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給中央的信
2004年8月13日,四川廣安鄧小平故居陳列館開館。
在眾多參觀者中,有一位坐在輪椅上的中年人顯得尤為特別。他就是鄧小平的兒子鄧樸方。他長久地停留在一個玻璃展柜前,久久不愿離去。展柜中靜靜擺放著的幾頁信箋正是鄧小平在江西期間為了解決子女們的問題給中央寫的書信。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真跡。想想他老人家在那么困難的情況下,對我們子女還付出這么多的心血,心里沉重極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鄧樸方深情地說。
鄧小平有五個子女。在兒女們眼中,他是一位慈祥、溫馨、懂得愛的父親。
1969年,鄧小平被疏散至江西監(jiān)管勞動。那時候,五個兒女四散各地,處境艱難。為了幫助困境中的孩子們,鄧小平一次又一次地致信黨中央和毛澤東,反映生活的困難。
小女兒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
在生活中,我們從小到大從未見父親寫信,就連與他相濡以沫30多年的媽媽,也從未見過他因家事寫信。而在“文革”中,作為一家之長,為了讓孩子治病,為了讓孩子上學,為了孩子的工作,他一反一貫的作風,一次又一次地拿起筆,一封又一封地寫信。估算一下,“文革”10年中,父親所寫的信,比他一生中其他80年的統(tǒng)統(tǒng)加起來,還要多得多。
在鄧小平所寫的這些信中,談及最多的就是長子鄧樸方。
1968年8月,一直被關押在北京大學接受造反派審訊的鄧樸方,趁監(jiān)管人員不注意,突然從四樓一躍而下。經(jīng)診斷,他第十一、十二胸椎和第一腰椎壓縮性骨折。由于他“反革命黑幫子女”的身份,當時醫(yī)院沒有給予他任何治療。
對于兒子的這些遭遇,此時被監(jiān)管在中南海含秀軒的鄧小平和卓琳絲毫不知情。
1968年底,鄧楠獲得了每周回家看望父母的機會,鄧小平和卓琳這才從女兒的口中得知了鄧樸方的情況。
對于長子鄧樸方,鄧小平是寄予了很大期望的。而“文革”給這個品學兼優(yōu)的青年造成了永久的傷害。那時候,鄧樸方只有二十幾歲,他孤單地躺在簡陋的校醫(yī)院里,沒人照顧,沒人理睬。
兒子危在旦夕,無助的鄧小平提筆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希望組織幫助安排,讓鄧樸方能夠接受進一步的治療。顯然,毛澤東看到了這封信,很快,鄧樸方被安排進了北京301醫(yī)院。
而此時,鄧小平與卓琳卻在中央的安排下帶著繼母夏伯根去了江西。
江西的歲月雖然辛苦但還算平靜,唯一讓鄧小平放心不下的就是天各一方的孩子們。此時,除了鄧樸方在北京的醫(yī)院里,其他的孩子都被分配到了各地,大女兒鄧林在河北宣化農(nóng)場,鄧楠在陜西漢中,鄧榕在陜北,小兒子鄧質(zhì)方在山西。
在江西的日子里,是鄧小平給中央寫信最為頻繁的一段時間。信的內(nèi)容大多也是關于孩子們的。
紅旗牌檢閱車
在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展示廳里,一輛熠熠生輝的紅旗牌檢閱車吸引了大量觀眾駐足觀賞。
1981年,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正是乘著這輛紅旗牌檢閱車檢閱了部隊。這次閱兵標志著一場關乎中國軍隊命運的變革,正在悄然啟動。
1959年國慶節(jié),國產(chǎn)紅旗牌轎車首次作為檢閱車出現(xiàn)在天安門廣場。也正是從這一年起,由于國際國內(nèi)形勢的變化,中國的軍隊和國防建設開始進入一個長期曲折的發(fā)展階段,在隨后的22年里,中國再也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閱兵。
