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小心,手上劃破了一道口子。接下來幾天,洗臉都成了麻煩事。僅用一只手,毛巾都擰不干。于是感慨:若是只有一只手的殘疾人,每天都這么生活,那該多辛苦?
懷此一念,再上街,許多視而不見的事兒都到眼底了:盲道基本全部被機動車占領,在地鐵口修有殘疾人用的降落電梯,不過早已積灰甚厚。許多屬于殘疾人的設施被正常人所擠占,好多殘疾人都只能窩在家里,甚至不敢出門……
回到辦公室,卻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河南一位老人郭金德在省腫瘤醫(yī)院門前開了個理發(fā)攤,并且對殘疾人免費,8年來風雨無阻。他說:“雖然咱沒錢幫助他們,但是理發(fā)這點小事咱還是能幫忙的?!?/p>
看到此處,心里咯噔一下:或許,我還是能做點什么的。
過了幾天,手上的傷口終于好了。趁著周末,我跟隨幾個志愿者來到西安一個殘疾人較多的小區(qū)進行志愿活動。一個雙腿不能行走的奶奶讓我們很有觸動:我們僅是坐下來和她聊聊天,推她出來曬曬太陽,她卻感動得老淚縱橫。誰說這種事兒只是形式呢?
每一個人的力量雖是微小的,但做就比不做強,做不了太陽,可以做一根小蠟燭,給周圍的人以溫暖。你若是律師,不妨留些時間給殘疾人一些法律援助;你若是醫(yī)生,不妨抽空去給他們做一下義診。只要有心,總能找到伸出援手的方式。周末的一天義工,就可以給他們帶來一些小改善。大改善往往是小改善攢起來的呀。
政府部門其實也可以從小處做起。不見得動輒要設計出一攬子解決的頂層方案,撥多少多少錢,轟轟烈烈地干。沒有盲道修條盲道,管一管那些占道行為,適當為導盲犬出行多開綠燈……這些微關懷及管理方法的微調(diào)整,可能就會帶來大方便。
回程的路上,我突然期待我們的大街上,以后也有更多的殘疾人出現(xiàn)?;蛟S他們緩慢的身影會給匆匆的人流帶來一些“不和諧”的速度,但他們的方便才真正彰顯出社會的和諧。
(方敏/文,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