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菊平
筆者所在的區(qū)域,從義務教育階段到高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都得到了扎實開展,學生基本的信息素養(yǎng)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基本能夠使用計算機來完成簡單的任務,如文字操作等。這一切為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整合提供了條件支持。筆者從教十年,主要任教信息技術課程,另外還常年帶領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新生課程,研究性學習有許多值得一線教師探索鉆研的地方。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自己所執(zhí)教的這兩門課,雖然學科不同,教學目標不一樣,但卻有很多互補之處。結合這種情況,筆者對研究性學習課程開展過程和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進行了宏觀分析,同時思考一個問題: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本身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并能學以致用,研究性學習課程作為一個學生探索實踐的課程,是否可以在其中融入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達到學以致用呢?為此,筆者對兩個學科融合的可行性做了一定的探究。
● 探究一:“研究性學習課程學習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融合“Excel數(shù)據(jù)分析統(tǒng)計”
思考:學生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問卷調查幾乎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而對調查問卷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信息加工則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一個環(huán)節(jié)。Excel作為目前最為流行的電子表格,如能幫助學生使用Excel來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并利用Excel電子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來生成更具備直觀性的圖表,既可以幫助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又可以幫助他們做出更為美觀的學習報告。Excel數(shù)據(jù)分析統(tǒng)計作為一種基本的信息素養(yǎng),自然是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測試中的考核重點。既然這兩者是魚和水的關系,為什么不把這兩者融合在一起呢?
實踐準備:在課程安排時,教師有意將信息技術課中的Excel數(shù)據(jù)分析的內容與研究性學習問卷調查階段在同一時間段開展,在信息技術課上提前一兩節(jié)課,先對Excel電子表格稍作講解,簡單介紹Excel的功能和數(shù)據(jù)分析的常用函數(shù)、圖表等,讓學生對Excel電子表格的功能有所了解。
融合實踐:當研究性學習的時候,搜集的調查問卷需要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時,學生很容易聯(lián)想到剛剛接觸到的Excel電子表格,此時,教師利用學生得到的數(shù)據(jù),對Excel電子表格的某些功能進行分析,學生為了用而學,學習起來事半功倍,且直接達到學以致用。
實踐反思:根據(jù)不同班級的情況,提前相應的課時,給學生準備好適合的知識儲備。由于圖表、分類匯總、排序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容易用到,因此這三個方面的知識學生非常感興趣,即使教師不深入講解,研究性學習的小組也會自己去深入研究比較分析,哪種方式對他們小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可以更加有利于課題的發(fā)展,對于有爭議的地方再請教老師。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 探究二:“研究性學習合作共享”融合“FTP文件上傳下載”
思考:小組合作學習(簡稱小組合作)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和主要活動方式。它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研究性學習能否達成預期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組合作的成效如何。[1]而信息資源共享是合作的基礎,有了信息資源的共享,小組的研究課題才能真正形成合作。但在高中的學生機房中,為了有效管理機房,學生機房都是開機還原,且學校網(wǎng)絡管理員對學生機房登錄QQ、網(wǎng)絡云盤等都直接限制,學生的小組合作很難利用平時熟悉的方式開展。信息技術課程中由于FTP文件上傳下載的部分屬于相對獨立的部分,雖然操作簡單,但平時應用少,學生很容易遺忘。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恰好可以充分發(fā)揮FTP的作用,又幫助學生掌握了FTP的操作方式,完成信息技術課程中FTP的教學目標。
實踐準備:研究性學習小組課題資料的搜集(包括網(wǎng)絡資料、電子資料)。教師通過IIS架設好FTP服務器,放開讀取、寫入權限。
融合實踐:教師對研究性學習提出要求,要求各小組結合自己的課題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小組搜集的資料。此時,學生會困惑,他們平時較為熟悉的QQ,卻因無法登錄而不能使用,如何分享、共享?此時展示FTP服務器,要求學生登錄,并給各小組建立好文件夾,要求學生自行將小組搜集的材料上傳,并將其他成員上傳的課題資料下載并探討研究。
實踐反思:由于學生此時對資源共享有著很大的需求,使用FTP上傳下載文件,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很容易被他們接受和掌握。自此以后,F(xiàn)TP自然而然成為他們課題研究進行合作的基礎,成為小組電子資料存放的主要場地。
● 探究三:“研究成果展示”融合“文檔操作”
思考:“研究性學習”課程是與學科課程迥異的課程形態(tài),其根本特性是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2]它的整體性、生成性,勢必推動了研究成果展示。對于剛剛接觸研究性學習的學生而言,有一個好的成果展示方式,將他們小組的研究心血展示給同學們看,是對他們小組付出的一個肯定,他們也樂于給同學們展示自己小組的成果。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大綱中對文檔操作有比較高的要求,因此如果研究成果展示與信息技術教學過程相融合,對學生而言是學以致用,對教師而言則事半功倍。
實踐準備:研究性學習課程學生已經(jīng)進入研究尾聲,開始準備結題。信息技術課程,教師教授完簡單的Word、FrontPage等操作。在研究性學習課上,教師要求學生著手準備研究成果展示(可以是Doc文檔、PPT、網(wǎng)頁等多種形式),提醒學生每個小組都將有在全班面前展示的機會。由于可以在全班面前展示,各小組自然摩拳擦掌,甚至動用了家長的力量來協(xié)助自己完成課題展示的部分,當然主要以Doc文檔、PPT居多。在展示過程中,教師留意學生的作品中優(yōu)秀的需要修改的部分。
融合實踐:在信息技術課上,教師以研究性學習課程中形成的展示成果為例,請各小組展示各自作品的制作優(yōu)點,其他學生感興趣的部分,教師點出來,請該小組成員對制作步驟進行分析講解,過程自然是在學生“哇哇”的羨慕聲中演示完成。對于不夠完善的地方、還可以提高的地方,教師在不打擊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適當進行分析、提醒。
實踐反思: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將自主完成的作品的制作過程中的優(yōu)秀的部分展示出來,在課堂上教師跟學生之間可能有代溝,但學生之間沒有,由于是各小組自己制作的作品,相比較而言學生更感興趣,尤其學生在展示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有利于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自主探索的精神。
根據(jù)百度百科對研究性學習的意義的闡述,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在于,讓學生親歷知識產(chǎn)生與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獨立運用其腦力勞動;追求“知識”發(fā)現(xiàn)、“方法”習得與“態(tài)度”形成的有機結合與高度統(tǒng)一。[3]因此,研究性學習的重點不是知識,而是合作研究的過程。信息技術課程作為高中僅有的兩門技術課程之一,這門課程的本質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筆者通過對研究性學習和信息技術課程進行融合設計的嘗試,實踐證明是確實可行的。通過恰當?shù)厝诤?,學生迅速達到了學以致用,掌握了信息技術學科中部分重要的知識點,同時給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一個合作和展示的平臺。當然,融合之路漫漫,筆者在這里拋磚引玉,希望能得到共鳴,讓一線教師的融合之路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