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涵
據《六十年“語文”史論》,語文產生于19世紀末,在解放以前是一個常用詞,但作為課程名稱的時間較晚。在20世紀30年代后期,葉圣陶、夏丏尊聯名提出了“語文”的概念,并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是由于時局動蕩,一直沒有完成。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是,“語文”這才被開始正式使用。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對教育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教材調整的越來越頻繁,對教學手段和方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近年來新課程標準的推行,又引起了新一輪課程改革。
語文作為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一門學科之一,自然是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當今的課堂之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像課堂效率低下,學生們課上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缺乏興趣等等。那么教學改革,就要從這幾個方面,有針對性的入手。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結合平時的工作教學經驗,認為語文的教學改革應有如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和老師親近的關系,是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前提。我國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強調“天、地、師、君、親?!睘槿嗣癖仨氁鹬氐膶ο?,而過分的強調尊重就形成了一種敬畏。其中的師,指的就是萬世師表的孔子,也泛指老師。直到今天,不少學生對于老師還是存在一定的敬畏感,認為老師死板嚴肅,不可親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發(fā)現有不少同學在課上遇到不會的問題,不敢向老師請教,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難或者和同學之間起的一些矛盾也不敢和老師交流,這樣無論是對于學生們的學習還是生活都會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
而我們作為老師,就要主動改變這種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老師更應該展現出他們更具有親和力的一面。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給同學們講一些課外的故事,或者是開一些玩笑,活躍一下課堂氣氛,這對于拉近師生關系十分有幫助。而在課下的時候,老師也可以扮演一個朋友的角色,經常于同學們聊天,了解他們所關心和喜歡的話題,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老師在學生們心中的印象,對于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來說,十分有必要。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
誰是課堂的主體?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問題,一直以來,老師在課堂中占有主導地位,老師講,學生聽,這就是當今的課堂現狀。而且老師常常從上課鈴開始,一直講到下課鈴響,中間沒有一點停頓。這樣的老師敬業(yè)精神固然值得肯定,可是課堂效率卻不見得高??茖W研究表明,在小學時期的學生們,注意力集中的最長時間僅為25分鐘左右,長時間的講課,他們并不能完全吸收。所以說,我們要施行一種更新型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
單純的聽講,并不能提高學生的效率,要真正的讓學生們思考起來,而讓他們思考起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他們說,課堂上說話的、傳授知識的不應該僅僅是老師,更應是學生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分組討論的方式,讓同學們自己就一個問題展開討論,并發(fā)表出自己的見解,其余的同學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這樣一來,就有了思維的交互和碰撞,對于提升課堂效率和學生成績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明確教學目的,杜絕應試教育
當今小學語文教學,很容易因為考試而進入一種誤區(qū),那就是無論是進行什么學習,都是為了提升學習成績,為了拿到更高的分數。這就是明顯的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而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們基本的語文能力,掌握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提升文學素養(yǎng),為以后更高級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發(fā)現有不少的同學,語文成績很高,可是語文素養(yǎng)卻是一般,甚至是一般的文學常識都不了解。這就是注重考試成績,而疏忽其他方面的學習。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有所側重,不要把成績作為衡量語文程度高低的唯一標準。更多的讓學生積累文學素養(yǎng),靈活掌握閱讀、寫作等基本技能,才是語文教學的關鍵。
當今的語文教學,正在處于一個轉型的關鍵時期,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阻礙了學生們語文學習的腳步,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的革新刻不容緩。
以上的幾個方面是我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學中所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希望各位同行看了以后,可以為你們的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其中若有一些不恰當或不合適的地方,也歡迎大家提出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