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摘 要]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探索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設道路,提出了許多獨具特色的理論構想。新中國成立后,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理論。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是新民主主義理論與實踐邏輯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其精神實質是與新民主主義理論一脈相承的。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 過渡時期總路線 新民主主義理論 一脈相承
過渡時期總路線與新民主主義理論關系問題的討論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焦點。對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實質就是對兩者內在精神的把握和研究。全面深入地考察新民主主義理論和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關系,深化黨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以及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針政策的認識,有利于明確兩者之間一脈相承的邏輯關系。
一、黨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理論及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理論的發(fā)展
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軌道,封建獨立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國的這一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性質。早在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對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關系問題作了明確的分析,他指出:“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1]P651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闡明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并寫道:“中國現時社會的性質,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它就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tài),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fā)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1]P666由此不難看出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具有過渡性質的社會,它終將發(fā)展成為社會主義社會。
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具體探索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設以及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1949年3月,毛澤東在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明確指出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發(fā)展到將來的社會主義社會”[2]P1432。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使中國穩(wěn)步地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yōu)樯鐣髁x國家,即“兩個轉變”同時并舉的思想。1951年前后,黨內大體形成了先用三個五年計劃搞工業(yè)化建設,再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共識,即:過渡時間上,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新民主主義建設階段,一般估計為15到20年時間;轉變條件上,只有實現了國家工業(yè)化,才能實現私營工業(yè)國有化和農業(yè)集體化;過渡步驟和方式上,黨認為只有當工業(yè)發(fā)展了、國營經濟壯大了的時候,才能進一步實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國有化和個體農業(yè)的集體化。
新中國成立后到1952年,經過三年時間的建設和發(fā)展,我國國民經濟得到恢復,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已經完成,新中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面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時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過渡問題的認識上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開始重新思考具體時間和步驟問題。黨認為我國正面臨著新的發(fā)展形勢,在農村和城市開始逐步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已經成為必要并有實現的可能。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中央書記處討論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就提出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而不是10年以后才過渡到社會主義。1953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同年12月形成了關于總路線的完整表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yè)、對手工業(yè)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盵3]P700-701由此中國正式進入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逐步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
二、從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看過渡時期總路線與新民主主義理論的一脈相承性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的性質即為新民主主義社會,但需要注意的是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tài),它是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tài)。因此就這種過渡性而言,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富于動態(tài)性的,它是處于不斷變化發(fā)展中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它需要不斷地向前發(fā)展,通過限制和改造非社會主義因素,使社會主義因素不斷增長,尤其是要增加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成分,使社會主義經濟逐步成為我國的經濟基礎,最終確定其主導地位。
中國共產黨人正是立足于這一點,在1953年正式確立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這反映了當時黨中央在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問題上較為成熟的思考。但是在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不禁引人思考:過渡時期和新民主主義時期到底是什么關系?1953年9月11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xié)第四十九次常委擴大會議上明確表示:“過渡時期就是新民主主義時期,也就是逐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時期,也就是社會主義成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步增長的時期?!盵4]P153由此我們不難分析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是整個新民主主義時期的一個子集,黨在過渡時期提出的總路線總任務實質上也就是整個新民主主義時期內黨需要完成的任務和實現的目標,因此二者是一脈相承的。
三、從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背景看過渡時期總路線與新民主主義理論的一脈相承性
毛澤東曾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比喻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皟善恼拢掀c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盵5]P276劉少奇在中共七大也提出:“只有中國社會經濟在新民主主義國家中有了一定程度的充分發(fā)展以后,只有經過許多必要的準備步驟以后,并且只有根據中國人民的需要和意愿,才能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盵6]P33850年代初,毛澤東指出:“我們的國家就是這樣地穩(wěn)步前進,經過戰(zhàn)爭,經過新民主主義的改革,而在將來,在國家經濟事業(yè)和文化事業(yè)大為興盛了以后,在各種條件具備了以后,在全國人民考慮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從容地和妥善地走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盵7]P338根據這些論斷可以看出當時的領導人在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問題的認識和處理上是非常小心謹慎的。endprint
