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成
羊在中國文化里常常是作為吉祥、慈善、忠厚的形象出現(xiàn)的?!锻跣Y碑》:“羊吉萬歲,子孫仁貴?!薄度纸?jīng)》里有“羊跪乳,鴉反哺”之語,教育子女要遵守孝道,因此,羊又被稱為“孝獸”。成語中有“羚羊掛角”“歧路亡羊”“十羊九牧”“亡羊補牢”“羊質虎皮”等,俗語里也有很多“羊”字:“掛羊頭,賣狗肉”“羊毛出在羊身上”“羊靠人放,膘靠草長”。歇后語中的“羊”更多:“羊屎滾落地上——顆顆相同”,“羊伴虎睡——靠不住”,“羊額的肉——沒油水”,“羊羔吃奶——跪下來”,“羊頭上的老毛——沒長勁”……還有人將“羊”寫進對聯(lián),更是妙趣橫生。一飯館門口貼著這樣一副對聯(lián):“飲食便宜,任你豁拳打馬;銀錢各照,謹防順手牽羊”。既說明了物美價廉,又提醒客人保管好自己的東西。而一藥房則貼上“一藥一性,豈敢指鹿為馬;百病百方,焉敢以牛易羊”的對聯(lián),上聯(lián)嵌成語“指鹿為馬”與“一藥一性”相襯,說明藥各有性能,不能混淆使用;下聯(lián)嵌成語“以牛易羊”與“百病百方”相襯,說明要對癥下藥,不可用錯藥方。亦莊亦諧,雅俗共賞,妙不可言。
羊也與許多名字有關。周代有“羊人”的官名,職掌羊牲及祭祀等事。據(jù)傳周夷王時,南海仙子乘五羊銜穗從天而下,降臨楚庭(廣州古名),將禾穗賜與州人,“羊化為石”,永保禾茂糧豐,故廣州又有“羊城”“五羊城”“穗城”的別稱。古時太行山上的坂道,縈曲如羊腸,故名“羊腸坂”,其古址有兩說:一說在今山西省壺關縣東南,見《漢書·地理志》。一說在今山西省晉城縣天井關南,見《史記正義》?!稘h書》所載“蘇武牧羊”的故事更是千故流傳,婦孺皆知。今甘肅省民勤縣東北有一山名為“蘇武山”,亦稱“蘇山”,山下?lián)f為蘇武牧羊時所走之路,故山下之鄉(xiāng)便被命名為“羊路鄉(xiāng)”。至于生活中的“羊”名就更多。
以“羊”而名垂千古的人很多?!妒酚洝さ弁醣炯o》說黃帝夢人執(zhí)千鈞之弩,驅羊萬群,于是在大澤中找到名叫“力牧”的人,進以為將。相傳,春秋時羊角哀與左伯桃兩人同投楚王,道遇雨雪,左把衣服和糧食都給了羊,自入空樹凍餓而死;后羊為上卿,夢左為厲鬼所凌,即自刎,到九泉下助左戰(zhàn)勝厲鬼。后人便以“羊左之交”稱交情深厚。百里溪在楚國宛地當奴隸,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出,并委以國政,成為賢相,人稱“五羊大夫”。西漢河南人卜式,不愿為官,卻以養(yǎng)羊為樂事,后漢武帝召他為中郎,在上林苑牧羊,只一年多時間,羊兒都膘肥肉滿,漢武帝見了稱贊不已,卜式便以養(yǎng)羊喻國事:“羊之所以養(yǎng)得這么好,完全是按時起居,定時喂料,再加上及時除掉‘惡羊,以免敗壞整個羊群。養(yǎng)羊如此,治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漢武帝很賞識他,封他為御史大夫。東漢光武帝時,安丘人甄宇,飽學多才,被拜為博士,后又當上了博士祭酒(博士的總管),年末分御羊(每年祭神之后,皇帝賜給每個博士一只羊,甄宇負責分羊)時,帶頭領取一只小而瘦的羊,光武帝劉秀大加贊賞,并親切地稱之為“瘦羊博士”。自此,“瘦羊博士”的雅號,不僅當時傳遍了京城,而且他廉潔奉公的精神至今傳為美談。晉代博物學家張華,范陽方城人,從小以牧羊為生,后成為西晉大臣,并寫出了我國第一部《博物志》。
但也有人忌“羊”如寇仇,這個人便是“老佛爺”慈禧太后,因她生于1835年(乙未)年,屬羊。她垂簾聽政后,不僅把“羊”字列為宮廷忌字,而且連羊肉也得稱“福肉”或“壽肉”。她愛聽戲,但凡帶“羊”字的戲均不得在宮中演出。非但如此,如果演員在戲里念唱了“羊”字,她也會立即降罪,輕則“罰俸銀”(不給報酬或扣降賞賜),重則“傳桿子”(用灌了鉛的竹竿責打)。
也有因“羊”而鬧出笑話的。1925年10月,韓復榘帶兵攻打天津的奉系軍閥,但由于奉軍火力強盛,不宜強攻,此時,韓想到了戰(zhàn)國時齊國良將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的妙計,可一時找不到許多牛,于是“靈機一動”,“以羊易之”,變“火牛陣”為“火羊陣”,結果被守城奉軍一陣機槍掃射給“報銷”了,一群火燒綿羊也被奉軍搶走做了下酒菜。
★作者單位:甘肅民勤縣職業(yè)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