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琳 王世文 申軍偉
子貢(前520—前456年),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末衛(wèi)國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其故鄉(xiāng)即今??h。子貢墓在大伾山東南張莊村北,這是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h知縣寧時鏌考察肯定的地址。
初冬時節(jié),冷風蕭蕭,我久久佇立子貢墓前,看著滿眼荒蕪,思緒亂紛。
滿墳的荒草隨風搖曳著,墳前立有民萬歷年間的石碑,上面的字跡經過百年風雨的侵蝕,已看不出本來面目。黎公墓周圍立著幾個大大小小的墳冢,都是其后代,像是保護著先祖一樣,散落周圍。
端木第80代孫端木慶國陪同筆者而來,他一直致力于子貢研究。從1996年大學畢業(yè)他就開始為這事奔波,但由于種種原因,見效甚微,“后人們都在盡自己的力量把老先生的文化事業(yè)傳承下去?!彼f。
在墓前我們佇立緬懷這位老先生時,張莊村伾山區(qū)65歲老人宋清連滿是疑惑地走過來詢問:“這墓總是說要重建,怎么到現在還沒動靜?”子貢,這位先賢,不僅生前經歷傳奇、地位顯赫,而且死后也被幾代帝王先后追謚為黎侯、黎陽公、黎公,但他的墓地為何這般冷落?為何處在農田里,連塊墓園都沒有呢?
關于子貢墓,還有故事。
元代以前,來浚縣的顯官達儒,常至此瞻仰謁祭,張莊人不勝其擾。元末紅巾軍至浚州,可能是在這時,有人趁亂將子貢墓碑砸碎,夷平墓冢而匿其地,又將子貢像移至大伾山南麓之偽冢前。后來,祭祀的人失于訪查,誤在偽冢前頂禮膜拜。時經220余年,至萬歷二十年(1592年),寧時鏌來浚,查詢備至,疑為偽冢,才發(fā)現一向所祭之墓,是北宋時的蕭平川墓。遂將子貢像遷回張莊,在原址重建墓祠,并立《改正先賢子貢墓祠記》碑。
眾所周知,子貢是孔子的徒弟。提到這段師生情,不得不提那棵著名的楷樹。傳說,楷樹天下有二:一在孔林(早已枯死),一在黎陽城內(今??h)。關于這棵楷樹,還有著神奇的故事。相傳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弟子子貢用楷樹枝做成兩哀仗痛悼恩師時,杖入土內生根發(fā)芽。在守墓6年后,子貢將一棵楷樹移植??h,以志朝夕不忘師恩,從此這棵楷樹就在浚縣扎根了。子貢謝世后,后人為紀念他,在楷樹旁修建了子貢祠。
兩千多年來,楷樹根深葉茂,老干橫天,盤若虬龍,凌云擎空,枝干可四人合抱,巍然屹立,多年來沒有根生幼苗,孑然獨株。直至1940年,日寇盤踞縣城時,漸次枯萎,飲恨而逝。這株楷樹樹干,長約4米,存于子貢后裔端木慶國家中,似乎以另一種姿態(tài)昭示著其不倒的精神。
??h子貢文化廣場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就有七十多,至今能近距離相伴孔子之墓,受后世無數人拜謁者,唯子貢一人。除了向世人確證孔子作為一位深受學生敬仰的老師身份之外,也將一則有關師道的美談長留世間。據說當地人讀“楷”為“皆”,喻皆應效仿之意。千載之下,尊師的傳統綿延不絕,子貢“行為世范”,當與有力焉。
子貢尊師敬長的精神為后人敬仰,除此之外,他創(chuàng)造的儒商文化,在千百年來屹立不倒,成為現代人經商的典范,他摘去了商人“重利輕別離”的帽子,將儒家學說運用于經商中,成為家累千金的富商巨賈,被后人奉為儒商始祖。在淇河文化區(qū)域,千百年來流傳著“既在黎陽學子貢,何必南越法陶朱”之佳句。
傳說子貢在拜入孔子門下之前,就已經在列國間經商。正是這段經歷讓他認識到:商人重利,很容易淪為“小人”。而做“君子”卻是子貢從小時起的人生追求。孔子離開魯國,周游列國來到衛(wèi)國,改變了子貢的人生軌跡。他毅然決然拜入孔子門下,跟隨孔子一學18年。正是通過孔子的言傳身教,子貢懂得了什么是“仁”。孔子去世后,子貢又給孔子守喪6年,并且在這段時期內,領悟出了“義利合一”的至高之境。子貢先到齊國,又到宋國的定陶經商。在定陶,他首度開壇,傳授“商學”,分為“信”“義”“禮”“智”“仁”五門功課,弟子無數。但隨著化名“陶朱公”的范蠡來到,子貢經過與之論道,意識到自己創(chuàng)立的“儒商”與范蠡創(chuàng)立的“道商”各有千秋,難以并存,于是回到齊國,在那里和兒孫生活直到終老。子貢死后,他的孫子端木叔散盡家財,達到了子貢一生都在孜孜以求的“仁”的最高境界。
雖然千百年過去了,但子貢為后人留下的影響卻從未磨滅。2012年,??h投資600余萬元,歷時一年,在伾浮路興建起大河禹跡、平原奇峰、千秋盛會、黎公遺風等9座牌坊,講述??h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其中,黎公遺風坊便是為子貢立的牌坊,為其所作的楹聯寫道:“孔圣門徒,棟梁奇才十哲端木子;儒商始祖,瑚璉貴器先賢浚黎公。”
農歷二月二十七日,是子貢的誕辰之日。每年此時,子貢后裔紛紛會聚??h,拜祭祖先。今年是端木子貢誕辰2535周年。端木慶國指著家中擺放的一幅黑白照片道:“這是1925年老先生后裔端木智侶和友人在子貢祠古楷樹前的合影,從那時起,后裔們就開始致力于老先生研究,其間出版了《儒商始祖端木子貢》一書?,F在祖根子貢研究協會正在籌備中,作為端木后人,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從不敢懈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