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榮
從參加工作至今可謂是我國基礎教育界教育思想、觀念及對現行的教育體制反思最為捉摸不定的二十年. 從基于布盧姆【1】“掌握學習”理論的目標教學法風行一時到吹響基礎教育改革號角的素質教育風生水起再到新課程改革催生下的各種課堂教學法風光無限. 回想起當年第一次接觸到的華南師大張奠宙【2】先生所倡導的數學“雙基”課堂教學法到如今的各教法異彩紛呈,真有點恍如隔世的感覺. 也許我是一個循規(guī)蹈矩、抱殘守缺的人,曾一度彷徨、踟躕,茫然不知所措. 但通過認真學習2003版和2011版的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才豁然開朗,雖然兩個版本的九年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有變化,可是提倡“學生要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要求卻未變,而能與新課標這一精神相吻合的當屬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
我校秉承課改精神,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完成了學—化—新的臻美蛻變. 即:一學習,先后多次組織一線教師赴山東、江蘇、河北、陜西、寧夏等地學習先進課改經驗. 二內化,學習回來后緊鑼密鼓地組織以級、教研組等為單位的課改專題會議,將所學的經驗、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三創(chuàng)新,在內化的基礎上走出屬于自己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之路. 也就是“六步三會”教學法. 在這樣的課改氛圍下,本人從2009年嘗試運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進行課堂教學. 下面就本人的一些做法及感受談一點拙見.
一、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運用中應注意的四個問題
1. 教師轉變觀念有效地調控課堂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調控者. 教師要為小組合作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采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積極參加與活動. 教師要深入合作學習小組,把自己當作學生主體中的普通一員,參與其中的學習、合作、交流,做個平等的參與者,從而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建立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充分地合作與互動,實現有效的合作學習. 在學生的交流及展示中,教師要避免過多干預,盡可能讓學生發(fā)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要過多地限制時間,讓學生自己把握自己,還要注意鼓勵學生在交流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大膽猜想,老師不急于得到或給學生拋出圓滿答案,最好在關鍵時刻啟發(fā)、引導其得到答案.
2. 教師科學地分組高效組織教學
分好學習小組是合作學習的前提,這需要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共同協商安排學生座位. 小組的人數一般以4~6人為宜,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有利于學生間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組內人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在每一個階段每個人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職責,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合作小組的組長、發(fā)言人、候補發(fā)言人. 組間某些角色可以互換或輪換,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給每名學生提供發(fā)展的機會. 組長的主要職責是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發(fā)言人、候補發(fā)言人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 教師應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fā)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3. 教師合理引導適時點撥
在合作學習及交流中,讓學困生先發(fā)表看法,不作出對或錯的判斷,讓中等學生發(fā)言各抒己見,大膽提問,再讓優(yōu)等生進行歸納小結,老師作最后的點評. 讓整個學習過程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進行,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各組成員的合作情況,及時發(fā)現小組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采取調控措施. 如學生對小組的任務還不清楚時,教師要及時向學生說明任務的內容及操作步驟;擴大學習交流的參與面,使每個組員都有均等的表達機會;當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或討論一時受阻﹙學生思維受阻討論無果,這在數學課堂上是很普遍的﹚時,教師要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予以糾正,或為小組討論提供及時的點撥;當學生的語言出現錯誤時,教師要指出并更正.
4. 教師應全面評價有效激勵
小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很好地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樹立合作意識,培養(yǎng)集體觀念以便能適應未來的社會. 因此,全面、正確的評價方法及有效的激勵措施可以促進小組建設健康發(fā)展. 記得剛開始采取這種教學方法時,各小組之間、每小組各成員之間缺乏競爭,合作、探究的學習任務不好分配(主要是各小組不積極承擔學習目標中的學習任務,而各小組中的成員也不愿承擔分配到組里的任務),一度想重回到老路上去. 自從嘗試著對各小組、各小組每名學生的課堂行為(達到兩全即全體學生、每名學生課堂行為的全過程)賦分評價后,課堂教學的被動局面大為改觀,學生在課堂上搶著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習任務在前一天就讓各小組長一搶而空,唯恐自己的積分、自己小組的積分落后. 可見,課堂量化(積分)評價的方法不失為一種比較有效的激勵措施.
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兩個方面:
1. 簡單“復制”,機械模仿
教師運用該教法往往教學任務不明確,對各小組的探究學習缺乏引導. 從上課開始到結束老師只說兩句話“上課”“下課”. 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可有可無,把合作探究學習作為一種形式,一種點綴,只是完成一項程序而已.
2. 放任自流,缺乏調控
教師運用該教法時沒有認真地設計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對整個課堂缺乏宏觀的掌控和微觀的調整. 教室里嗡聲一片,有探究學習的,但還有玩的,. 教師卻視而不見.
我記得一本有關教學論的書里說到目前全世界的教學模式只有兩種:一種是傳授——接受,另一種是問題——發(fā)現. 但是在這兩種模式下卻孕育出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 它們異彩紛呈,相得益彰,各得千秋. 所以,以上只是本人一點淺薄的看法,僅求方家貽笑耳.
【1】注:布盧姆(B.S.Bloom,1913-1999),曾任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 布盧姆經過長年的心理教學研究發(fā)現: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期待,對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這就是著名的布盧姆效應.
【2】注:張奠宙,1986年任教授;1999年, 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的院士成員;1995年至1998年, 曾任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執(zhí)行委員.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進入世界數學教育的領導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