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斌
【摘 要】 目的:觀察不同針灸方法在不同時期對貝爾面癱患者的治療效果。方法:將100例貝爾面癱患者隨機分為四組,每組25例。分別采取分期針灸治療、分期電針治療、分期經筋排刺治療、不分期針灸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一個療程后比較其臨床療效。結果:所有患者的測量指標以及治療效果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所用4種治療方法治療貝爾面癱均有效。
【關鍵詞】 貝爾面癱;針灸;電針治療
【中圖分類號】R246.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9-0097-02
貝爾面癱是臨床上不能確定病因,且不伴有其它特征或征兆的單純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主要表現(xiàn)為一側面癱,也有少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雙側面癱。其發(fā)病原因很多,可大體分為物理因素、病毒感染、機體應激因素等。中醫(yī)學中認為貝爾面癱在不同時期的表現(xiàn)及治療手段應有所區(qū)別,方法主要是以針灸治療為主 [1]。本文探究不同針灸方法在不同時期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貝爾面癱患者隨機分為分期治療A、B、C組和不分期治療組D組。分期治療組:A組采用針灸治療、B組采用電針治療、C組采用經筋排刺治療,每組各25例;D組不分期治療25例。各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1.2 治療方法 本次研究過程采用的是蘇州醫(yī)療用品公司所生產的0.25×40mm毫針,電針儀采用的是華佗牌SDZ-Ⅱ型電針儀。四組患者的取穴部位均以合谷、地倉、下關、頰車、迎香、攢竹、陽白、太陽、牽正為主穴 [2]。若患者有較為突出的癥狀,可以加選特效穴位進行對癥治療,例如人中溝外斜的患者需要加口禾髎,閉目不全的患者需要加四白。D組治療采取不分期針刺,取主穴,針刺采取透刺,施以滯針術手法,針后加艾條溫和灸。其余三組進行分期治療,主要針對患者的急性期、靜止期、恢復期的留針時間分別為20min、30min、30min,十次為一療程,兩天針刺一次,共治療一個療程。A、B、C組采用不同針法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①急性期:急性期一般指的是發(fā)病第1~7d,對于急性期的患者,分期治療A、B、C組均采用面部穴位包括牽正穴均取患側,合谷穴取健側;面部穴位均淺刺,不施手法;合谷穴施以徐入徐出導氣手法,術畢后加艾條溫和灸。
②靜止期:靜止期一般指發(fā)病第8~20d。A組針灸治療,針刺面部諸穴,采取透刺,施以滯針術手法,并在牽正、下關、陽白等諸穴下施以艾條溫和灸,以皮膚變得潮紅即可停止;B組電針治療,針刺面部諸穴,針刺術畢在地倉與下關,太陽與陽白接電針;C組采用經筋排刺,針刺面部諸穴,地倉與頰車、下關與迎香之間采用經筋排刺,每隔0.5寸左右刺1針,大約需要8~10針左右。
③恢復期:恢復期一般在發(fā)病第21~70d左右。A組針灸治療,治法與靜止期大致相同,不過需要在主穴上加足三里深刺,施以雀啄手法;B組電針治療,主穴加足三里,電針與靜止期相同,三期均針后加艾條溫和灸;C組經筋排刺治療,針后加艾條溫和灸。
1.3 效果判定標準 根據(jù)每組患者的恢復情況不同,以額紋,鼻唇溝是否恢復,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等動作恢復程度為評估標準。具體采用H-B量表、FDI量表和FDL量表進行判定 [3]:①痊愈:H-B量表總體評分為Ⅰ級,F(xiàn)DI量表軀體功能評分≥20分,F(xiàn)DL量表社會功能評分≥10分;②顯效:H-B量表總體評分為Ⅱ級,F(xiàn)DI量表軀體功能評分為15~19分,F(xiàn)DL量表社會功能評分為11~15分;③有效:H-B量表總體評分為Ⅲ級,F(xiàn)DI量表軀體功能評分為10~14分,F(xiàn)DL量表社會功能評分為16~20分;④無效:H-B量表總體評分在Ⅳ級以下,F(xiàn)DI量表軀體功能評分<10分,F(xiàn)DL量表社會功能評分>20分。痊愈、顯效與有效之和為總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臨床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分期與不分期治療療效對比 分期治療組總有效率:A組92%、B組96%、C組84%。不分期針刺治療D組總有效率為84%。分期治療A、B、C三組的總有效率與D組比較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梢姡慕M的治療效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2.2 分期與不分期治療前后H-B評級對比 分期與不分期治療后H-B評級均優(yōu)于治療前,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分期治療A、B、C三組治療前后的評級與D組比較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貝爾面癱根據(jù)其病理變化將其分為了三個時期,分別為急性期、靜止期、恢復期。不同時期的病理特征不同,急性期又稱為發(fā)展期或是面神經炎性水腫進展期,時間一般在7d左右,此期患者的脈絡空虛,外邪始中絡脈;靜止期,患者的病情已基本趨于穩(wěn)定;恢復期,患者的正氣恢復,病情會逐步好轉 [4]。
