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徘徊到糾結(jié)

      2015-05-30 10:48:04葛兆光
      書城 2015年5期
      關(guān)鍵詞:古史顧頡剛傅斯年

      葛兆光

      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出版的《顧頡剛?cè)沼洝?,剛到手時曾匆匆翻過一遍,二○○七年十月在大阪關(guān)西大學遇見專程去接受名譽博士稱號的余英時先生,他送我一冊剛剛出版的《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cè)沼洝悼搭欘R剛的內(nèi)心世界》(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2007),看過之后,對顧頡剛的這部日記更有了濃厚興趣。去年夏初,要在芝加哥大學的workshop上講“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歷史學”,自不免又要涉及這個古史辨領(lǐng)袖,便從哈佛燕京圖書館借出《顧頡剛?cè)沼洝穪碜x,既作為二十世紀上半葉學術(shù)史資料,也作為異域長夜消遣的讀物。但日記太多,在美國沒看完,八月回到上海后,在酷暑中仍然繼續(xù)翻閱。

      積習難改,雖是消遣卻不想一無所獲,習慣性地隨手做一些摘錄,也斷斷續(xù)續(xù)記下一些感想。余先生《未盡的才情》已經(jīng)講到顧頡剛與傅斯年、胡適的學術(shù)關(guān)系,講到顧頡剛與國民黨的糾葛,講到他一九四九年后的心情,也講到了他對譚慕愚的一生眷念。夫子撰書在前,我沒有什么更多的議題可以發(fā)揮,只是近來關(guān)注“中國”的歷史,于是一面閱讀,一面隨手寫一些札記,主要摘錄和討論的,都是顧頡剛?cè)沼浿杏嘘P(guān)“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見解。

      我在一篇文章中說過,一九二○年代顧頡剛推動“古史辨”運動,從根本上說,是一場對傳統(tǒng)歷史學和文獻學的現(xiàn)代性改造,這一點,王汎森兄的《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出版公司1987)已經(jīng)論述得很清楚。簡單地說,就是在科學、客觀、中立的現(xiàn)代標準下,有關(guān)早期中國歷史的古文獻,在“有罪推定”的眼光下被重新審查,人們逐漸把傳說(或神話)從歷史中驅(qū)逐出去。以前在古史記中被視為“中國”共同淵源的五帝和“中華民族”歷史象征的堯、舜、禹,以及作為中國神圣經(jīng)典的種種古文獻,真實性都遭嚴厲質(zhì)疑。一九二三年,顧頡剛在一封公開信里提出古史辨的綱領(lǐng),一共包括四點,即“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觀念”、“打破地域向來一統(tǒng)的觀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和“打破古代為黃金世界的觀念”,因此而被叢漣珠、戴季陶等人驚呼為“動搖國本”。為什么會動搖“國本”?就是因為“民族出于一元”說明中國民族有共同祖先,“地域向來一統(tǒng)”表示中國疆域自古如此,古史傳說人物象征著民族偉大系譜,而說古代為黃金時代,則暗示著文化應(yīng)當回到傳統(tǒng)。象征本身即有一種認同和凝聚的力量,對這些象征的任何質(zhì)疑都是在質(zhì)疑歷史之根,在瓦解“中國”認同的基礎(chǔ)。

      這里長話短說。對于“中國”一統(tǒng)和“中華民族”同源的質(zhì)疑,雖然轟動一時,但很快逆轉(zhuǎn),畢竟形勢比人強。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一九三二年“滿洲國”成立、一九三三年“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加上一九三五年“華北自治運動”的出現(xiàn),使中國陷入國土割裂的空前危機,中國學界不能不重新調(diào)整有關(guān)“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論述,特別是從歷史、地理和民族上,反駁日本學界對于滿蒙回藏的論述,捍衛(wèi)中國在民族、疆域和歷史上的統(tǒng)一性?,F(xiàn)實情勢改變了中國學界,也暫時改變了顧頡剛的立場。一九三四年,顧頡剛與譚其驤創(chuàng)辦《禹貢》半月刊,正如顧頡剛所說,在升平時代學者不妨“為學問而學問”,但在“國勢陵夷,局天脊地”的時代,卻只能“所學務(wù)求實用”。

