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陽
就寫作而言,必須“明確中心”。中心,即文章主旨。明,就是明白。明顯,指文章中心(主旨)不僅不能含糊、隱晦,而且還必須盡量昭示、凸顯。確,是確定、確鑿,即文章中心(主旨)一經(jīng)敲定,就應(yīng)當“咬定青山不放松”,圍繞中心撰奇文,不能搖擺晃動,橫生枝蔓;“中心”的表現(xiàn)還應(yīng)當具體、實在、直接,避免那種若即若離忽左忽右亦實亦虛的曲折迂回。
那么,文章寫作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明確中心”呢?簡而言之,重點在于記住并具體落實這么九個字——不搖擺、少枝蔓、別隱晦。
不搖擺
這是“明確中心”的必要條件。文章的中心就是“陣地”,“明確中心”既不是“游擊戰(zhàn)”,也不是“運動戰(zhàn)”,而是扎扎實實的“陣地戰(zhàn)”。唯有牢牢“堅守”,才有望勝券在握,必須防止出現(xiàn)“打一槍換個地方”的頻繁“轉(zhuǎn)移”。
如2014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有許多文章表面上也似乎在寫(闡述)“門”或“路”,如“理想”“成功”“希望”等之“門”,“奮斗”“追求”“堅持”等之“路”,但實際上并沒有(正面)描寫具體的“門”與“路”。換言之,有意無意地放棄了應(yīng)當堅守的“陣地”,“門”“路”只是“迎合”命題的引子或擺設(shè)而已。如寫“成功之門”,主要筆墨不是落在“門”上,“門”被不折不扣地“邊緣化”和徹頭徹尾地“虛化”了,實際重心“移位”于“成功”,何謂“成功”、怎樣“成功”以及“成功”之人事等成為文章表現(xiàn)的主要內(nèi)容。
請看一篇題為《推開那扇門》的其中兩段文字——
探索發(fā)現(xiàn)指引著我勇往直前。好奇心就是我的泉源,推動著我不斷前進。正如偉大的科學(xué)家愛因斯坦一樣,如果沒有一顆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又怎能提出這一個個顛覆傳統(tǒng)卻實際存在的事物變化規(guī)律呢?如果沒有一顆對于門后面的世界的好奇心,在路上不斷發(fā)掘前人留下的印跡,我又怎能到達那扇門呢?
奇妙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我將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如果沒有喬布斯獨特的視角與思維方式,蘋果也只能就是一個平凡的電子產(chǎn)品品牌,怎么會被人推崇到如今“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的地位?如果沒有馬克斯的突發(fā)奇想,人們對于擁有一輛純電力汽車的夢想大概還被擱淺在不為人知的角落,又怎會出現(xiàn)現(xiàn)在改變?nèi)藗兡茉唇Y(jié)構(gòu)的“特拉斯”?如果沒有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與特殊性,我又怎能脫穎而出,最終站在門的前面?
從以上文字不難知道,文章的主要篇幅并沒有表現(xiàn)“推開那扇門”這一中心(主旨),而是左一個“好奇心”,右一個“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搖搖晃晃,忽東忽西,明顯偏離了“推開那扇門”這一主旨,沒有真正落實“堅守”二字,因而距離“明確中心”還有些路程。
少枝蔓
文章猶如大樹,中心就是“主干”。樹沒有“枝蔓”自然不行,但“枝蔓”過盛,又必然會喧賓奪主,遮蔽了“中心”這一“主干”。因而“少枝蔓”不是不要“枝蔓”,而是需要注意防止“枝蔓”太多,也即古人主張和倡導(dǎo)的“減頭緒”。仍以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為例,盡管“門與路”可以有許多,而文章能夠表現(xiàn)或需要表現(xiàn)的只有其中若干,所以“門與路”并非多多益善,不然難免“枝蔓”過多了。
如下面一篇考場作文開頭的幾段文字——
推開那扇門,勇敢地面對未來。以后的日子有坎坷,有失敗,但哭泣過后,努力向前,前方一定艷陽高照,花開遍地。
推開那扇門,微笑地面對過去。過去的日子已經(jīng)結(jié)束,我已經(jīng)到達了一個終點,站在了另一個起點,明天的我一定會感謝如今這個努力的自己。
推開那扇門,堅定地面對現(xiàn)在。不要后悔過去的失敗,不要害怕未來的未知,把握當下,做最好的自己。
且不說是否切題、有無“套話作文”之嫌疑,每段都出現(xiàn)“主干”,且“未來”“過去”“現(xiàn)在”等顯然都不可能是文章“中心”就已經(jīng)很成問題了。這些便屬于“枝蔓”,不但遮蔽了“主干”,而且影響了快速入題。高考作文不僅寫作時間緊張,而且篇幅內(nèi)容也很有限,“枝蔓”豐滿了,“主干”必然干癟了。只有減少無關(guān)乎甚或損害中心的那些“枝蔓”,方能讓“中心”真正“明確”起來。
別隱晦
應(yīng)試寫作的基本原則應(yīng)當是:多直言少含蓄。自然更不能把文章“中心”掖著藏著,而是力求“暴曬”出中心(主旨)。這里的“隱晦”,主要指文章的中心(主旨)不明晰、不明朗、不明顯。通常表現(xiàn)為:有的是觀點(原則、態(tài)度等)不明,褒貶臧否,不置可否;有的是內(nèi)容空洞,泛泛而談,不著邊際;有的是思路雜亂,說東道西,隨心所欲;有的是語意含糊,辭不達意,不知所云;等等。瀏覽這些年的考場作文,中心“隱晦”的缺陷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比比皆是。不僅敘述類文章的問題較為普遍,就是不少論述類文章也同樣存在此類不足。
下面也是一篇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的一個段落——
開門,必要經(jīng)過充分的準備。打開門,是一種挑戰(zhàn),不可大意,不可隨便。尼采的一句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將長久如云漂泊?!奔幢闶莻ト?,想要干出一番大事業(yè),必也經(jīng)過充分準備。康熙帝隱忍多年才拔除奸臣;秦始皇歷經(jīng)多年戰(zhàn)爭,用盡心機才統(tǒng)一六國;抗日戰(zhàn)爭更是一步步的努力才取得最終勝利。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亦是這個道理。我愿意成為一棵樹,因為我越要向往更高的太陽,便越要深入更深的土壤,腳下是土壤,頭頂是陽光,一步步壯大,一枝枝成長,用鋒利的樹枝刺破門墻,打開光明之門,一站成永恒。
此文的題目是《開門》。不難推知,將文章中心確立為“開門”其實已屬不妥,而即便是對“開門,必要經(jīng)過充分的準備”的論述也仍然不當。按理說,寫作重點應(yīng)該體現(xiàn)在“為什么需要‘充分的準備”上,但以上文段卻將重點錯位在“什么是‘充分的準備”上了。更“傷身”的還在于,這段看似內(nèi)容充實、積累不錯的文字,還存在概念混淆、思路雜亂、舉例不當、分析偏頗、判斷失誤等諸多問題。尤其是結(jié)尾“顯志”之處——“我愿意成為一棵樹”“打開光明之門,一站成永恒”等都語意含糊,令人費解。故“中心”自然就“明確”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