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
洪晃給女兒寫過一封信,其中一段話我非常喜歡:“媽媽希望你懂的第一件事情是人的尊嚴(yán),就是爸爸常說的,你要有禮貌,別人才會對你有禮貌。我知道你的小朋友中有的不是這樣的,但是你要按照我和爸爸教你的去做,別人沒有禮貌,不要去理睬,但是自己要有禮貌,這就是你的尊嚴(yán)。你的尊嚴(yán)不是別人對你有禮貌,是你對別人有禮貌,不管別人是什么樣的。”
洪晃解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v禮貌?在儒家精神式微的當(dāng)下,講禮貌不是一種必然,而成了一種選擇。很多孩子會直接問:我憑什么要講禮貌?
我的一位領(lǐng)導(dǎo)就說了一個例子,她在飛機(jī)上聽到后座一個媽媽在教育大概四五歲的兒子,對話很有趣。
媽媽:剛才在車子上,那個叔叔給你讓座,你沒有說謝謝吧?兒子:沒有。媽媽:你看,叔叔自己本來坐著,卻讓給你坐,自己站著,你看你是不是要說聲謝謝?兒子:不要。媽媽:你這樣,以后別人都不給你讓座了。兒子:不讓就不讓。媽媽:沒有座位,你就會累的。兒子:累就累。領(lǐng)導(dǎo)說,這讓她思考,該怎么教育孩子呢?對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什么方式才是合適的呢?
我不是專家,我的感覺是,這可以是一個多選題,功利和道德兩種方式都可以采用。如果孩子堅持認(rèn)為禮貌是可以舍棄的事,那么我們就在家里做一天實驗,“廢除禮貌一日游”,讓他直觀地體驗一下大家都不講禮貌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這一天,全家人都不對他講禮貌,請他幫忙不說“謝謝”,撞了他不說“對不起”,他跟大家打招呼,聽者假裝沒聽見……不被尊重的滋味,絕對比孩子想象的更難受。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誰說自己完全不在乎其他所有人,那純粹是瞎扯淡。渴望被尊重,是人性最基本的需要,只要你的孩子是人類,他就一定不會喜歡這種滋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不僅是儒家的規(guī)則,也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規(guī)則。
道德的本質(zhì),就是心中有他人。尊重別人,給別人以尊嚴(yán),這就是你自己的尊嚴(yán)。這個話,說起來很繞,但是,四五歲的孩子即使聽不懂,也可以跟他講,慢慢地,讓這樣的句子進(jìn)入他的大腦皮層,進(jìn)入他的記憶庫,他一定會慢慢懂得、慢慢理解的。
讀香港專欄作家屈穎妍的《怪獸家長》,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講到一個故事:一個香港人去日本,發(fā)現(xiàn)他們即使在深更半夜行人稀少的情況下,也會乖乖地等紅綠燈。香港人問,這是為什么呢?一個日本人答:那盞燈,就是法律——我們不是怯于法律,我們只是尊重那盞燈。
這聽起來很裝,可是,學(xué)者周濂就說,裝是文明開始的第一步。裝啊裝啊就信以為真了,就深入人心了,就大道通行了……當(dāng)下很多人的問題是,裝得太功利,總惦記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倘若沒有效果,他便連裝都懶得裝了。
很多時候,我們有多少尊嚴(yán),并不是因為受到多大尊重,而是我們有多么尊重別人。
我常常覺得,考察一個人的人品,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看他如何對待服務(wù)人員。誰擺出那種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的姿態(tài),我就會對他產(chǎn)生悲憫之情——人要寒磣到什么程度,才能靠欺負(fù)幾個暫時居于弱勢的人來贏得存在感。我最最討厭的,也是那些對權(quán)貴諂媚、而對弱勢者呵斥的人。
有人說過,野蠻是一口吐向天空的痰,遲早會砸回你臉上,那是多么難看。
(摘自《情感讀本》2015年6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