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吉祥
120里路,換算成國際通用單位也就是60公里,乍聽上去,并不算長,可要是知道這每一寸的路面,都由一個人靠著鋤頭和鐵鍬這種最原始的工具來修補的,這120里便陡然有了完全不同的意義。這是一個人不懈的偉力,亦是一個人堅守的史詩,在這四十余年漫長的修路時間面前,任何語言和物質上的褒獎都黯然失色。
“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币苍S對很多人來說,路就在那兒,天經地義的,不容駁辯,但很少人能想到,路也是會壞的。它不是從出現之日起便一直是這個樣子的,像這世間的萬物一樣,它也在逐漸消磨,變得坑坑洼洼,坎坷不平。歲月不會放過萬物,包括道路,那么,又是誰填補了時間從路上碾過的痕跡?便有這樣一位填補道路時間痕跡的老人,他叫賴昌榮,95歲,至今已堅持四十余載義務修路、護路,從未間斷過。
這段因時間漫長而顯得傳奇的經歷,要從賴昌榮年輕的時候說起。那時,他所在的村里的路都是黃泥小道,路面凹凸不平,崎嶇難行,一到雨天更是泥濘濕滑不堪,經常有人摔倒。熱心腸的賴昌榮得知后,便萌生了“義務修路,讓鄉(xiāng)親們有好路走”的念頭。從那時起,他就與修路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干便是四十多個春秋。至今為止,他用壞了8把鋤頭、6把鐵鍬,為村民義務修了120里路,可以說村里的每一條小道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120里路,換算成國際通用單位也就是60公里,乍聽上去,并不算長,可要是知道這每一寸的路面,都由一個人靠著鋤頭和鐵鍬這種最原始的工具來修補的,這120里便陡然有了完全不同的意義。它不再完全是由黃土和石頭所構成,仿佛每一寸之下都有著血肉之軀。這是一個人不懈的偉力,亦是一個人堅守的史詩,在這四十余年漫長的修路時間面前,任何語言和物質上的褒獎都黯然失色。
正是賴昌榮老人的堅持不懈,終于使得土路改頭換面變成了寬敞平坦的大道??梢哉f他長久以來的心愿也得到了滿足。已是95歲高齡的老人身體已大不如從前,可他依舊舍不得這片土地?!叭巳斯荛e事,世上沒難事;人人都幫人,世上沒窮人。”這是老人一生的信仰。多么樸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種毫無功利的樸素信仰貫穿了老人的一生,矢志不渝。
人生需要執(zhí)著,需要一種對信念的堅守。或許賴昌榮老人說過的一句話可以看做是對此人生哲學最好的詮釋:“如果我能活到100歲,我還會接著修路,發(fā)現哪里有路不好,我就去修,直到走不動為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