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鈺 王瑞華
摘 要:通感藝術源于文學,現(xiàn)被廣泛使用。我國早期的樺樹皮制品中也蘊藏著通感藝術。樺皮制品中不僅僅局限于它帶給人們的視覺享受,更有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上的體驗,從而啟發(fā)了對現(xiàn)代設計的根本以及靈感來源的重新審視。
關鍵詞:三少民族;樺樹皮制品;通感藝術
“三少民族”是指生活在我國北方嚴寒地區(qū)的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以及鄂倫春族。他們的先民游獵于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廣闊地區(qū),世世代代狩獵在茫茫的白樺林海之中。樺樹皮文化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方法獨特、流傳至今。這里的人民接受了大自然的饋贈,將豐富的木質變成了各種生產(chǎn)、生活用具及工藝品。樺皮制品中不僅極富地方特色,還可以體現(xiàn)“三少民族”人民的性格與心理,喚起人們的鄉(xiāng)情、民族情感。樺樹皮文化具有充沛的生命力,是文化藝術形態(tài)的重要體現(xiàn),它反映了造物的本質,也蘊藏著關于嗅覺、觸覺、視覺等感官上的藝術形式。筆者將從以下三方面來介紹:通感藝術的成因、樺皮制品蘊藏的通感藝術以及它帶給人們的啟示。
一、解析通感藝術的成因
理解一個東西不是僅僅能夠定義它或是描述它,而是要把我們認為自己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拿過來,變換其位置,增強我們對其真實性的新鮮感,從而深化我們對它的理解。這是日本設計師原研哉的設計觀點,他對觸覺的體驗勝于對視覺的癡迷,他逃避色彩給人的錯覺,同觸感對話,這使得他設計的每件產(chǎn)品都會讓人的多種器官都運作起來從而相互產(chǎn)生連通之感。而真正好的設計是會令人產(chǎn)生感官上的連通的,即為通感。
通感的概念涉及藝術研究和心理研究兩個層面。心理現(xiàn)象解釋是一個感官對真實刺激的感覺伴隨著另外一個感官的感覺,即借助聯(lián)想引起感覺轉移,從而使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各種官能相互溝通,互相轉化,不分界限,它系人們所共有的一種生理心理現(xiàn)象。通感最早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中,為了使文章更加引人入勝,更富美感。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如今,通感被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越來越多的設計師也加入到通感設計的隊伍中。
在當今這種信息膨脹的世界,人們的大腦會備感壓抑,而這種壓力不是來自龐大的信息數(shù)量而是源于設計中那有限的質量。當一個器物出現(xiàn),設計者對其形象在頭腦中構建出的狀態(tài)即為設計印象,接受者則會拼命地從記憶中搜尋與之吻合或相并的印象。因此,材料不單只是模仿外在的東西,還有人們對大量記憶的喚醒,當這種印象同大腦中的記憶吻合時,會使大腦處于興奮的狀態(tài)。這就是為什么擁有豐富的情感會使人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沖動,究其原因是人類對肌理、色彩、材質本身就具有天生的敏銳性。
二、樺皮制品蘊藏的通感藝術
據(jù)康熙年間的《龍沙紀略·物產(chǎn)》中記載:“鄂倫春地宜樺,冠履、器具、廬帳舟渡,皆以樺皮為之?!睒鍢淦ぴ缙诒晃覈鴸|北部的少數(shù)民族所使用,由于他們長期游獵于山水之間,因而他們不得不放棄精美、易碎而又沉重的陶瓷制品,而選擇了更加輕便、防水、防潮、隔熱性好、可塑性強的樺樹皮作為生活用品制作的原材料。
起初,樺樹被人們賦予的是生存的希望,因世世代代的“三少民族”靠著流傳下來的漁獵技藝為生,這是他們更自然的生活方式。恰巧大自然給予了他們想要的一切:在一望無際的草原,在清澈汩汩的河邊,樺樹用作對抗野獸、饑餓的武器和工具。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勇士用豐富的樺樹皮制出了種類繁多的器具,主要包含:樺皮船、滑雪板、火柴盒、樺皮鞍墊、刀鞘、樺皮箱等制品。每種制品均體現(xiàn)了他們仰望自然又依附自然的質樸。
(一)制品中蘊藏的聽覺藝術
走在博物館的長廊,望著一個個造型簡單的器物,注視每個因使用而誕生的細節(jié),仿佛可以看到它們誕生的全過程,耳邊響起了鐮刀刮過樹枝的呼呼聲,樹皮被打磨光滑的沙沙聲,身體的每一個感官都在振奮,而每一個細胞也為之起舞。高科技發(fā)展伴隨的是新材料的涌現(xiàn),而這些材質給人們帶來的是冷漠和冰冷,只有原始的材質才會給人以溫馨,它讓人輕而易舉地產(chǎn)生了記憶共鳴,帶領著人類的感官回歸到那片白樺林,重返自然。
在樺樹皮器具上裝飾著動物紋、植物紋、幾何形紋、文字紋等紋樣。這些紋飾在布局上有的稀疏,有的濃密,產(chǎn)生了一定的韻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