      在這一絕大背景下,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傅斯年在《獨立評論》第一八一號發(fā)表了《中華民族是整個的》,他強調(diào)中國自從春秋戰(zhàn)國,“大一統(tǒng)思想深入人心”,所以有秦漢統(tǒng)一,“我們中華民族,說一種話,寫一種字,據(jù)同一的文化,行同一的倫理,儼然是一個家族”。顧頡剛也一樣,原本他并不相信“中國漢族所居的十八省,從古以來就是這樣一統(tǒng)的”,他覺得“這實在是誤用了秦漢以后的眼光來定秦漢以前的疆域”,所謂“向來一統(tǒng)”只是一個“荒謬的歷史見解”,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卻把歷史論述從說明原本并不是一統(tǒng)的中國,變成了強調(diào)中國大一統(tǒng)疆域的合法性。在《禹貢》半月刊之后,一九三六年,顧頡剛與史念海合作編了《中國疆域沿革史》,在第一章《緒論》中,顧頡剛就說:“在昔皇古之日,漢族群居中原,異類環(huán)伺,先民灑盡心血,耗竭精力,辛勤經(jīng)營,始得近日之情況(指現(xiàn)代中國)?!彼币姷赜昧恕盎使拧币辉~,說“疆域之區(qū)劃,皇古之時似已肇其痕跡,自《禹貢》以下,九州、十二州、大九州之說,各盛于一時,皆可代表先民對于疆域制度之理想”。很顯然,這與一九二○年代的疑古領(lǐng)袖形象已經(jīng)相當不同,看上去,他好像逐漸放棄了古代中國人種不出于一源、疆域不應(yīng)是一元的疑古立場,而開始轉(zhuǎn)向論證一個“中國”和一個“(中華)民族”。

      在這里說一個小插曲。一九三三年,日本人與內(nèi)蒙古王公會談,鼓動蒙古人脫離中國而獨立。這時,顧頡剛一生仰慕的女性譚慕愚親身進入內(nèi)蒙,調(diào)查這一事件,并且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底,應(yīng)顧頡剛之約在燕京大學連續(xù)演講,講述“百靈廟會議經(jīng)過及內(nèi)蒙印象”,揭發(fā)內(nèi)蒙獨立與日本陰謀之關(guān)系。余先生《未盡的才情》一書已經(jīng)注意到,顧頡剛在日記中一連好幾天記載這件事情,我曾向余先生請教,我們都懷疑,一九三三年譚慕愚女士的調(diào)查與演講,在某種程度上對顧頡剛的史學轉(zhuǎn)向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甚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第二年他與譚其驤合辦《禹貢》半月刊。

      《顧頡剛?cè)沼洝分辛粝潞芏噙@一觀念轉(zhuǎn)變的痕跡。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之后,國府南遷,各大學與學者紛紛南下。一九三八年底,顧頡剛?cè)チ艘惶宋鞅?,?jù)日記說,他在途中開始看伯希和的《支那考》及各種有關(guān)邊疆的文獻,包括國內(nèi)學者的民族史、疆域研究著作。顯然,這種學術(shù)興趣與政局變化有關(guān)。顧潮《歷劫終教志不灰》(華東師大出版社)引述顧頡剛自傳,說他一九三八年在西北考察的時候,曾經(jīng)偶然看到一幅傳教士繪制的The Map of Great Tibet,心情大受刺激。他認為,滿洲“自決”還不足畏,因為那里漢人很多,倒是西藏非常麻煩,“這個大西藏國如果真的建立起來,稱為民族自決,是絕無疑義的,因為他們有自己的血統(tǒng)、語言、宗教、文化和一大塊整齊的疆土,再加上帝國主義做后盾,行見唐代的吐蕃國復見于今日,我國的西部就更沒有安寧的日子了”。

      學術(shù)與政治,在這種危機刺激下,找到了一個結(jié)合點。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九日顧頡剛在《益世報》創(chuàng)辦“邊疆周刊”,并且為它撰寫“發(fā)刊詞”,呼吁人們不要忘記“民族史和邊疆史”,來“抵御野心國家的侵略”。緊接著,在一九三九年一月一日,顧頡剛特別在《益世報》的新年一期上發(fā)表《“中國本部”一名亟應(yīng)放棄》一文,他說(中國本部)這個詞,“是日人偽造、曲解歷史來作竊取我國領(lǐng)土的憑證”。二月份,他又連日撰寫《中華民族是一個》,明確提出“凡是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并且鄭重宣布,今后不再從中華民族之內(nèi),另外分出什么民族,也就是漢、滿、蒙、回、藏、苗等等。

