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晚兩枚炮彈從緬甸方向落入云南省臨滄市一個鎮(zhèn)的居民小區(qū)內,致5人受傷,其中2人重傷。這是自3月13日緬軍航空炸彈落入我國境內造成平民死傷后的又一起嚴重事件。
中國邊民因緬甸內戰(zhàn)遭“池魚之殃”,是令中國人非常生氣、卻又很難根除的問題?!?·13”事件發(fā)生后,中國軍方嚴厲警告緬方,并為避免緬戰(zhàn)機再次飛越國境線作出軍事部署。從那時起,只要有緬軍飛機在邊境地區(qū)活動,我軍戰(zhàn)機就會起飛監(jiān)視。事實證明,中方措施是有力的,效果也是好的。
然而擋住緬甸軍機相對容易,如何讓緬地面交戰(zhàn)雙方確保不把炮彈打到中國境內,看來是項更復雜的工作。
幾乎所有中國的國際問題學者都相信,目前并不存在緬甸政府對中國進行軍事挑釁的政治邏輯,因為那樣做對緬甸現(xiàn)政權沒有一點好處。雖然美國近年恢復了其在緬甸的部分影響力,但與中國保持友好關系仍是緬甸國策的牢固要素。為討好美國而對中國做犯境傷人的軍事冒險,這在地緣政治上是不可思議的。
緬甸方向飛來炮彈炸傷邊民,看來更可能是一些與內戰(zhàn)有關的臨時及偶然性因素促成的。
確定這些因素需要認真的調查。由于緬甸內戰(zhàn)近日正酣,局勢混亂,交戰(zhàn)地點又離中國邊境太近,使得基層炮兵都可能成為這些致命因素的生成源。此外這些因素既可能是亂局中的“失誤”,也可能是惡意的,不難看出,確定這一切需要時間。
中國輿論昨天群情激奮,這是必然的,這件事出在任何國家恐怕都會這樣。一些網(wǎng)民呼吁國家采取斷然報復措施,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然而實施報復首先要確定“報復誰”的問題。報復“緬甸”?這個國家顯然不是中國的敵人。如果這次炮擊是惡意的,我們需要揪出組織這次犯罪的具體力量。如果它確是一次“誤擊”,我們要做的是通過與緬方合作,在現(xiàn)場層面排除這種錯誤再次發(fā)生的可能性。
我們若是不加甄別地朝著炮彈來的方向傾瀉一堆炮彈,或許能幫助輿論“出口惡氣”。但是如果我們在沒有充分調查和證據(jù)的情況下這樣做,其后果將非常不確定。因為這樣一來,中方的炮擊將很容易被解讀成“報復緬甸”,世界上想引導這種解讀的人和力量實在太多了,他們很可能正望眼欲穿地等著我們這樣做。
中國不是緬甸面前的“受氣包”,對此全體國人都應有百分百的自信?,F(xiàn)在敢有“給中國點氣受”妄想的國家沒剩下幾個了,緬甸肯定不在其列。
無論采取什么應對措施,對事件做徹底調查必須先行,中國應當就開展這一調查要求緬方全力配合,調查過程的認真性和結果的真實性都需達到中國的要求。中國根據(jù)調查結果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才能打擊真正應當懲罰的力量,除掉未來的隱患。
有人提出既激進又簡單的報復辦法,比如通過計算炮彈打來的彈道開展炮火還擊。這樣做聽上去很痛快,但根本不可行。那意味著一種宣示:炮彈打來方向的大部分人都是“敵人”或者“敵人的幫兇”,即使打錯了我們也在所不惜。對緬甸這個友好鄰國,我們做這樣的宣示顯然既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也不符合廣大邊民的長遠安全利益。
與緬甸交戰(zhàn)區(qū)相鄰是挺倒霉的一件事。在這種情況下保衛(wèi)中國邊民安全和邊境地區(qū)安寧,我們必須有堅決的意志,還要清醒,務實不務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