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希峰
摘? 要:當前,我國宗教正在成為社會的“新常態(tài)”。宗教重新成為社會正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越來越明顯。更好地發(fā)揮宗教的積極作用,釋放出其正能量,需要良好的媒體和社會輿論環(huán)境;宗教的健康發(fā)展,也需要媒體和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重視宗教新聞,對宗教動態(tài),特別是對宗教新聞作正確、清晰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社會新常態(tài);宗教;新聞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5-0127-02
一、引 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不斷落實,我國宗教正在成為社會的“新常態(tài)”。到目前,已形成了以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為主體,又有少數其他宗教和各種形式的民間信仰的格局。宗教重新成為社會正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越來越明顯。
在宗教不斷成為社會新常態(tài)過程中,宗教新聞傳播也得到了發(fā)展。根據中國知網(cnki)中國報紙全文數據庫的統(tǒng)計數據,中國知網收錄范圍的報紙,全文中包含“宗教”一詞的文章,從2001年的2875篇,增長到2014年的14907篇。各大宗教的詞頻也在增強,從2001年到2014年,全文包含“佛教”一詞的文章,由777篇增長到3678篇;包含“道教”一詞的,由251篇增長到1109篇;包含“伊斯蘭教”一詞的,由209篇增長到1171篇;包含“天主教”一詞的,由157篇增長到639篇;包含“基督教”一詞的,由318篇增長到1350篇[1]。這些關鍵詞在報紙中的詞頻都有較大增長幅度。
然而,長期以來,宗教的新聞價值并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宗教新聞傳播力度顯得非常薄弱。中國知網的統(tǒng)計數據也表明,“宗教”一詞仍然是媒體中的“冷詞”、“生僻詞”。這種狀態(tài)越來越不能適應宗教成為社會新常態(tài)的形勢需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認為,宗教具有存在的長期性,是一種客觀存在;宗教是一種群眾性社會現象。當前,我國有天主教信徒570萬,基督教信徒2300多萬,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口約2200萬,佛、道教的信徒難以統(tǒng)計,但數量龐大[2]。如此龐大的信仰群體,一種正常的社會存在,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顯然是媒體所不能忽視的,宗教新聞不能成為媒體的盲點,媒體理應正視它。一方面,正在成為社會新常態(tài)的宗教,要發(fā)揮其積極作用,釋放出其正能量,需要良好的媒體和社會輿論環(huán)境;另一方面,正在成為社會新常態(tài)的宗教,其健康發(fā)展,也需要媒體和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這客觀上要求媒體重視宗教新聞,做好宗教新聞傳播工作。
二、宗教新聞傳播有助于為宗教發(fā)揮積極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
隨著宗教不斷成為社會新常態(tài),宗教日益走向社會,發(fā)揮著特殊積極作用。宗教在推動旅游觀光、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有所作為;宗教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祖國統(tǒng)一;宗教對哲學、道德、文學、音樂、美術、醫(yī)學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中華文化的繁榮發(fā)展過程中做出積極貢獻;在生活節(jié)奏加快、競爭日益激烈、不確定性更加突出的現代社會,宗教起到一定的心靈慰藉作用和心理調節(jié)作用;宗教道德以棄惡揚善為核心內容,與社會主義道德一起,提升社會道德素質、樹立良好社會風尚;宗教有著較為廣泛的國際聯(lián)系,發(fā)揮著民間往來、民間外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作用;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廣泛參與到救災、扶貧、幫困、養(yǎng)老、支教、環(huán)保等活動。
活躍在社會公共舞臺上的宗教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社會逐步認識到宗教的積極社會作用,了解宗教成為了社會越來越廣泛的需要。國家主席習近平2014年3月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說,“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3]”