把握新民主主義理論和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一脈相承,有必要去考察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的背景。1949年至1952年,黨領導全國人民集中力量恢復國民經濟,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經過三年的努力,一些國民經濟的命脈如重要的工礦企業(yè)、鐵路、銀行等都被國家掌握,國營工業(yè)產值和國營商業(yè)的營業(yè)額在國家經濟生活中已居于主導地位?!肮I(yè)方面(包括現代工業(yè)與工場手工業(yè),不包括個體手工業(yè)):一九五二年,國營約百分之五十……公私合營約占百分之五,合作社占百分之二點六……商業(yè)方面,一九五二年國營和合作社占百分之三十二?!盵4]P137-138此外,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黨領導人民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農村及時地開展互助合作運動,組織以土地入股為主要特征的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合作社,將農民有序地組織起來開展農業(yè)生產。農業(yè)互助合作形式的初步運用,使廣大農民了解到互助合作形式有助于幫助他們戰(zhàn)勝自然災害,克服生產困難,實現增產增收,因此廣大農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對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遵循了他們的意愿和要求的。在調整工商業(yè)的過程中,黨和國家對私營工商業(yè)采取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等方式,廣泛采取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使它們在生產關系上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變化,這些舉措成為后來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準備步驟。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是立足于特定的社會背景之下的,具備一定的政治經濟條件的,它的提出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構想的具體體現,并不脫離當時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實際。
四、從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內容看過渡時期總路線與新民主主義理論的一脈相承性
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毛澤東曾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yè)和輕工業(yè),使中國由農業(yè)國變?yōu)楣I(yè)國?!盵8]P1081“沒有新民主主義的國家經濟的發(fā)展,沒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合作社經濟的發(fā)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只是完全的空想?!盵8]P1060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成功過渡必須建立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充分發(fā)展的基礎上,因此必須充分重視和強調生產力的發(fā)展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改革,而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一化三改造”就是這樣一條體現發(fā)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相結合的方針政策,它是合乎黨在此之前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邏輯的。在中國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就必須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這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必要條件。而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滿足工業(yè)化對糧食和工業(yè)原料大規(guī)模的需求,為國家工業(yè)化積累資金,擴大市場,就必須對個體經濟和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來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
當前學界有觀點認為: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所提出的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與黨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綱領中“保護民族工商業(yè)的政策”相背離。其實不然,對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是具體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則是改造的步驟和方式。在新民主主義條件下保護民族工商業(yè)是由當時中國落后的生產力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所決定的。由于民族資產階級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聯系較少,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yè)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經濟成分對發(fā)展現代社會生產力具有積極作用?!澳觅Y本主義的某種發(fā)展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它不但有利于資產階級,同時也有利于無產階級,或者說更有利于無產階級?!盵8]P1060因此,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下,保護民族工商業(yè)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并通過恢復國民經濟建立了強大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使私人資本主義在政治上經濟上產生了對社會主義的依賴,此時資本主義私有的民族工商業(yè)經濟顯然不適應當時國家發(fā)展的需要,它必須要接受社會主義的改造。
另外,我們也應注意到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逐步進行的,并不是直接通過改變生產關系的性質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對它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經歷了三步:第一步實行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使資本主義的剝削受到限制,使企業(yè)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第二步實行個別企業(yè)的公私合營,進一步限制資本主義的剝削,使企業(yè)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第三步實行全行業(yè)的公私合營,國家負責合營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按企業(yè)資本的股份額每年撥付給原工商業(yè)者一定的利息,使企業(yè)關系發(fā)生根本變化,成為社會主義國營性質的企業(yè)??梢钥闯?,黨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一個漸進發(fā)展的過程,它并沒有直接否定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中“保護民族工商業(yè)”的政策,“這里所說的改造,是指在承認資本家的受限制的不完全的私人所有制的條件下,使資本主義企業(yè)逐步變?yōu)閲屹Y本主義企業(yè)”[9]P224。這是一種和平贖買的方式,有償地將私營企業(yè)改變?yōu)閲鵂I企業(yè),將資本主義私有制改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
綜上所述,無論從性質、背景或是從內容進行考察,黨在1956年提出的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與新中國成立前后黨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以及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理論的理論設想都是一脈相承,具有邏輯一致性。當然,1956年過渡時期總路線在關于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具體轉變時間、轉變步驟以及對待特定社會階級的政策上不同于黨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最初構想,但是把這些不同納入到當時特定的環(huán)境中進行考察,并不影響二者之間一脈相承的關系實質?!?/p>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4]周恩來經濟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薄一波.若干重大政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馬永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