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暢
中國民眾的英雄崇拜心理從古就有,而且至今猶存。我們在不少歷史傳說、名著、武俠小說中都能找到英雄的影子,而且英雄的屬性無非正直正義。他們身上賦予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他們理想化的期盼,是民眾甚至是民族的精神道德支柱。人們崇拜英雄,因為英雄能給人們帶來安全感和希望。那么,人們對英雄崇拜的根源是什么,人們?yōu)楹螘a生這種心理呢?
《美國隊長》《蜘蛛俠》《蝙蝠俠》《變形金剛》等美國大片的不斷問世,給世界帶來了一股西方科幻大片熱。然而仔細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影片中充斥著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和英雄崇拜,最后的反叛角色一定是被主角打敗,那些也流血出力的配角卻只能當配角,人們私下里聊天的內容也是隨著主角展開。當然西方的一些大片存在著一定的救世主觀念,這些和西方宗教信仰有著很大的關系。在這里我們暫且不提這些。只是無論哪個國家都會有英雄崇拜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樣的心理根源是什么值得我們去考究。以中國為例,不同時代對英雄有著不同的定義,如果我們對著一部中華民族史認真地做一次追本溯源的回顧也許會理解一些。
“五帝時代”被稱之為中華民族的“英雄時代”,因為在這時我們的祖先為了本部落的生存和發(fā)展,在與大自然斗爭、在和周圍民族斗爭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的英雄人物。古人說:“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堯能單均刑法以議民,舜勤民事而野死,禹能以德修鯀之功……”我們民族的“英雄崇拜情結”的產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社會末期。再有,這時的英雄都是些對本氏族有突出貢獻的人,他們不是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曠世英雄,而只是勞動能者。在中國,有一種現(xiàn)象,就是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人史實加以神圣化,如《演孔圖》所見的孔子的出生神話說:“孔子母征在,游于大澤之陂,睡夢黑帝使請已,往夢交,語曰女乳必產于空桑之中?!边@將孔子的出生神化?!坝⑿蹠r代”的最后一位氏族領袖,治水的英雄大禹就是這樣一位人物。當華夏民族面臨黃河這條桀驁不馴的巨龍瘋狂肆虐時,大禹毅然率領全體民眾劈波斬浪。治水的成功使大禹成為聲名遠播的大英雄,在人們心中大禹是個有著超凡智慧和力量的超人。但就在大家陶醉于對英雄的歡呼和膜拜的狂熱氣氛之中,英雄的形象被有意無意地放大,夸張,扭曲。 女媧補天造人、盤古開天辟地、后羿射日……神話中登場的很多人物經常是人類在意識與無意識還沒有清楚劃分的時候所產生的人類情念——怨恨、敬畏、救濟。當人類意識發(fā)達,個體成長進入歷史時代以后,神話表面上是消失了,可其所具有的潛意識心性依然潛藏在文化社會底邊的深層之中。他們是民族眼中的英雄,因為他們的行為給大家?guī)砹撕锰?。可這些人并不存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由一場宇宙爆炸開始,我們是由細胞分裂而來并非女媧創(chuàng)造……而我們之所以還要口口相傳這些傳說,是因為精神活動需要載體。他們就像我們的祖先一樣,我們起源于他們,他們是我們的精神活動支柱。
那么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氏族崩塌,漸漸成為統(tǒng)一整體,人們在滿足于物質需求時也要求精神享受。這個社會依舊需要英雄人物。明清時期小說發(fā)展至高峰,而英雄傳奇小說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發(fā)展。中國民眾英雄崇拜心理的變化影響著英雄傳奇小說的發(fā)展方向,英雄傳奇小說的發(fā)展又反哺、影響中國民眾的英雄崇拜心理?!端疂G傳》創(chuàng)造了一大批典型的草莽英雄如:魯智深、武松、李逵等。由于他們不受一些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束縛,具有最強烈的反抗精神,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這些典型的草莽英雄形象成為了正處于水深火熱的中國民眾的救星。為了滿足民族的英雄崇拜心理,迎合統(tǒng)治階級,將門英雄、民族英雄順勢而生,如楊家將、岳飛。他們俠肝義膽,赤膽忠誠,忠誠愛國。同樣,戰(zhàn)爭小說也是英雄云集之所在。從中國古今戰(zhàn)爭小說看,幾乎沒有一部作品不塑造英雄形象。因此,民族崇拜英雄,很多時候是崇拜小說中的英雄。這些英雄可以解救民眾于水深火熱之中,達到民眾的一定的理想高度。例如《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羅貫中簡直就把他寫成了神一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他只動動腦子就能打勝仗,而靠體力、費兵卒的是劉備、關羽、張飛。所以在智慧的戰(zhàn)爭領域里,諸葛亮是英雄。其實在現(xiàn)在社會,這個現(xiàn)象也十分普遍,大家總是關注第一,而第二卻很少關注。拿了奧運金牌的人一夜成名的事是不稀奇的,媒體、廣告、贊助接踵而至,而拿了銀牌或銅牌的人卻沉默于人海之中。這種“金牌崇拜”的通病盛行于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期深刻地侵染著各種意識領域,華夏英雄崇拜的核心標準是凌駕于智慧、勇力之上的倫理道德價值觀。所以,中國古代戰(zhàn)爭小說判別英雄的標準是道德為上的原則,如果達不到這個原則,那就不是真君子。簡而言之,為君者,要以“民為邦本”,為臣者須“忠君報國”。
其實每一個被認為是英雄的人都是普通人,但人們往往將他們裝飾成完美無瑕的、高大的、偉岸的人物形象。他們只是民眾理想上和心理上的完美人性的寄托和向往。這種理想化的英雄人物往往最后都變成了中華民族的共同的精神支柱或精神信仰,從而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性格。
英雄是榜樣和準則,是我們大眾精神的一個主流方向,沒了精神寄托,社會體系會面臨著崩散的危險。這也是為什么近幾年來國家開始十分重視文化精神對社會的影響作用,為什么大力建設孔子學院,為什么在發(fā)展物質社會經濟社會的同時依舊大力抓精神道德,為什么要設立雷鋒日。其實無論什么時代,什么事件,我們都需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看待事物的發(fā)展,我們對待英雄崇拜也應辯證地對待,而不是盲目追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