      這篇文章二月十三日起在《益世報》發(fā)表后,引起了中國學界的巨大反響,不僅各地報刊加以轉(zhuǎn)載,張維華、白壽彝、馬毅等學者也紛紛加入討論。前些年與他漸生嫌隙的傅斯年,盡管主張在國家危機之時,寫信勸他不要輕易地談“民族、邊疆等等在此有刺激性的名詞”,不要在《益世報》上辦“邊疆周刊”,但也對顧頡剛關(guān)于“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觀念表示贊同,覺得他“立意甚為正大,實是今日政治上對民族一問題唯一之立場”。在一封致朱家驊、杭立武的信件中,傅斯年痛斥一些民族學家,主要是吳文藻和費孝通等人,是拿了帝國主義的科學當令箭,“此地正在同化中,來了此輩學者,不特以此等議論對同化進行打擊,而且專刺激國族分化”。

      從《顧頡剛?cè)沼洝分锌梢钥吹?,顧頡剛對自己這一系列表現(xiàn)相當滿意,他一向很在意別人對他的反應(yīng)。一九三九年三月四日,顧頡剛在日記中記載說:有人告訴他,《益世報》上《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文章,有《中央日報》轉(zhuǎn)載,“聞之甚喜,德不孤也”。二十二日的日記又記載:有人告訴他,“重慶方面謠傳,政府禁止談國內(nèi)民族問題,即因予文而發(fā)。此真牛頭不對馬嘴,予是欲團結(jié)國內(nèi)各族者,論文中彰明較著如此,造謠者何其不憚煩乎”。到了四月十五日,他又在日記中說:方神父告訴他,這篇文章“轉(zhuǎn)載者極多,如《中央日報》、《東南日報》、安徽屯溪某報、湖南衡陽某報、貴州某報,皆是。日前得李夢瑛書,悉《西京平報》亦轉(zhuǎn)載,想不到此二文(指《益世報》所發(fā)表)乃如此引人注意。又得萬章信,悉廣東某報亦載”。

      來自學界的爭論風波與輿論壓力,也影響到政黨與政府,此后,國民政府不僅成立了有關(guān)西南的各種委員會,國共兩黨也都對西南苗彝發(fā)表看法,連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會、邊疆教育委員會也特別要確認教材的“民族立場”和“歷史表述”。這種觀念得到政界和學界的一致贊同。傅斯年還說要把“三民主義、中國史地、邊疆史地、中國與鄰封之關(guān)系等編為淺說,譯成上列各組語言(指藏緬語、撣語、苗傜語、越語、蒲語)”,顧頡剛和馬毅也建議重新書寫歷史教材,“作成新的歷史脈絡(luò)”,“批判清末以來由于帝國主義污染,而導致的學界支離滅裂”??梢娍箲?zhàn)中的顧頡剛,似乎暫時放棄了“古史辨”時期對古代中國“黃金時代”傳說的強烈質(zhì)疑和對“自古以來一統(tǒng)帝國”想象的批判,而對“中國大一統(tǒng)”和“中華民族是一個”比誰都重視,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五日,他為邊疆服務(wù)團作團歌,其中就寫道:“莫分中原與邊疆,整個中華本一邦”,“天下一家,中國一人”。

      在這個時候,原本有嫌隙的傅斯年和顧頡剛,在這一問題上倒頗能彼此互通聲氣。據(jù)顧頡剛的日記記載,一九三九年五月二日,當他開始寫“答費孝通”一文時,傅斯年曾“開來意見”,而顧頡剛則據(jù)此“想本文結(jié)構(gòu)”,第二天,他寫好“答(費)孝通書三千余字”,同時把稿子送給傅斯年,第三天,“孟真派人送昨稿來”。顯然兩人互相商量,而且傅斯年還提供了一些可以批判民族學家們的材料。又過了十幾天,他“抄孟真寫給之材料,訖,預備作答孝通書”。從《日記》中我們知道,是在傅斯年的鼓勵下,顧頡剛接連好多天奮筆“作答孝通書”,并“將答費孝通書修改一過”。

