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オ?
[摘要]葉圣陶先生曾指出,語文教學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只有對所學知識進行內(nèi)在的加工與思考,才能將其變?yōu)樽约旱恼J知,真正提高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在探討語文思維特點的基礎上,提出訓練學生語文思維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思維策略深度廣度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240009
要能熟練掌握語文,其前提必須具備較強的語文思維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由于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學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語文思維的培養(yǎng),語文教學質(zhì)量不高。本文就此進行簡單的探討,希望對廣大教師同仁有所幫助。
一、 語文思維的含義與特點
把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轉(zhuǎn)變?yōu)樽约赫J知的過程,就是語文思維。葉圣陶先生曾指出,語文教學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只有對所學知識進行內(nèi)在的加工與思考,才能將其變?yōu)樽约旱恼J知,真正提高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傳統(tǒng)填鴨式的語文教學只注重語文知識的獲取,學生未能真正理解吸收,頭腦中留下的也只是一些孤立的語句而已。因此,教師只有注重語文思維的培養(yǎng),才能真正教好語文。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首先應了解語文思維具有的一些特點。
交流性: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應用學科,其思維也具有明顯的交流性。學生們可以在相互交流探討中提高自己的語文思維能力,因為語文是語言文字的應用,而交流探討就是語言與思維的碰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學生通過語言的交流與碰撞,產(chǎn)生思維的火花,其語文思維也得到激發(fā),從而使學生將所學知識真正內(nèi)化為自己的認知,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拓展了語文思維空間。因此相比于其他學科,語文思維具有更明顯的交流性。
廣泛性:語文學科集人文性與工具性為一體,涉及政治、經(jīng)濟、人文、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十分廣泛。這些學科都需要以語文學科作基礎,語文思維在不同領域間碰撞,激蕩出多彩的火花。不同的學生面對不同的領域也會產(chǎn)生各種見解,而且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社會閱歷、生活背景等的不同,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也會有不同,這些都是語文思維廣泛性的體現(xiàn)。
滲透性:語文是一個人文學科,它集情感、審美、文學為一體,語文教學中的文章、語句或意境優(yōu)美,或富含哲理,學生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感受文字的優(yōu)美、行文布局的巧妙,在不知不覺中語文思維已滲入到學生的內(nèi)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飽含情感,以情感來打動學生,讓學生在感受語文美的過程中分析、探究、欣賞語文,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
二、 訓練學生語文思維的方法
1.教師要積極主動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
語文思維訓練對于學生語文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然而由于當今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只注重語文知識的記與背,而忽略了語文思維的培養(yǎng)。所以,對于語文思維訓練的重要意義,教師必須要有一個正面的認識,同時在教學活動中勤于探索,并把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固化為一種內(nèi)在意識。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語文思維能力,只有教師自身的語文思維能力提升了,學生才能耳濡目染,掌握語文思維能力。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向?qū)W生展現(xiàn)問題探索的過程,以及思考的切入點等,讓學生學會思考與探索的方法。最后,教師要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去感染學生,帶動學生去思考與解決問題。
2.轉(zhuǎn)變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語文思維就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思考與內(nèi)化,因此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提高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只有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索,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教師要拋棄落后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提高語文思維能力。要注重因材施教,不同學生由于學習習慣、知識背景等的不同,其思維方式與特點也有差別,只有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教師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提升才更加有效。同時對于敢于質(zhì)疑與創(chuàng)新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有力的肯定,鼓勵學生大膽思維,從而達到訓練提高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目的。
3.充分挖掘教材內(nèi)容,訓練學生思維
語文教學要注重對語文課本的挖掘與學習,以課本為主,訓練學生語文思維。現(xiàn)在高中的語文課本中,選取的都是經(jīng)典的名家名作,具有深刻的內(nèi)涵,是訓練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寶貴素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依托課本,充分挖掘教材內(nèi)容,吃透教材,求精不求多,在對教材的教授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比如在學習了《藥》和《祝福》后,由于悲劇性的故事情節(jié),學生們的心情往往比較沉重,沉重的心情可以引發(fā)學生思考原因,這時教師就可以抓住機會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思考當時社會一些不合理現(xiàn)象的原因,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與落后。學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激發(fā)后,印象往往很深刻,借此學生的奮發(fā)圖強意識和愛國之心也油然而生,這有助于學生形成正
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充分理解了語文教材的內(nèi)涵,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
4.重視課外閱讀,注重獨立思維能力培養(yǎng)
語文思維能力的提高僅僅依賴于課內(nèi)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學生大量涉獵課外著作,多閱讀多思考,語文思維才能逐步完善。大量的課外閱讀不僅陶冶了情操,也使學生們的視野得到了開拓,思維不再局限于一個方面,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與課內(nèi)相關聯(lián)的課外讀物讓學生閱讀,這有助于學生對課內(nèi)內(nèi)容的理解與吸收;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閱讀完后,班級舉行交流活動,大家一起分享近期的閱讀體會。
5.挖掘語文思維的深度
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字音、詞語、句式等的教授其實是浮于表面的,我們應向深層次拓展,努力挖掘知識的本質(zhì)與內(nèi)涵。唯有如此,學生的語文思維才能真正得到訓練與提升,否則語文教學就像有的挖井人一樣,淺嘗輒止,永遠挖不到深井。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挖掘語言的深層含義,體會知識的內(nèi)涵與文章的深刻意義。在對語言背后含義以及深刻性的探索中,學生們的語文思維能力將得到大大提升。語文思維深度的挖掘要求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從復雜的問題中抓住核心的角度,并對此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究。比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句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句中的動詞深入分析,首先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這句詩被廣為傳頌,贊為千古絕句,同學們認為它好在哪里呢?”通過巧妙設問,學生的求知欲被調(diào)動了起來。然后教師指出,一句話往往動詞是畫龍點睛的部分,接著就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分析“敲”的巧妙之處了。這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把敲換成推,可以嗎?”學生在對“敲”的深層含義的挖掘中語文思維得到了訓練與提升。在教師一步步的引導下,學生也耳濡目染地了解了挖掘文章深度內(nèi)容的方法。
6.拓展語文思維的廣度
如果說語文思維深度的挖掘是縱向的深入,重在把握思維的深刻性,那么語文思維廣度的拓展就是橫向的延伸,重在把握思維的廣泛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增加課外知識的延伸,輔助課內(nèi)知識的教學,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講解《蜀道難》時,可以給學生發(fā)放李白的生平簡介、該詩寫作背景,同時也可增加李白其他詩的簡要評析與欣賞等,讓學生對李白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學生對于《蜀道難》的深入探究與理解。
總之,語文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提高。誠然,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是不能一蹴而就的,策略也有很多,需要教師長期的努力與探索。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