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我們高中生,要想在議論文中提出石破天驚的論點實非易事,但在大家都能提出的論點上有那么一點自己的想法還是可以的??聪旅娴恼Z段:
①夢想與理想不同,不用負責的是夢想,要去做、去負責的是理想。
分析 此段通過辨析“夢想”與“理想”,向深處想,說出了與人不同的想法,揭示本質。
②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或檢查自己。
分析 從讀書到讀人,全新的“體驗”。換一個角度,可以有新的發(fā)現(xiàn)。
③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
如果你等待別人從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為別人的食物;如果能讓自己從內打破,那么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成長相當于一種重生!
分析 “從外打破”和“從內打破”有著質的區(qū)別,這樣通過比較厘清事理,這樣切開來想,自然豁然開朗,從而分析得更透徹。
④在工作的時候創(chuàng)造的是意義,在休閑的時候創(chuàng)造的是意思,當意義與意思能平衡的時候,這就是生命的意境。
分析 對事物的觀照,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我們只有將從各個維度觀照、思考后作出的判斷加以統(tǒng)籌,才能形成對一個事物全面而準確的判斷。因為,合起來想,統(tǒng)籌立論,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我們在遴選論據(jù)時,一定要是別人沒有嚼過的新鮮甘蔗。為此,不僅要想到自己可以用什么例子,而且要想到其他人會用什么例子。要有一點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積淀和氣魄:“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F(xiàn)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贝髱熖幚聿牧系慕嵌仁且獙W習的。
遴選“新鮮的甘蔗”可以走如下三條路線:
在“同類”與“另類”之間遴選“另類”。如在題為“走自己的路”的寫作中,絕大部分同學都選用了“人”,但就有一位同學選用了“物”,讓人眼前頓時為之一亮:
地球、太陽等億萬個星球,億萬年來,為什么能在宇宙間相安無事地運行,而不發(fā)生沖撞呢?
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因為地球、太陽等億萬個星球都運行在自己的軌道上,都走在自己的路上。
在“熟人”與“生人”之間遴選“生人”。如在題為“沉著·機智·大氣”的寫作中,許多同學選用了“熟人”艾森豪威爾,他在初任西點軍校校長時曾沿著學生踐踏草坪留下的足跡修筑了“米”字型步道,從此草坪再也無須派人看守,盡顯領袖機智。但就有一位同學選用了“生人”拉齊斯,直讓人驚嘆“虧他想得出來”。
他在擔任巴格達醫(yī)院院長時,為了另選一處新院址,曾把一些新鮮肉條分掛在各個城區(qū)。不久,他查看到某處肉條腐爛的跡象最少,斷定那兒的環(huán)境最衛(wèi)生。這樣,新院址便選好了。
在“熱事”與“冷事”之間遴選“冷事”。如在題為“感念”的寫作中,許多同學都選用了感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師長的培育之恩等“熱事”,但就有一位同學選用了開國總理周恩來的一件感念戰(zhàn)友同甘共苦、生死相依情誼的“冷事”,讓人心頭頓時為之一顫:
1935年,周恩來在翻越夾金山時落下病根,劇烈咳嗽,終于拖成大病。過草地前,周恩來高燒不斷,根本無法行走。彭德懷只說了一個字:“抬!”蕭勁光從迫擊炮連抽人組成擔架隊,把帶不走的迫擊炮彈埋掉;陳賡自告奮勇,擔任擔架隊長;兵站部部長兼政委楊立三堅持要給周恩來抬擔架,他們一步一步把重病中的周恩來抬出了草地。
19年后,楊立三去世,時任共和國總理的周恩來,親自給他抬棺送葬。
分析 以上三例,無論是“另類”的“物”,還是“生人”的“拉齊斯”,抑或是“冷事”的“共和國總理為戰(zhàn)友抬棺送葬”,都是不多見、別人不多用的“新辭甘蔗”,用好了這節(jié)“甘蔗”,材料就會新鮮,論證就會有力。
有些同學在論證中喜歡“一步到位”,直接從原因跨向結果,從起點跨向終點,其基本模式是“因為……,取得成功,所以我們應該……”,既沒有“剖”開演繹之步驟,也沒有“析”透事功之邏輯。他們忽視了一個核心問題,論證的根本目的不是“說事”,而是“說理”。為此,我們在論證中應該借鑒一下小品《賣拐》中的一句經(jīng)典臺詞“走兩步”,通過“走兩步”將說理的過程分步展示出來,從而凸顯議論文應有的“理”性色彩。那么,怎樣才能從“一步”中生成出“兩步”呢?看例句: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
——羅丹
分析 這句話主要是針對藝術家而言的。對于我們常人而言,面對同樣的事物,為什么有人從中欣賞到了美,而有人就欣賞不到呢?向前面推理,就可探尋出原因在于有沒有欣賞美的心態(tài)。據(jù)此即可畫出“走兩步”說理流程圖:
有一顆感受美的心(生成出的原因)→有一雙欣賞美的眼→發(fā)現(xiàn)大千世界的美
愛之深,責之切。
——古語
分析 愛得越深,就會要求越嚴;要求越嚴(只要符合規(guī)律,切合實際,掌握尺度),產(chǎn)生的“正能量”就會發(fā)展越快。為人,則走向成熟越快;為學,則登堂入室越快;為事,則建功立業(yè)越快。這是向后面推理,生成趨勢。據(jù)此即可畫出“走兩步”說理流程圖:
愛之深→責之切→功之速(生成出的發(fā)展趨勢)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蘇軾《石鐘山記》
分析 為什么事物不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就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呢?中間還有哪一個進程在起著關鍵作用呢?是“實情的掌握”。因為,“實情”從“目見耳聞”而來,又決定著判斷的正確方向。所以推理時要向中間推理,生成進程。我們只有既放眼已走的“一步”的功效,又探尋將走的“一步”的先決條件,讓兩者產(chǎn)生交集,才能生成進程。據(jù)此即可畫出“走兩步”說理流程圖:
目見耳聞→掌握實情(生成出的進程)→正確判斷
當然,在說理過程中,“走兩步”只是一個起點,但只有把“兩步”走堅實了,才能走好第三步、第四步……從而形成嚴密的邏輯推理鏈,讓人心悅誠服。
作文試卷是一張紙,但鋪展開來就是一條路。愿我們把上述增分策略修煉成過硬本領,在這條決定人生未來發(fā)展走向的路上舞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