      可見在回應(yīng)吳文藻、費孝通等有關(guān)“民族識別”的問題上,作為歷史學家的顧、傅是協(xié)同并肩的,他們都不贊成過分區(qū)別國內(nèi)的民族,覺得大敵當前,民族各自認同會導致國家分裂。顧頡剛似乎義無反顧,一向好作領(lǐng)袖的他,這次沖在最前面,把這種維護民族和國家統(tǒng)一的思想推到極端,以致后來對傅斯年也頗不假辭色。有一件事情很有意思,抗戰(zhàn)剛剛勝利后的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一日,顧頡剛在日記中貼了一則剪報,便是八月二十七日重慶各報刊載的《傅斯年先生談中蘇新約的感想》。傅斯年在這里說道:中國需要二三十年的和平來建設(shè)國家。他提到中蘇應(yīng)當做朋友,又說到新統(tǒng)一的國家初期,需要對鄰邦妥協(xié)。他還特別在談到有關(guān)外蒙古和內(nèi)蒙古的問題時,指出中蘇關(guān)系中,外蒙古被分割的問題大家最注意,但相關(guān)歷史卻被忽略掉,因為外蒙古的四個汗國,即車臣汗、土謝爾汗、札薩克汗、三音諾顏汗,“照法律是外藩不是內(nèi)藩”,所以外蒙古與內(nèi)蒙古、東北不同,與西藏也不一樣。顧頡剛看到這篇報道之后勃然大怒,不僅瑜亮情結(jié)再一次被撥動,愛國情緒也再一次激發(fā),他在日記中痛斥傅斯年:“此之謂御用學者!”并加以解釋說:“這一段話,當是他幫王世杰說的?!毕旅妫欘R剛又寫道:“聞人言,有一次為新疆問題開會,孟真說,‘新疆本是我們侵略來的,現(xiàn)在該得放棄。不曉得他究竟要把中國縮到怎樣大,真覺得矢野仁一還沒有如此痛快。割地即割地,獨立即獨立,偏要替它想出理由,何無恥也!”他也許忘記了,當年傅斯年挺身而出主持《東北史綱》的撰寫,就是為了批駁矢野仁一,捍衛(wèi)東北作為中國領(lǐng)土的。

      這也許可以讓人理解,作為歷史學家的顧頡剛,何以在抗戰(zhàn)之中,會去草擬“九鼎”銘文,贊頌?zāi)莻€時代的“一個國家”、“一個領(lǐng)袖”。

      不過,顧頡剛畢竟是歷史學家,是“古史辨”的領(lǐng)袖。超越傳統(tǒng)建立現(xiàn)代史學的觀念根深蒂固,沒有那么輕易去除。在心底里,顧頡剛對于古代中國的看法,終究還是“古史辨”時代奠定的。只是在特定時代和特定背景下,有些話不便直接說就是了。一九四三年十月三十日,他在日記里說有人向他回憶“古史辨”當年在上海大出風頭。關(guān)于這點,顧頡剛一方面很得意,一方面又很清楚:“在重慶空氣中,則以疑古為戒,我竟不能在此發(fā)表意見。孟真且疑我變節(jié),謂我曰:君在學業(yè)上自有千秋,何必屈服。然我何嘗屈服,只是一時不說話耳?!边@是他的自我安慰,也是他的順時之策,因為在那個太需要國家認同的時代,再強調(diào)瓦解同一歷史的古史辨思想,就有些不合時宜。

      歷史學家常常受時代和政治影響,這也許誰都無法避免,但一旦現(xiàn)實情勢有所改觀,原本的歷史意識就會卷土重來,特別是在私下里,不免故態(tài)復萌,也會說些真心話。顧頡剛?cè)沼浺痪帕暌辉掳巳沼幸粍t記載,很值得注意,他說:“(趙)樸初作文,有‘自女真族統(tǒng)治中國以來一語,有青年批判,謂女真族即滿族前身,而滿族為中華民族構(gòu)成一分子,不當挑撥民族感情。奇哉此語,真欲改造歷史!去年聞有創(chuàng)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的大國之說,已甚駭詫,今竟演變?yōu)椤袊怨乓詠砭褪且粋€統(tǒng)一的大族,直欲一腳踢翻二十四史,何其勇也?”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資料。顧頡剛雖然在抗戰(zhàn)時就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但骨子里卻仍然相信民族的歷史變遷,并不以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

