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麗青
一、古都被誤讀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又被譽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然而70多年前慘絕人寰的30萬屠城事件,讓南京與波蘭的奧斯威辛一起成為人類歷史上一段難以忘卻的傷痛,也成為眾多國內(nèi)外媒體報道南京的第一切入點,影視作品展現(xiàn)南京的第一題材,南京承載著傷城的印象。
1998年,中國新銳時事生活周刊《新周刊》推出“中國城市魅力排行榜”專題,南京被評為“中國最傷感的城市”。11年后《新周刊》第297期又一次撰文《南京還是最傷感的城市嗎?》,第318期再次撰文《南京 生死之城》,在這個不咸不淡、不南不北的城市,悲愴或許是它最濃烈的表達。2011年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再次把國人的目光投向了南京那段凄苦的歷史。南京似乎除了苦難的悲城印象外,再無其他為世界所銘記的內(nèi)容?!
二、古都富淵源
放眼歷史,還原南京更多的本貌,看千年古城穿越古今而溫文爾雅。三國時杰出的軍事家諸葛亮曾以“龍盤虎踞”來定義南京,唐朝詩仙李白在《永王東巡歌》中亦有“龍蟠虎踞帝王州”的名句,而毛主席那句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成為了婦孺皆知的詩句。國父孫中山先生曾經(jīng)這樣評價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qū)。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朱自清曾這樣評價過:“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吊,可以悠然遐想?!毙浜吷系墓懦菈?,明故宮的遺址,雞鳴寺的鐘聲,明孝陵的石象路,秦淮河的流水,夫子廟的店鋪,棲霞山的秋葉,紫金山的林蔭道,永遠是那樣令人心醉。別的故都,把歷史濃縮到宮殿;而南京,把歷史溶解于自然。在南京,你可以逛城市綠肺——紫金山,瞻仰中山陵;你可以游覽石頭記筑夢之府——江寧織造府;你可以在城市一隅登明城墻,游秦淮河,觀南朝石刻;你可以品鑒燦如天上云霞的四大織錦之首——云錦;你可以品玩五彩斑斕的雨花石,你可以徜徉歷史,陶醉其中。著名詩人余光中這樣評價南京:“南京是我詩心起跳的地方。”親近自然,開放包容,這既是一個時代的精神追求,更是一個時代的審美取向,亦是現(xiàn)代人靈魂歸屬的樂土。
三、古都酷動感
南京除了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底蘊外,還有充滿張力的摩登動感,如大家熟識的1912民國街區(qū),而歷史這次選擇了南京來做青春的腳注。南京在今年(2014年)8月16日至8月28日舉辦了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青奧會)。作為世界青年人的聚會,南京青奧會緊緊圍繞青春作文章,口號是“分享青春 共筑未來”,會徽突出“南”字的首字母“N”,兼具南京城門與江南民居的形似,寓意開門迎客。吉祥物“砳砳”,一個充滿喜感的五彩圓滾滾的身形則取材雨花石的靈感。面對這么好的題材,筆者課上讓90后的學生來策劃南京青奧會的宣傳方案,動感十足的方案呼之欲出。這里選擇兩個方案“跑酷金陵,N動石城”接力賽和 “YoUNG(讓)你記住我”接力賽,以文會友,懇請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跑酷金陵,N動石城”策劃案圍繞“石頭”和“跑酷”兩個關(guān)鍵詞,凸顯南京的前衛(wèi)動感。南京與石頭甚有淵源,南京又稱石頭城,從南朝石刻到明城墻,從曹雪芹筆下的通靈寶玉——雨花石到中山陵上的博愛石坊,這石頭背后是深厚的歷史文化。而跑酷是一種觀賞性強又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極限運動,以日常生活的環(huán)境作為運動的場所,在其間跑跳穿行。接力賽從起點到終點共設四站,依次是四方城、江寧大學城、江寧織造府和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整個接力賽的路線呈南京的首字母“N”,每一站均從一段精彩的跑酷表演開始,然后分別選擇汽車、地鐵、跑步三種方式來完成接力活動?!癥oUNG(讓)你記住我”的方案抓住Young與漢語“讓”的諧音,呼應了青奧會的青春,展現(xiàn)南京自信活力的特點。該接力跑步比賽的路線也是Young首字母“Y”,突出民國特色以及秦淮文化。從朱自清先生筆下的父親背影——浦口火車站,到中山遺骨登陸的中山碼頭,經(jīng)頤和路公館,到民國國立大學舊址——東南大學,再到1912街區(qū);同時另一隊從夫子廟一路北上到1912街區(qū)匯合,然后東去,沿著中山路,穿中山門,一路向東,直抵終點站中山陵。全程采用輪渡、自行車、地鐵和跑步的方式,體現(xiàn)綠色出行。
考慮到新媒體傳播具有的交互性與及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以及個性化與社群化等特點,特別是移動社交本土媒體(soloMo)的蓬勃發(fā)展,方案充分利用社交網(wǎng)如微信、人人網(wǎng)等強關(guān)系朋友圈進行前期預熱,并在豆瓣等小眾化圈子開設的宣傳主頁,在青奧會官網(wǎng)進行征集活動,通過微博進行活動的全程文字圖片直播,在優(yōu)酷網(wǎng)、土豆網(wǎng)、愛奇藝等視頻網(wǎng)站上傳精彩視頻。左手數(shù)字化右手社交化,提高公關(guān)活動的宣傳力度和效果。
四、城市形象建構(gòu)的反思
國內(nèi)業(yè)界對中國城市的形象塑造與傳播經(jīng)歷了由單一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向經(jīng)濟中心的轉(zhuǎn)變過程(中國國際公關(guān)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鄭硯農(nóng))。國內(nèi)學者從傳統(tǒng)新聞傳播學(輿情研究特別近年興起的網(wǎng)絡輿情研究)、廣告公關(guān)學(Cis戰(zhàn)略以及城市軟實力)、地理旅游學(旅游目的地策劃)和政治學(媒體外交)等多路徑對城市形象進行了探討,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國際公共關(guān)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2009)將城市形象的構(gòu)建納入到提升城市軟實力的整體框架下進行全新構(gòu)建,對中國大陸50個城市進行了實證研究。深圳大學的王曉華教授(2003-2011)帶領(lǐng)團隊歷時八年多完成《城市形象與媒介策略——外籍人士城市評價調(diào)查對深圳建設國際化都市的啟示》的調(diào)研課題,其課題結(jié)論也驗證了擬態(tài)環(huán)境下城市形象的建構(gòu)更多依賴媒體的宣傳。
文化學者馮驥才先生曾經(jīng)悲嘆中國六百多座城市在追逐GdP的造城運動中呈現(xiàn)千城一面的惡果,這也是近年很多城市形象建構(gòu)方面同質(zhì)化的投影。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用全新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我們身邊城市的獨特風景,回歸人類的情感和靈魂,相信這是重新認識一座城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