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梅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興趣是一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向、傾向。符合興趣的學習,才能使學生達到最優(yōu)化的效果。那么,怎樣才能把被學生視為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堂變成學習的“樂園”,使學生好學、主動學,成為語文學習的“樂之者”呢?可以從朗讀激趣、設(shè)喻激趣、幽默激趣、問題激趣、活動激趣方面進行。
朗讀激趣設(shè)喻激趣幽默激趣問題激趣活動激趣語文知識要靠長期積累,語文能力要靠長期訓練,學生不刻苦是提高不了語文成績的。但積累和訓練的艱巨性決定了語文學科僅靠教師的教授,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學生自己必須有一種主動意識,積極地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探求真理。所以,要想使語文教學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研究如何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興趣是一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向、傾向,符合興趣的學習才能使學生達到最優(yōu)化的效果??鬃右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么,怎樣才能把被學生視為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堂變成學習的“樂園”,使學生好學、主動學,成為語文學習的“樂之者”呢?
一、朗讀激趣法
教材中美文薈萃,教師要經(jīng)常開展不同形式的朗讀活動,用美文本身去熏陶學生。這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又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感受力。如教戲劇《茶館》,筆者要求學生分組分角色朗讀文中各個人物的潛臺詞,并提醒學生在朗讀時一定要注意人物的身份與性格不同,其臺詞的語氣與語調(diào)也不同。當時學生興趣盎然,都認認真真地讀了起來。在分角色朗讀中,他們不僅喜歡了戲劇這一體裁,還加深了對戲劇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朗讀,讓學生品味到了文章中的“美味佳肴”,架起了一座學生心神通往美文深處的橋梁。學生在反復吟詠中體會情境、體會感情,并激發(fā)出學習語文為快樂的內(nèi)在興趣。
二、設(shè)喻激趣法
在語文教學中,用通俗易懂、準確形象的語言傳授知識是教課的基本條件。雖然語文沒有數(shù)理化那般抽象,但在語文的知識范疇中也有不少比較抽象的概念。如果照本宣科,學生往往理解不深,甚至一頭霧水。而如果能把這些抽象的知識用比喻形象化,那么學生就能理解透徹,印象深刻。如在講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與句子的修辭手法的區(qū)別時,筆者就設(shè)了比喻。筆者說,如果把文章比作房子,那么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就是這個房子整體布局的設(shè)計,而句子的修辭手法就是房子各個房間地板墻壁的裝修。這樣一比喻,學生馬上理解了兩者的區(qū)別,且印象很深。如果不設(shè)比喻,只是把這兩者的概念照本宣科地搬出來,那么學生一定會如墜霧里云里,不知所云,腦海里無半點雪泥鴻爪。
教師在教學時能善設(shè)比喻,就能使語言形象生動,激發(fā)學生興趣,易于讓學生理解,這樣學生就不會感覺語文課聽起來枯燥乏味了,而是興致盎然。
三、幽默激趣法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斯維洛夫曾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活用幽默的語言,能使課堂氣氛活躍,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其學習興趣,還能讓師生的感情交流更融洽。如一次作文講評課土,筆者針對部分學生作文常出現(xiàn)錯別字的現(xiàn)象說了這樣一段話:“個別同學的作文中總喜歡用一些‘進口盜版的漢字,這樣是不好的。咱們是中國人,應該熱愛祖國,所以我們應該使用‘國產(chǎn)正版的漢字……”同樣是批評書寫錯別字的現(xiàn)象,但這樣寓莊于諧,讓學生在笑聲中接受批評的效果,往往比嚴厲直說更好,致使學生在窘態(tài)中接受批評好得多。
又如,個別同學有時會把“褒義”和“貶義”這兩個概念混淆,筆者就這樣告訴他們:“‘貶義就如臺灣的阿扁,是個壞蛋,總欠扁,它是不好的。以后你要是分不清‘褒義與‘貶義誰好誰壞,你只要記住阿扁就行了……”筆者的話還沒說完,聽的學生早已哈哈大笑,在笑聲中他們也輕而易舉地記住了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別。
幽默語言是課堂笑聲的催化劑,更是學生高效學習的助跑器,是聯(lián)系師生感情的紐帶。教師能活用幽默,便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師生在課堂交流中心心相印。
四、問題激趣法
教學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而閱讀教學更是在解疑中傳授知識。問題設(shè)計得好,提得恰當就能為解讀文章找到入門的鑰匙,就會激發(fā)學生圍繞問題積極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并讓學生在排除疑難中獲得“柳暗花明”的快感。
1.營造氛圍“引”問題
所有的課堂提問都必須讓學生在深入領(lǐng)會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自主提出。為使學生把發(fā)現(xiàn)的問題大膽提出來,教師要關(guān)注學生膽怯和從眾的心理,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不要只是為呈現(xiàn)而問,更要注重“生問”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開始學生質(zhì)疑問難時可能會提不到點子上,問題只要合理,就要肯定。教師應以鼓勵為主,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
2.巧妙化解“度”的問題
這個“度”就是問題的難度、效度和梯度。教學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問題的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上。教師要明確,設(shè)計問題時不要為問題而問,注意問題的梯度即層次性。如果遇到學生沒有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有意識地向重點問題傾斜,提示發(fā)揮小組協(xié)作精神,讓學生自由討論,防止出現(xiàn)“無效問題”。對某些問題也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使學生思維既不跑偏又能體現(xiàn)自主性。
3.循序漸進“梳”問題
顧名思義,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教師要教會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梳理,突出重點。其過程是:個人提問,小組交流歸納,理出類別;大組交流,劃去重復,梳出重點;教師把關(guān),梳理順序,解決問題。這樣做既能防止問題滿天飛,又能防止教師被學生牽著走。當然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一定要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本著見疑則喜的原則,要讓學生采取先大后小、先同后異的方法,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漸“能問”“會問”。師生互動時一定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要引導學生嘗試解決問題,不能直接把答案拋給學生。凡學生能解答的教師不答,教師在必要時給予點撥,但一定要用在學生“山窮水盡”之時。
五、活動激趣法
根據(jù)初中學生喜歡活動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最大限度地開辟語文學習空間、拓展學習內(nèi)容、營造學習氛圍、誘發(fā)創(chuàng)造靈感,”以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啟迪學生的智慧、挖掘潛能、塑造健康人格。如教戲劇,筆者就要求學生排演課本文教演講稿,筆者就組織學生舉行演講比賽;教議論文,筆者就開展學生之間的辮論會;教詩歌,筆者就安排學生進行詩朗誦競賽……在活動中教者輕松,學者愉快,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得到全面提高;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聽、說、讀、寫等能力得到了訓練,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習的天地到處充滿樂趣,學習語文很快樂。
雖說學好語文須長期下苦功夫,但只要我們千方百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導學生步入語文學習的“樂園”,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樂之者”,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定能事半功倍,秋實累累。
參考文獻:
[1]齊秀萍.讀出一片新天地.語文教學通訊,2007,(04).
[2]熊雪蕓.順“學”而導.名師教學機智例談·語文卷,2007,(11).
[3]徐艷.構(gòu)建生命課堂激發(fā)學生思維.中華活頁文選,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