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
我最初聽說“在家上學”這件事,還是在一個新加坡的訪談節(jié)目里,那期的主角是一對新加坡本地明星,他們有三個孩子,星媽退出演藝圈,全職在家里教授孩子們功課,當時我只是覺得這個媽媽還挺有耐心,全然不知道“在家上學”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不知道這件事情是牽涉到強制教育法令的。
Compulsory Education,簡稱CE,強制教育法令,于2003年生效,規(guī)定自1996年1月1日之后出生并居住在本地的新加坡公民必須進入政府小學,接受基礎教育。
在新加坡,想讓孩子在家上學,決定權(quán)并不在于父母或監(jiān)護人,需要經(jīng)過教育部的嚴格審核才能批準,而這樣的審核,將貫穿于整個六年的強制教育期間。
首先,決定讓適齡孩童在家上學的家長,兩位中必須有一位全職在家教授課程,這一位申請人需要申請教育部的資格證書,教育部會從學歷、學術(shù)、個人經(jīng)歷等方面審核申請人是否具有這一資格。其次,通過審核以后,家長要在家教授孩童與小學同步的課程,包括英文、母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任選其一)、數(shù)學、科學,并且按照教育部學期規(guī)定,每學期到指定的學校進行期末考試,教育部則會跟蹤學生成績。最后,到了小學六年級,要參加全國統(tǒng)一小六會考,而學生成績要處于整體水平的三分之二以上才能繼續(xù)升入中學,比普通的學校學生更為嚴格。
所以,在家上學并不輕松,如果要保證和學校同步的教學進度,那么每天必須有4-5個小時來專職學習,這還不包含其余的輔助科目,比如社會學習、美術(shù)、體育、生理衛(wèi)生等等,我很懷疑家長是否有這么多的精力,先讓自己變成一個全才,回頭看看開頭的那個星媽,她有三個不同年級的孩子,真是媽媽中的戰(zhàn)斗機!
最近我對“在家上學”有了近距離的深刻體驗,因為我有一個學生就曾在家上學,由她的媽媽負責教授。通過對這個孩子半年的觀察,更加堅定了我對“在家上學”這種方式的否定。這個女孩子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學生,華文程度相當高,每次作業(yè)都完成得很好。但是,每當課業(yè)涉及到學校生活,她就顯得一臉茫然。更嚴重的問題體現(xiàn)在她不懂得寬容,當其他同學還沒有完成課堂作業(yè),或是我給其他同學講解她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時,她會很聒噪地讓我繼續(xù),在我拒絕以后,她會用唱歌來表示抗議。
選擇讓孩童在家上學的父母,一般出于兩種考慮:第一種,學校的教育體系死板,不適合自己看似神童的孩子,而事實上,即使選擇在家上學,也只能在學生11至15歲之間完成小六會考,不存在可速讀完小學這種情況;第二種,學校的競爭激烈,讓學生壓力過大,而事實上,學會承擔壓力,消化壓力,利用壓力,這本來就是人生的必修課,就算不在學校承擔壓力,難道以后到了工作中就能逃避所有壓力嗎?況且,這種保護也只能實行六年。
因此,我認為學校與家庭應該是孩子人生中不可互相替代的兩個重要場所,孩子通過對不同事情的感受,建立自己的各種價值觀與人性的體驗,這是不可缺失的,家長能做的是盡可能的給予孩子照顧與正確的影響,而不是替代學校和老師。學校教育讓孩子放開眼界,體會到世界的不同,不要讓孩子只是面對單一的環(huán)境與品格,生命本身就是因極大不同而產(chǎn)生的,有跌倒、有受傷、有痛過、有笑過、有收獲,這才是人生的美好。
編輯 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