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安第斯高原,有一種巨大的草本植物,它開花的時候,氣勢磅礴,巨大的花穗高達(dá)10米,塔一般矗立著。每個花穗上有上萬朵花,花香馥郁。攀登者看到這樣的景觀,都驚呆了。哪里見過如此盛大的綻放?簡直是絢麗至極!
這種花叫做“普雅花”。很多人不知道,為了這樣一次美麗盛開,普雅花已經(jīng)在人跡罕至的高原上等待了一百年。一百年的光陰里,它靜默如一座孤城,不聲不響地迎來一個又一個朝陽,送走一個又一個落日。它高聳挺拔,風(fēng)雨難侵。它用百年的煎熬,換來一次驚天的綻放,讓人肅然起敬。
大自然用她神奇的智慧昭告人們:每一次美麗綻放的背后,都有艱難漫長的積蓄過程。禁得起時光的緩慢磨礪,方能開出璀璨的花朵。這一過程,需要一點點積蓄天地精華,采集陽光,汲取養(yǎng)料。積蓄的過程,需要耐得住寂寞和艱辛的考驗。
這種智慧,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同樣得到了驗證。獲得2011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勒默,具有普雅花一樣的毅力。他是一個極為低產(chǎn)的詩人,一生僅發(fā)表詩歌163首。他對自己要求非常嚴(yán)格,一年僅寫兩三首詩。這兩三首詩,是在漫長的等待中默默積蓄,等待靈感像花開一樣降臨,然后妙手成詩。
一顆詩心需要歲月的緩慢滋養(yǎng),需要生活的點滴積累。托馬斯·特朗斯特勒默早在1990年患腦溢血導(dǎo)致了右半身癱瘓,但仍堅持詩歌創(chuàng)作。他善于從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靜的文字里。諾貝爾委員會頒獎詞是:通過凝練、透徹的意象,他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xiàn)實新途徑。中國的譯者說,他的詩有王維“鳥鳴山更幽”的意境。
我們能夠想象,一年寫兩三首詩、四五年出一本詩集的托馬斯·特朗斯特勒默是怎樣的精益求精。他沒有一天停止過寫作,但是因為對文字精準(zhǔn)的極端追求,他不會讓詩歌之花隨意綻放。他沒有一天不在積蓄力量。他要讓文字花開一樣燦爛,而且要開就開得輝煌壯麗!
我想到自己和周圍一些文友的寫作,因為貪圖多寫快寫,質(zhì)量卻打了折扣。有些人總抱怨稿子難發(fā),很少有人反省一下自己的寫作質(zhì)量。想起一個故事:一位青年畫家去拜訪繪畫大師門采兒,他問:“為什么我畫一幅畫只要一天時間,而賣一幅畫卻要整整一年?”門采兒對青年畫家說:“你不妨把時間倒過來,用一年的時間去畫一幅畫,說不定一天就能賣掉它?!?/p>
那些快餐一樣速成的文字,能像花開一樣美麗嗎?如果沒有了積蓄的過程,即使最終開出花來,花朵恐怕也是微小而缺乏芬芳的。任何事都是如此。
只有漫長的積蓄,才能贏得美麗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