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青楊
在4月1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嚴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運轉流程繁冗、拖沓。他說:“部長們參加的國務院常務會已經討論通過的一些政策,現(xiàn)在還‘卡在那兒,讓幾個處長來‘把關,這在程序上不是完全顛倒了嗎?”
一個處長到底有多牛,或許4月21日的一條新聞能告訴你答案——在一個公開場合,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頗有感觸地吐槽:“中國嚴格意義上是‘處長治國,投資環(huán)境的主要癥結在處級及其以下官員。99%的企業(yè)家要和具體的辦事人員打交道,各處處長、副處長直到科員,這部分人的工作作風形成了具體的投資環(huán)境。”某省的一個富豪在接受采訪時更是直言:老板再大,一個處長都能把你搞死。
盡管處長離總理的級別相差很遠,也不歸總理直接管,但十幾年間卻有兩位總理相繼對“處長專政”現(xiàn)象提出嚴肅批評。除了前述的李克強總理,前總理朱镕基也曾這樣說過:“在有些部門,是處長在那里做主,地方的省長、市長來看他,他對人家連眼皮都不抬一下。當時的國家計委就存在這種現(xiàn)象,地方反映很強烈:一個小姑娘坐在那里,地方的同志到她跟前去匯報,她不但不讓人家坐,而且連眼皮都不抬。機關‘處長專政 ,那還得了?”(引自《朱镕基講話實錄》第三卷)
據說,有一個“史上最牛處長”,姓匡,被尊稱為“匡爺”。曾有一位副省級高官去找他,他讓人在外面等著,而自己玩游戲直玩到 Game Over(游戲結束)才見客;還有一位副省長,在被“匡爺”呵斥之后,依然唯唯諾諾。他們不敢惹“匡爺”,只因各地的機場建設規(guī)劃、航空公司購買飛機等事項都需經“匡爺”審批。這個“匡爺”——國家發(fā)改委民航處原處長匡新于2009年11月被刑拘,因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
官位并不高的處長們?yōu)楹文苓@么“?!??一是處長們精通政策,長期在一個崗位工作,又不大挪動。有時候,“一把手”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處長們卻變動不大。在一個位置上坐久了,門道兒也就多了。政策不透明,缺乏對決策過程的監(jiān)督,因而處長們成為部門內的“實權派”。二是目前的“現(xiàn)官不如現(xiàn)管”“官大不如管大”的制度安排,讓“現(xiàn)管們”手中的自由裁量權過大。上級領導過于宏觀的指示,政策的模糊性和解釋的可篩選性,行政審批的非標準化或標準要求不高,以及行政審批和答復的無時間限制等等因素,無不給處長們留下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而“欺上瞞下”的技巧更使他們“游刃有余”“取財有道”。
“處長治國”現(xiàn)象之所以成為一種上至總理、下至民營企業(yè)主“吐槽”的“機關病”,就在于它已經不只是程序是否多了的問題,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體制上的漏洞。一些部門的“權力”很大,但實際上卻分解、掌握在幾個關鍵處室,具體權力又落到幾個人手里。一個處長的一句話,就可能涉及成千上萬元的資金、項目。一般情況下,如果沒有大的問題,他們的意見基本上會被部門領導采納。于是,權力就在這個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了。甚至有體制內官員認為:“一項建議或政策,你可以騙過司長、部長甚至國務院,但很難騙得過處長?!?/p>
類似“處長治國”現(xiàn)象并非始自今日,而是古已有之,近代、現(xiàn)代尤甚。之所以積重難返,其中既有體制因素,也有人為原因。而在沒有好處不辦事、推諉扯皮敷衍塞責的表象下,問題的實質則是國家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和部門利益?zhèn)€人化。
要治理“處長治國”現(xiàn)象,一方面要堅持繼續(xù)簡政放權,讓政策下放的過程更加簡單透明,減少權力尋租變現(xiàn)的空間;另一方面,要加強權力監(jiān)督,增加人民參政議政的權利。要切避李克強總理的形象比喻繼續(xù)出現(xiàn):“千萬不能讓老百姓聽到‘一聲靴子響,覺得自己要受惠了,結果等了半天,遲遲聽不到‘第二只靴子落下來,感受不到政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