、思想主題等也都與之相仿?;蛟S他們并沒有像《紅玉》一樣把不同的故事構架在一篇文章里集中表現(xiàn),但是卻在不同故事的創(chuàng)作中采用不同的故事類型。如抨擊現(xiàn)實黑暗的《父子神槍》,批判現(xiàn)實社會世態(tài)炎涼、道德敗壞的《獨角獸》,描寫愛情的《蚌珠》等。而在同一個故事中,也會涉及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故事類型。例如曾衍東的《小豆棚》中的《猴訴》,它通過猴子和無賴乞丐的對比,反映出當時社會上某類人的丑惡,有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意味。同時,它也包含猴子去申冤,在太守的幫助下把無賴乞丐繩之以法的公案故事。
《聊齋志異》作為一部文言小說的集大成之作,不僅總結前人小說的創(chuàng)作手法,還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成為后世小說的榜樣之作。
三、結論
《聊齋志異》中的《紅玉》篇,既是同《聊齋志異》中其他篇相似的講述精怪與人之間故事的志怪小說,也包含了才子佳人小說描寫男女愛情的成分,同時又通過公案俠義小說的方式并結合社會譴責小說的形式來表現(xiàn)主題思想,抨擊黑暗現(xiàn)實。這是蒲松齡站在前人肩膀上進行的大膽嘗試、大膽創(chuàng)新,這一寫作思路的開辟,也為后人所借鑒,在后來的諸多作品中得以體現(xiàn)??梢哉f,正是這種新穎的嘗試,使得《聊齋志異》成為清代小說的標桿之作。它不僅影響著清代的小說,也對近當代的小說產(chǎn)生著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聊齋志異》吸引著眾多學者的研究,而《紅玉》篇作為一個特別的個例,也值得更加深入地研究。
參考文獻:
[1]蒲松齡著.任篤行,輯校.聊齋志異全校會注集評[M].濟南:齊魯書社,
2000:410.
[2]張俊.清代小說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282.
(責任編輯:朱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