然而,在現實中,由于種種特殊復雜的歷史原因,社會對于包括佛、道教在內的我國五大宗教普遍缺乏基本認識。新聞傳播領域也沒有架構起宗教界與社會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社會無法從媒體中獲得宗教界的信息、及時了解宗教界的動態(tài)。
宗教誠然有消極作用,宗教的社會功能是雙重性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相互交織在一起。但長期以來,由于國民教育體系中宗教通識教育的欠缺,社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宗教對文明和社會進步的貢獻,往往不被社會所知。由于缺乏宗教新聞傳播,社會無法從媒體中了解到,無數個無名的宗教界人士,他們在宗教信仰的指導下,默默地從事著濟世利人、有益于社會和諧的事業(yè)。以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事業(yè)為例,宗教界因為信仰基礎、“慈濟度世”的悠久歷史傳統(tǒng),在募集資金、動員社會志愿者力量方面,具有較高的社會公信度和號召力,可以做得更為出色。但是,與社會的需要相比,媒體對宗教界從事公益慈善活動積極意義的認識還不夠充分,聚焦不夠。2013年河南蘭考“1·4”火災事件后,許多媒體把目光投向了個人收養(yǎng)棄嬰孤兒的善行和存在的問題,但卻鮮有媒體關注到宗教界在這方面所做的大量、持久的工作和遇到的種種困難。蘭考“1·4”火災事件后,民政部發(fā)布的數據表明,全國共有收留孤兒棄嬰的個人和民辦機構878家,其中宗教機構就占了583家,占三分之二之多[4]。與一般的社會公益慈善機構相比,宗教界的公益慈善機構有自身的優(yōu)勢,但又因為社會了解不夠,在從事公益慈善事業(yè)過程中,宗教界所碰到的問題和障礙更多。宗教界公益慈善事業(yè)的穩(wěn)步發(fā)展,需要獲得社會更為廣泛的關注和支持。
2015年3月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促進宗教關系和諧,維護宗教界合法權益,發(fā)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積極作用?!边@是我國多年來形成的宗教政策,其最終目標是“發(fā)揮宗教界的積極作用”,即凝聚宗教界的智慧和力量,宗教界與社會一起,共同參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向社會傳播宗教信息,溝通宗教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社會對宗教的了解,為宗教發(fā)揮積極作用營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是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三、宗教新聞傳播有助于宗教的健康發(fā)展,引導樹立正信、抵制邪教
由于“文革”破壞,我國各大宗教教職人員隊伍出現了斷代。改革開放以來,在宗教逐漸成為社會新常態(tài)的過程中,一大批宗教教職人員成長起來,他們信仰虔誠、品行端正、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引領我國宗教的健康發(fā)展。然而,這一時期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深刻和復雜的轉型期,市場經濟社會推動了宗教的進一步世俗化,各大宗教教職人員當中都出現了一些偏離正道的現象,比如信仰淡薄、戒律松弛、借教斂財、爭名逐利等等,極大地損害了宗教界的形象,影響了宗教的健康發(fā)展。
對于這些現象,媒體不能簡單地由此把宗教看成是消極落后的,不能以偏概全、惡意炒作、竭盡揶揄、對宗教“污名化”,但更不能回避矛盾、敬而遠之,而要堅持真實、客觀、公正、全面的原則進行報道。正在成為社會新常態(tài)的宗教,接受媒體和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在陽光下開展活動,才能有更為健康的發(fā)展。
同時,宗教新聞傳播對于有宗教信仰需求的群體來說,也能起到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宗教知識,樹立起“正知、正見、正信、正修”的觀念,自覺抵制社會中流傳的各種信仰上的邪知、邪見。2014年5月發(fā)生在山東招遠邪教“全能神”、“麥當勞殺人案”表明,在宗教成為社會新常態(tài)的過程中,信仰上的愚昧現象也層出不窮,嚴重危害人類的邪教、宗教極端主義還在一些地區(qū)流行。這種現象使媒體肩負了傳遞正確宗教知識的社會責任,也使加強宗教新聞傳播變得更加緊迫。2014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依法保障信教群眾正常宗教需求,尊重信教群眾的習俗,穩(wěn)步拓寬信教群眾正確掌握宗教常識的合法渠道?!币虼?,對于媒體來說,不僅應讓公眾認識到什么是邪教、邪教的危害,還應該成為信教群眾正確掌握宗教常識的合法渠道,讓公眾能夠了解宗教最新動態(tài),認識宗教,使公眾能有正確的宗教信仰觀,增強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判斷力和鑒別能力。
總之,在宗教越來越成為社會新常態(tài)的形勢下,做好宗教新聞傳播工作,宗教作用將更加積極、宗教發(fā)展將更加健康。加強宗教新聞傳播工作需要媒體做出許多的努力,重視宗教新聞,對宗教新聞作正確、清晰、及時的傳播,關注宗教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和健康發(fā)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