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柯
我的人生之初,屬于我的那個時代,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就是我最初的構成。
教科書里寫的每一種品德,耳朵里聽到的每一種訓誡,電視里播放的每一種規(guī)矩,四面八方而來,源源不絕。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吧:有生之初,每個孩子都像橡皮泥,被這個捏一下,被那個捏一下,最后靈魂成型,奇形怪狀。
我小時候聽過一個民間傳說,有個孩子從小被遺棄,丟在森林里,被狼收養(yǎng),結(jié)果變成了狼孩。雖然是人類的孩子,卻有狼的習性。他后來回到人類世界,就被當成了怪物。我忍不住想,這個狼孩面臨自我認知判斷時,心里該有多么困惑:我是誰?我從何處來?到何處去?
據(jù)說這個問題無數(shù)聰明人都想過,想來想去變得神經(jīng)兮兮了。可是,一個人的一生中,如果從來沒有過這些問題,算什么人生呢?
2010年美國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桑德拉·布洛克的發(fā)言很有意思。她既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也得到了金酸莓獎——一個評選最爛影片和演員的獎。她說自己經(jīng)過了大喜大悲,想起媽媽曾經(jīng)說的話:別聽他們的,做你自己就好。
這個世界上,太多的東西真?zhèn)坞y定,標準取決于外界的游戲規(guī)則。人只能認可自己。最爛,如果想成為一個演員,還是要演。并且把最爛獎杯擺在架子上,不必逃避。最佳。更要好好演。
我有時候會想象,如果我是那個傳說中的狼孩,會有什么樣的心路歷程——有一天我明白了,我有我自己的命運,與其他人不同,不會拿餐具進食,不懂天文地理……那么,我必定會惶恐。之所以惶恐,只因為你不是別人要求的那個你。
你要聽話,你要順從,你要老實,你要勇敢,你要自信,你要強大,你要成功,你要門門100分,你要吃得苦中苦,你要做得人上人,你要精明,你要會做人,你要杰出,你要……你是好的,你是壞的,你是笨的,你是傻的,你很自卑,你好弱,你太失敗了,你……這些“你要”,這些“你是”,會一直存在,就像這個世界上永難消失的噪音。
重要的不是“你是”什么構成的,不是“你要”,而是你選擇做什么樣的自己。而這,需要你一點點剔除,剔除這個人施加給你的偏見,剔除那個人施加給你的影響。盡管這些施加影響的人當中,包括我們所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
盡管要經(jīng)歷痛苦和懷疑,但最終,我們會遇到只擁有我們自己的時候,也會遇到一些只有自己獨自面對一切的時候。
我用了10年時間,實現(xiàn)了成為一個作家的理想,雖然這期間我被勸告要上班,要有社會保障,要有人際關系網(wǎng),要……我也會恐懼,一個脫離體制的人。老了怎么辦呢?
然而,發(fā)現(xiàn)自己的靈魂最初是被捏造的我,不再是從前的我了,決定自己賺錢給自己買保險吧!如果他們問狼孩:“你究竟是狼,還是人,或者你就是狼人?”“有什么關系呢!是什么都好,我都要好好活啊?!比绻呛㈤L大了、學聰明了,會這樣想。
《空之境界》里有個說法:我們不應背負著罪來選擇道路,而應該背負起所選擇的道路上的罪。這話也適用于我們的話題,路還是由自己去走,只不過我們不應該為了背負別人的期望和意志,而選擇做什么,也不應該被過去的自己所束縛。我們是為了成為什么樣的自己,才去背負我們要付出的代價。
沒有什么最爛,也沒有什么最佳。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