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蓓
歷史上,到底誰在撰寫美食菜譜?是珍饈的制作者,還是品嘗者?
剛剛過去的新春佳節(jié),你是否正和家人團聚品賞“舌尖上的中國”?美食的傳承倚賴菜譜。歷史上,到底誰在撰寫美食菜譜?是珍饈的制作者,還是品嘗者?實際上,答案并不太重要。一道又一道精美的佳肴,都散落在考古的發(fā)現中,散落在泛黃的歷史書里……
文人掌握美食話語權
曹丕在《典論》中云:“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便是說,三輩子做官,方懂得穿衣吃飯。
中國美食史上,掌握話語權的并非廚師,而是文人。他們中的多數人并不會做菜,但對美食卻有著天然的熱愛和追求。憑著手中的一支筆,他們?yōu)楹笫懒粝铝艘黄蛞芟牖蚓卟僮餍缘牟俗V。
袁枚的《隨園食單》,以其條理清晰的講解成為離我們最近的古代食譜,精致浪漫的江南菜式讓如今的不少女性對這位隔世“大廚”充滿了迷戀和想象。
同樣是清代的美食家,李漁的《閑情偶寄》“飲饌篇”則提倡清淡、自然的飲食觀,與現代很多健康養(yǎng)生理念十分相近。
而元代倪瓚的《云林堂飲食制度集》則記錄了很多精致而樸實的太湖菜,比如燒鵝、蜜釀蝤蛑、煮麩干、雪菜、青蝦卷等,現代的“蘇錫幫”菜肴多出自這本菜譜。
文人菜系中最為人熟知的當屬“紅樓菜”?!都t樓夢》中的食譜菜單受到考據學家和美食家們的重視和青睞,有關這一菜系的研究專著洋洋灑灑不下幾十本。
另一位在自己的小說中大費筆墨描寫美食的作家是金庸,在其作品《射雕英雄傳》中,黃蓉為師父洪七公費心制作了多道美食。
2011年5月,800年前一本記錄金華主流菜系的古菜譜《吳氏中饋錄》現身民間。金華商校老師樓洪亮試著恢復了其中幾樣金華菜和點心?!秴鞘现叙佷洝返默F身,讓金華人開始追憶往昔輝煌的金華飲食文化,重現金庸筆下那道火腿嵌豆腐“二十四橋明月夜”似乎已非難事。
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菜譜
作為歐洲乃至全球最有名的美食國度,法國菜歷史悠久。在它的美食歷史中,昂布瓦西城堡的女主人卡特琳·德·梅迪契是最著名的人物之一。這位女主人1533年嫁給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兒子亨利二世后,便開始大刀闊斧地按照自己的品位打造她的城堡生活。
昂布瓦西城堡是梅迪契撫養(yǎng)了10個子女的地方。家族里的每個人都配有隨從、侍者和家庭教師,他們構成了城堡龐大的就餐人群。
據《文藝復興時期盧瓦爾河谷的城堡》一書記載,昂布瓦西城堡每天要提供的食品包括:468個面包;47瓶塞第爾白葡萄酒和紅葡萄酒;17頭半牛提供了熬湯用的牛肉;羊肉類包含7頭綿羊和12只羊腳,7頭半山羊羔和其內臟;家禽類是80只母雞和肉鴿,31只閹雞和8只鵝;另外還有一只野兔,78公斤肥肉,50枚雞蛋,12公斤照明用的蠟燭。
每次延續(xù)兩天的盛大宴會,需要4個月的精心準備。
這個地方的美食,歷經數百年之后,被編撰成《盧瓦河谷城堡菜譜》。
但是,這并不能算是古老的菜譜。考古學家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發(fā)掘出公元前1700年的一些石制銘牌,牌上鐫刻著用水牛、羚羊和鴿子肉制作菜食的烹調法。
這些食材都需放在用牛肉或者羊肉配制的清肉湯或者菜湯里燉。上菜時,撒上一點面包屑??脊艑W家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菜譜。
而在中國,學界一般認為現存最古老的菜譜出現在約1000年前的北宋。事實上,后魏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已記載菜譜近百種。
美食家和他們鐘情的美食
中華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美食家發(fā)明、留下過菜譜,下面我們就來細數幾位知名的美食家以及他們所鐘情的美食。
伊尹是商初大臣,他原是商湯王妻子有莘氏陪嫁的奴隸,曾為庖人,善烹飪,以“鵠羹”等美味獻于商湯王,并且以烹飪之術闡述治國之理,受到商湯的器重,后為宰相。
相傳,伊尹初見商湯時的談話,后被整理成《呂氏春秋》中的《本味篇》,強調烹飪選料要熟悉原料來源與性能,調味不能太過,要掌握好火候與水質,還強調“九沸九變”,即加工精細。所有這些,都反映出幾千年前的中國烹飪理論水平已足以令人自豪。
孔子是中國最早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為飲食原則的美食家??鬃訉κ称返囊蠛芨?,變質的食物不吃;肉類分割不到位的不吃;蘸料與食材不相配的也不吃。此外,孔子還反對暴飲暴食,主張用餐時不講話,細細品味,享受過程。
毫無疑問,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美食家。因為他發(fā)明過一味至今廣受歡迎的佳肴:東坡肉。除了豬肉,蘇軾喜歡過的菜肴材料還有各種魚(包括黃魚、鎦魚、鱸魚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河豚。他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詩中曾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睆闹锌梢娒朗臣姨K軾的勇氣。
蘇軾晚年興趣轉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在廣東海南期間,他遍嘗南國各種水果,楊梅、蘆柑、荔枝、龍眼、橄欖、檳榔,他沒有一樣不喜歡。這當中,尤其喜歡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長留天地間。此外,蘇軾晚年還曾著意于湯菜(羹)的研制。他先后發(fā)明過幾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筍、齏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兒)、薺菜。有詩為證:“新春階下筍芽生,廚里霜齏倒舊罌。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雨》)。”
少有人知的是,丹青圣手張大干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大家,而且是廚界高手。張大干走南闖北,一張嘴吃遍天下。他游歷世界得到了一個做菜的心得——廣征博采、自作主張。在張家的餐桌上出現最多的菜莫過于粉蒸牛肉。粉蒸牛肉原本是四川小吃,叫小籠蒸牛肉。這道菜香濃味鮮,而且麻辣可口,里面要放大量豆瓣、花椒,有些人還要放干辣椒面,以增其香辣。張大干不僅用辣椒面,而且一定要自家自炕、自舂再加香菜。即使是在敦煌石窟描繪壁畫的2年多時間里,他也發(fā)明了許多運用當地食材烹飪的菜。他在敦煌有一個食單,寫著這樣幾道菜:白煮大塊羊肉、蜜汁火腿、榆錢炒蛋、嫩苜蓿炒雞片、鮮蘑菇燉羊雜、鮑魚燉雞、沙丁魚、雞絲棗泥山藥子。在敦煌這種貧瘠的地方還能燒出這些美食,讓人實在難以想象。
孫中山也懂吃,且是個中高手,他配制出的“中山四物湯”,可謂營養(yǎng)豐富、價格便宜、味道鮮美。中醫(yī)上的“四物湯”,用由當歸、川芎、芍藥、生地四味藥組成,是補血、養(yǎng)血的經典方藥。孫中山配制的“四物湯”,則集四種素食即黃花菜、木耳、豆腐、豆芽而成。此外,孫中山還喜歡吃豆芽燉豬血和魚頭煲豆腐。他對豆腐大加贊賞,說它“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是絕好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