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利
【關鍵詞】國學教育;不良傾向;對策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5-0063-01
一、當前國學教育中的不良傾向
1.注重形式,過度包裝。有的學校為推進國學教育,讓一群身著古裝服飾的女生表演節(jié)目,吟誦經典。還有的學校讓學生穿上漢服拍畢業(yè)照,吸引著眾人眼球。面對這些,筆者不敢說好與不好,只是在想,是不是學國學就一定要穿漢服?筆者深知國學的核心在于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完美的人格。難道學生身著漢服,就能培養(yǎng)出卓越的品質?
2.不擇良莠,收效甚微。前幾年,部分地區(qū)教育部門發(fā)通知,要求中小學要把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納入校本課程,并向學生全文推薦《弟子規(guī)》《三字經》《神童詩》等;也有學校專門對《三字經》等經典文本進行了刪節(jié),然后重新編排后再發(fā)給學生學習;還有些學校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在對國學缺乏了解的情況下,把“國學”的體系割裂開來,一會兒選一段《三字經》讓學生背,一會兒又選一段《千字文》讓學生背,毫無體系的灌輸,完全破壞了國學的整體性和厚重感,如此教“國學”,到底有何收效?
3.望文生義,膚淺解讀。現在,很多學校的“國學”老師是由語文老師兼任,而這些語文老師大多是70、80后,之前自己就較少接觸過“國學”經典原著,對其理解難以談上準確、深邃。有一次筆者聽七年級的語文課,老師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解釋為“學習以后不斷地溫習,難道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而孔子的原意是將這里的“習”理解為“實踐、練習”,是說“學習后要不斷地實踐、練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如此望文生義,怎能不誤人子弟?
二、對策與建議
1.重視國學政策扶持。上級主管部門應該制訂一定的鼓勵和傾斜政策,為國學教育設置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學校內部也應該制定相應的制度,將國學教育活動納入日常校本課程中,使國學教育制度化、系列化,持久有效的開展。
學校管理層面要樹立科學發(fā)展觀,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不能將“國學”作為形象工程。
2.加強中小學語文教師國學素質的培養(yǎng)。教“國學”,要想讓白紙一張的孩子在浩瀚的“國學”海洋中能“擇其善者”,首先教師要練就一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慧眼,重中之重就是必須提高教師自身文學素養(yǎng)、專業(yè)能力。
上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建立一套長效的培訓機制,利用各種形式加強對教師國學素質的培訓。為教師提供培訓的機會,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讓一批對“國學”有著濃厚興趣的老師能有機會、有實力走上“國學”的講臺,播撒“國學”真諦。同時還可以成立國學教學工作室,促進教師之間共同提高。
3.豐富國學教育活動形式。國學教育應該有多種形式,這樣才能使學生既了解傳統(tǒng)美德,認識國學內涵,又能傳播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我校在每周一升旗儀式堅持國學誦讀的基礎上,還定期舉辦“讀書節(jié)”,展示階段成果,共享國學經典,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誦讀實踐活動,如:經典故事會、做經典誦讀卡、經典名句大搜集、我和家長讀經典、經典故事表演、國學誦讀等活動,張揚了個性,鍛煉了能力,拓展了知識面,提升了自我,豐富了文化內涵,從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當然,在“國學”教育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循序漸進,不可“一刀切”,搞統(tǒng)一的模式驗收,更不能急功近利,逼著孩子去背經典,那樣的結果只會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海實驗中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