1981年6月,解放軍的許多部隊官兵停止了休假,包括探親外出人員也接到了火速返營的命令。北京軍區(qū)的部分野戰(zhàn)軍以鐵路運輸和摩托化行軍的方式分批出動,空軍也相繼出動,空中地面立體開進。數(shù)萬人的部隊荷槍實彈,迅速出發(fā),條條路線均指向軍事重鎮(zhèn)張家口。
1981年,就是在這片土地上,一場規(guī)模宏大的軍事演習讓許多窺探中國軍事行動的國家,繃緊了神經(jīng)。
這場演習,正是剛剛當選為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親自領導的第一個大的軍事行動。
1980年9月17日,一個代號為“801”的軍事會議在北京京西賓館秘密召開。這次會議的主題之一,就是集中討論我軍現(xiàn)階段的軍事戰(zhàn)略方針。會上,將領們對軍事戰(zhàn)略方針的爭論十分激烈。
10月15日,鄧小平在會上果斷決策了我軍“積極防御”的軍事戰(zhàn)略方針,為我軍可能面對的防衛(wèi)作戰(zhàn)作了指導。
確定了新的軍事戰(zhàn)略方針后,鄧小平對部隊軍事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會議期間,舉行一次實兵演習的目標被鄧小平提上議程。鄧小平還特別指示,演習之后,要舉行一次大的分列式,以鼓舞軍威。
1981年9月14日上午9點30分,77歲的鄧小平身著戎裝出現(xiàn)在演習場。當這位久經(jīng)沙場的軍事家再次走上戰(zhàn)場時,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
1300多輛坦克、裝甲車,1500余門火炮,285架飛機,1萬余輛汽車,10.5萬人規(guī)模的演習部隊,在演習場地進行了四個科目、持續(xù)四天的演練。
這次實兵演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四天的觀摩,鄧小平一場不落。
1981年9月19日,剛剛完成演習的部隊在張家口機場整裝待發(fā),等待鄧小平檢閱。
鄧小平精神抖擻地站立于紅旗牌檢閱車上,華北大閱兵正式開始。
1984年的國慶節(jié),八十高齡的鄧小平再次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的建設成果。那輛在華北大閱兵中使用的紅旗牌檢閱車,作為副車緊緊跟隨著鄧小平,見證了中國軍隊發(fā)展的新歷史。
未吸完的香煙
在陳列館里,有一支香煙和煙盒的組合格外引人注意。
香煙,曾是鄧小平隨身攜帶的必備之物,一根根香煙,始終陪伴著鄧小平。
1989年,鄧小平聽從醫(yī)生建議,決定戒煙。此時,鄧小平已85歲,要戒掉陪伴自己近70年的香煙,的確是很難做到的。
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到法國勤工儉學時期,鄧小平就養(yǎng)成了抽煙的習慣。
在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中,為了一解煙癮,他和羅榮桓把樹葉子弄碎,再用報紙把碎樹葉卷上,就抽這種樹葉煙。
鄧小平愛煙,但并不嗜煙。在外交活動中,他也會考慮對方的感受,克制自己的煙癮。
1985年后,細心的人們會發(fā)現(xiàn),鄧小平手中的香煙有了細微的變化。為他定制的熊貓牌香煙過濾嘴特別長,目的就是想讓他少吸點尼古丁。
鄧小平也承認,吸煙并不是一個有益于健康的好習慣。晚年的鄧小平對于自己的健康十分自信,但在戒煙的問題上他還是默默地接受了大家的安排。為此,家人專門想了一些輔助他戒煙的辦法。
1989年,鄧小平正式退休了。他依舊每天讀書、散步、看足球、打橋牌、做操,唯獨再也沒有香煙的陪伴。
一盒由保健醫(yī)生珍藏起來的香煙,一直保留至今,在歷經(jīng)歲月的滄桑后,靜靜地緬懷著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
(摘自2015年3月5日《上海每周廣播電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