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買菜,背語錄
“文化大革命”中,有一個時期無論辦什么事,都要先念一句語錄。
有一位老太太去買菜,售貨員說:“‘為人民服務(wù),你買什么?”老太太說:“‘愚公移山,我買蘿卜?!闭f著她就在大筐里挑起蘿卜來。售貨員見她挑來揀去,很不耐煩,就在一邊說:“‘要斗私批修!”老太太頭也不抬,繼續(xù)挑著,口里念叨著:“‘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那時,背“紅寶書”中的毛主席語錄,不僅是超時髦,而且也是生活需要。理發(fā)買菜,辯論吵架,都用得上,誰背得熟、背得多,理就在誰這邊。
有人掂起一根黃瓜,問售貨員:“‘斗私批修,多少錢一斤?”
對方答:“‘毛主席萬歲!一毛五。”
有人買扒雞,先交了錢,售貨員把雞遞出來,同時說一句:“翻身不忘共產(chǎn)黨!”
顧客一心垂涎扒雞,沒言語,只顧伸手接雞,不想售貨員把雞果斷收回,又厲聲重復一遍。顧客恍然大悟,急中生智說:“吃雞不忘毛主席!”才得到扒雞。
《毛主席語錄》是毛澤東著作中名言警句的選編本,因為最流行的版本用紅色封面包裝,又是紅色領(lǐng)袖的經(jīng)典言論,所以文化大革命中被普遍稱為“紅寶書”。經(jīng)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無不知曉“紅寶書”。那時,人們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但“紅寶書”不可不帶,連結(jié)婚送禮也必少不了一本“紅寶書”。
僅“文化大革命”幾年之內(nèi),國內(nèi)外就出版了用50多種文字印成的500多種版本,總印數(shù)為50余億冊。在當時,全世界30多億人口,男女老幼人均1.5冊有余,被國際上公認為“20世紀世界上最流行的書”,“世界上讀者最多的書”?!凹t寶書”里面的許多警句并未過時,如“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放下包袱,開動機器”,等等,這些警句已經(jīng)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成長發(fā)展和思想變遷。
當年曾創(chuàng)世界出版紀錄的“紅寶書”如今已所剩無幾,存世量極其稀少。正因為如此,“紅寶書”已成了許多收藏家們極力尋找的“文物”,其在文物市場上的價格不斷攀升。21世紀初,一本1964年出版的《毛主席語錄》在著名的蘇富比拍賣行拍賣時,居然賣出了折合人民幣12余萬元的高價。
(摘自《中國生活記憶》一書)
下鄉(xiāng)知青為表立場狠心摔富農(nóng)
1968年8月,我還沒從初三畢業(yè),就帶著滿腦子革命理想,與另外11名知青到山東日照縣馬莊公社宅科二村插隊。
當時,村里派性鬧得特別厲害。下鄉(xiāng)第二天,村革委會頭頭領(lǐng)著我們到村里熟悉情況。大隊部院門口南邊的墻根下蹲著一溜人。我向邊上一個打招呼:“大爺,您吃飯了?”那人慌里慌張起身回答:“吃了吃了,同志你吃了?”
這時,村革委會頭頭沖那人厲聲喝道:“蹲下!誰叫你不報告亂說話的!想拉攏腐蝕毛主席他老人家派來的知識青年咋的?”那人忙分辯:“報告!這個同志要不問我,我哪敢亂說話呀……”
聽村革委會頭頭介紹,這伙人是村里的“四類分子”,每天早晨必須蹲在這里等村革委會點名訓話派活,搭話的人叫正信,是個富農(nóng)。我本來想虛心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結(jié)果剛一來就鬧了個“認敵為友”,真想找個地縫鉆進去。
過了幾天,村革委會頭頭又商量:為讓知青分清敵我,決定集中全村的“四類分子”在大隊部訓話,目的想讓知青動手教訓他們一頓,以此考驗知青的革命立場是否堅定。
從沒打過人的我,此時進退兩難。不動手,怕人家說我對階級敵人心慈手軟;動手吧,還真下不了狠心!情急之下,我看見耷拉著頭站在一邊的正信,氣不打一處來,猛地上前將正信朝后摔了個四仰八叉。他爬起來沒敢吱聲,只是默默看了我一眼,又低頭彎腰站在那里了。我自己卻呆住了,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做對了還是錯了。
(尹鳳鳴/文,摘自《快樂老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