關于面癱發(fā)生的機制,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為面神經本身或其外周病變,二為其外周發(fā)生病變。面神經因素假說認為由于患者受了風寒而引起局部營養(yǎng)神經的血管發(fā)生痙攣,從而導致了神經缺血、水腫。也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例如皰疹病毒侵犯面神經所引起的 [5];外周因素假說則認為面癱是由于莖乳孔內骨膜炎導致面神經受壓迫或是血循環(huán)障礙,從而導致面神經麻痹。本病屬中醫(yī)“口歪眼斜”等病癥范疇,中醫(yī)學認為其病因是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或風熱趁虛而入,侵犯面部經絡,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本次研究對四組患者施以不同的針灸方法,進行治療結果比較。四組患者均以合谷、地倉、下關、頰車、迎香、攢竹、陽白、太陽、牽正為主穴,這些穴位均在面神經及其主要分支附近,都與面部神經調控相關聯(lián)。針刺諸穴可疏調局部經筋氣血,活血通絡,祛風散寒,并調節(jié)面部各經絡之間的經氣。施以滯針術,通過獨特的針刺手法起到類似埋線、埋針的功效,可以產生較為持續(xù)的針感,而達激發(fā)經氣、疏通氣血、扶正祛邪之目的,從而促進面神經的恢復。健側合谷穴的針刺,皆施以徐入徐出導氣手法,可繆引健側手陽明經氣,入患側空虛之脈絡而濡養(yǎng)經筋、溫通血脈。四組患者針刺術畢皆加溫和灸,艾灸諸穴能祛風散寒,溫經通絡,可擴張周圍血管,增加局部組織營養(yǎng)的供給,改善面神經末梢血液與營養(yǎng)的供應,有助于減輕面神經水腫并消除炎癥;神經支配是以電位傳導形式完成的,面神經麻痹也就是電位傳導阻滯或中斷,在穴位組間加電針,是通過外加電流刺激麻痹的面神經,恢復面神經的電位傳導。而癱瘓表情肌又可在電針的刺激下,激發(fā)肌肉恢復收縮力,改善癥狀;在穴位組間行經筋排刺,可疏調局部經筋氣血,促進面部經筋功能的恢復。急性期面部諸穴的淺刺,乃針刺皮部,針在懸陽,以調和營衛(wèi)通暢血氣,促進面神經炎癥水腫的消散和吸收。因此四組治療采用多種方法,分別從經絡、血氣、營衛(wèi)、經筋、皮部、神經、血管等不同的側重面對貝爾面癱進行治療。
近些年來,對于治療貝爾面癱的方法爭議不斷。依據(jù)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顯示,進行分期治療的效果要好于不進行分期治療。但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分期針灸治療、分期電針治療、分期經筋排刺治療和不分期針灸治療四種治療手段對貝爾面癱均有顯著療效,分期與不分期治療后H-B評級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不分期治療同樣也會有一定的療效,其療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主要是因為①四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主穴,相同的針刺手法,針后均加溫和灸。這說明穴位、針刺手法和艾灸在貝爾面癱治療中的關鍵作用。②加電針或經筋排刺雖然統(tǒng)計結果顯示對治療效果沒有太大的影響,但對面神經的恢復有較好的促進作用。③急性期的淺刺和不分期的透刺均有利于減輕面神經水腫和消除炎癥。④臨床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部分患者有自愈傾向,因此筆者設計隔日針灸一次,十次為一療程,給面神經自我修復提供時間空間,以防刺激太過不利恢復。
綜上所述,貝爾面癱治療的關鍵在于主穴的選取、針刺手法的操作、溫和灸的應用及療程的設定。若條件允許,可酌情加用電針或經筋排刺,以利于病情的恢復。
參考文獻
[1]陳曉琴.不同針灸方法分期治療貝爾面癱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07(10):18-19.
[2]孫傳新,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02(20):566.
[3]吳芳,楊萬章,陳傳煌,等.面癱分級評定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研究初探[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06,4(11):984-985.
[4]王素芳.針灸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80例臨床觀察[J].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09,05(25):75-76.
[5]李艷等.不同留針時間針刺對貝爾麻痹的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12,01(30):369.
(收稿日期:201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