      這種想法常常在他腦海里浮現(xiàn)。一九六四年一月八日,他在日記中記載:“(黃)少筌談北京史學界近況,知某方作中國歷史,竟欲抹殺少數(shù)民族建國,謂中國少數(shù)民族無建國事,此之謂主觀唯心論!”這是一個歷史學家的直覺判斷。不過,形勢比人強,何況家里還有一個時時令他看風向不要說錯話的夫人在。我在日記中看到,一九六四年八月十三日,他對來華跟他學習古代史的朝鮮學者李址麟有些戒備,為了讓自己免于犯錯,他先走一步,給中華書局寫信,說李的《古朝鮮史》很有問題,“朝鮮史學家以古朝鮮曾居東北,受自尊心之驅(qū)使,作‘收復失地的企圖,李址麟則系執(zhí)行此任務(wù)之一人。其目的欲將古代東北各族(肅慎、獩貊、扶余、沃沮等)悉置于古朝鮮族之下,因認我東北全部盡為朝鮮舊疆。今更在東北作考古發(fā)掘,欲以地下實物證之。而我政府加以優(yōu)容,甚至考古亦不派人參加,一切任其所為。予迫于愛國心,既知其事,只得揭發(fā)。”

      差不多半年以后,他與張政烺談朝鮮史問題,當張政烺告訴他,歷史所同仁奉命收集朝鮮史資料的時候,他才松了一口氣,很得意自己有先見之明,在日記中說,“此當系予將李址麟《古朝鮮史》送至上級,及予于今年八月中旬寫信與中華書局之故。”

      讀《顧頡剛?cè)沼洝?,斷斷續(xù)續(xù)用了我一個多月的閑暇時間??赐赀@十幾冊日記后,記下的竟然是一些頗為悲觀的感受。歷史學家能抵抗情勢變遷的壓力嗎?歷史學家能承受多大的政治壓力呢?讀《顧頡剛?cè)沼洝?,想起當年傅斯年從國外給他寫信,不無嫉妒卻是真心贊揚,說顧頡剛在史學上可以“稱王”了,但是,就算他真的是中國二十世紀上半葉歷史學的“無冕之王”,這個歷史學的無冕之王,能擺脫民族、國家的情勢變化,保持學術(shù)之客觀嗎?他能遺世獨立,憑借學術(shù)與政治上的有冕之王抗衡嗎?

      二○一四年七至八月摘錄

      二○一五年一月寫于上海

      猜你喜歡
      古史顧頡剛傅斯年
      新發(fā)現(xiàn)三則顧頡剛佚文考略
      是我的運氣不好
      做人與處世(2019年4期)2019-04-03 03:17:14
      近年出土戰(zhàn)國文獻給古史傳説研究帶來的若干新知與反思
      傅斯年向夫人認錯
      北廣人物(2018年4期)2018-01-27 03:07:28
      傅斯年:跑贏人才培養(yǎng)接力賽
      百家講壇(2016年14期)2016-08-15 12:11:45
      “視角轉(zhuǎn)換與史實重建——第二屆古史新銳南開論壇”會議綜述
      元氣淋漓的傅斯年
      文學自由談(2016年3期)2016-06-15 13:01:09
      “首屆古史新銳南開論壇”會議綜述
      傅斯年:我們不是讀書的人
      大眾考古(2015年1期)2015-06-26 07:20:42
      馮友蘭的沉默
      做人與處世(2014年7期)2014-07-17 06:01:10
      邯郸市| 罗田县| 屯昌县| 新竹市| 曲水县| 武川县| 潮州市| 湘乡市| 蚌埠市| 观塘区| 沾益县| 金堂县| 克什克腾旗| 榆林市| 蓝山县| 东平县| 呼玛县| 洛浦县| 富民县| 宣恩县| 阳春市| 石景山区| 平阴县| 且末县| 增城市| 乌拉特前旗| 永寿县| 怀来县| 穆棱市| 深泽县| 如东县| 崇阳县| 大足县| 朝阳区| 遂昌县| 南丹县| 孝义市| 鹰潭市| 威信县| 鹿泉市| 关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