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我個人覺得,《孔乙己》一文中寫得最妙的一句話是:“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濒斞赶壬谩按蠹s”“的確”這兩個詞語作對比,巧妙地激起讀者對當(dāng)時社會的關(guān)注和思考。
孔乙己究竟死了沒有?讀完小說的人心中都有了明確的答案,無須再問。是誰害死了孔乙己?這個問題倒很值得我們?nèi)プ凡橐环?。從以下幾點(diǎn)蛛絲馬跡中,我們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一、一件長衫
長衫,是身份的標(biāo)志。在咸亨酒店里,穿長衫的大多是闊綽的有錢人或有地位的讀書人,只有他們才能享受到在咸亨酒店的“包間里”坐著喝酒的優(yōu)待——咸亨酒店正是當(dāng)時社會的縮影??滓壹捍┲L衫,卻沒有受到優(yōu)待,因?yàn)樗且粋€落魄的讀書人。盡管如此,深入骨髓的“讀書人”的身份觀,卻讓他怎么也不愿意脫下長衫,與穿短衣的體力勞動者站在一起自然地喝酒,于是他就成了“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然而,這樣不倫不類的身份只會讓他處處遭遇尷尬。在長衣幫面前,他既無權(quán)也無勢,被不屑一顧;在短衣幫面前,他自命清高卻一無是處,徒留笑柄。也許,他并非不愿意改變,只是中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太深,“科考功名”的思想根深蒂固,讓他無法改變。長衫與他已經(jīng)融為一體,沒有了長衫也就沒有了他。這一點(diǎn),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現(xiàn)時得到了印證:長衫已經(jīng)褪去,只有一件破夾襖——暗示了他的即將死亡。
二、兩頓毒打
文章沒有直接寫孔乙己挨打的經(jīng)過,但我們卻很想去了解是誰打了他,以及為什么要打他??滓壹旱谝淮伟ご蚴且?yàn)橥禃苊黠@,打他的是讀書人;第二次挨打是因?yàn)樗盗硕∨e人家的東西,所以打他的也是讀書人。文章讀到此,讓人不禁心生感嘆:同是讀書人,相煎何太急?可就是因?yàn)樵诜饨婆e的這張?zhí)葑由希∨e人爬上去了,而孔乙己跌下來了,所以他們注定不能成為同路人。假設(shè)偷東西的不是孔乙己,而是目不識丁的普通百姓,丁舉人還會如此大打出手嗎?那就未必了。正因?yàn)槭强滓壹海乓皆O(shè)公堂。他審判的不是孔乙己偷東西這件事,而是“讀書人”這個身份;他是在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炫耀。他打斷的不僅僅是孔乙己的雙腿,而是孔乙己作為讀書人的最后一絲尊嚴(yán)??梢哉f,丁舉人是造成孔乙己死亡的直接兇手,但他只是一個執(zhí)行者,真正殺害孔乙己的其實(shí)是封建科舉制度。
三、三場取笑
“笑聲”貫穿文章始終,但讀者的心情卻愈來愈沉重。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笑?。啃β暭怃J、刺耳、直插靈魂!如果說孔乙己與丁舉人之流只是形式上的一類人,那么與短衣幫這些勞苦的底層人物,則是實(shí)質(zhì)上的同類人。他們應(yīng)該能夠從彼此身上看到自己被剝削、被壓迫的影子,他們應(yīng)該感同身受、同仇敵愾。然而事實(shí)上,他們只是冷眼旁觀。非但如此,還把別人的痛苦、窘迫當(dāng)成自己窮極無聊時把玩的對象。先揭人傷疤、指人短處,再戳其痛處,似乎這樣,他們就能無比快樂。至于被取樂的人是什么感受,則完全不予理會。甚至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現(xiàn)時,其臉色、身體、經(jīng)濟(jì)狀況已完全陷入絕境,眾人也依舊是取笑他。這就是當(dāng)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冷漠無情、麻木不仁。何其悲哀!何其病態(tài)!他們究竟是否知道,也許下一個被嘲笑、拋棄的人就是自己?他們當(dāng)然不知道,因?yàn)闊o知、愚昧蒙蔽了他們的雙眼。他們是將孔乙己推向地獄的幫兇!
四、四提欠錢
小說中掌柜的語言不是很多,但“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這句話卻出現(xiàn)了四次,令人深思。掌柜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商人,如何盈利、如何管理員工、如何取悅顧客,這些經(jīng)商的門道,他都了如指掌。在他面前,只有利益,沒有人情。所以,對孔乙己,他關(guān)心的只有那欠他的十九個錢,仿佛孔乙己在他心中還不值十九個錢。至于孔乙己偷了誰家的東西,被打成什么樣,最后怎么樣了,他完全沒有興趣。但是,如果這些對他招攬顧客、增添店里的人氣有幫助的話,他倒是可以關(guān)心一下。孔乙己在這樣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面前,怎么可能得到同情和幫助?所以,這是對孔乙己悲慘命運(yùn)的再一次暗示。
至此,孔乙己的死因基本能夠下定論了:自身性格、丁舉人、酒客、掌柜都是造成孔乙己死亡的重要因素。而這些人所構(gòu)成的就是整個社會——由封建科舉制度、封建科舉文化營造出的一個等級森嚴(yán)、思想愚昧、人情冷漠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把人變成鬼。
然而,這篇小說的意義僅僅到此為止嗎?當(dāng)然不是。魯迅先生的洞察力是敏銳而深遠(yuǎn)的。因?yàn)榧幢闶乾F(xiàn)在,在很多中國人乃至外國人身上,我們依舊能夠看到那些病癥:窮極無聊、自私冷漠、麻木不仁,尤其是等著看別人笑話的病態(tài)心理,從成人到孩子,從社會到學(xué)校,處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