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勇
趙縣南寺莊村的背燈挎鼓是門古老的民間藝術。早在2009年的時候,已經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背燈挎鼓那宏大的陣容,歡騰跳躍的動作,無不展示著燕趙人豪邁、奔放的個性。
背燈挎鼓里的精氣神
南寺莊村是趙縣一個相對古老的村莊。在縣城東南,距縣城16里路程,是一個有著800多戶人家、3000多口人的村莊。據說600年前燕王掃北以后,由山西洪洞縣移民過來。村里原有古寺院一座,為寺院之莊,又居城南,就取名叫南寺家莊。清光緒《趙州志》及《趙州鄉(xiāng)土志》均載為“南寺家莊”,至于什么年間改稱南寺莊村,誰都說不清了。在這個古老的村子里,長期生存著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背燈挎鼓。這種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鄉(xiāng)間鼓樂,讓南寺莊人牽腸掛肚,魂牽夢繞。300多年了,那咚咚鏘、咚咚鏘的聲音,始終伴著南寺莊人風雨穿梭,讓他們如癡如醉地敲打了幾百年。
背燈挎鼓是一種民間古體樂舞表演形式,陣容宏大。敲擊時節(jié)奏明快,韻律激昂,聲震八方。起初,南寺莊的背燈挎鼓由一面高1米、直徑1.2米的牛皮鼓和16面腰挎小鼓組成,另有背燈16盞,青銅擊打樂器40副。12番鼓點紛繁多變,節(jié)奏明快,計有喜迎春、新年樂、慶豐收、金龍鬧海、鳳凰單展翅、鳳凰雙展翅、喜鵲登梅、萬馬奔騰等,此外非正式表演時,還有幾套踩街鼓點,如大街排、大得勝、雀戀窩等,將鼓點融入鼓面與鼓幫的交替敲擊中,韻律優(yōu)美,引人入勝。背燈挎鼓適于在廣場或街道行進表演。表演者一律身穿紅色古代武士服裝,頭包彩巾,別上紅纓球,腰扎彩帶,胸前胸后都佩飾護心明鏡,16面挎鼓列隊引領,一面大鼓跟進,12番鼓點輪番敲擊,大鼓領鼓,挎鼓附和,銅鐃、銅鈸隨其伴奏。為便于夜幕下表演,隊員每人背一盞特制的伸向頭頂?shù)膶m燈,腰間挎鼓,在閃爍的紅燈下呈一字長蛇陣行進,時而雀躍,時而旋轉,那齊刷刷的打鼓擊鈸聲雄渾激越,充盈天地,數(shù)里相聞,氣勢磅礴。
背燈挎鼓的韻律之美,給了南寺莊人精神的愉悅和振奮,擊鼓成為了他們抒發(fā)喜慶歡樂情緒的最好方式。
第十一代傳承人韓存瑞
背燈挎鼓走到現(xiàn)在已經傳承了十一代。八代之前沒有詳細的資料,第八代是谷雙印,第九代是韓闖,第十代是白風山。韓存瑞是第十一代傳承人。
每當村里的背燈挎鼓要排練或演出,51歲的韓存瑞和他的妻子張素改都要對演員們進行指導,大到隊形排列,小到細微的舞蹈動作,都嚴格要求,一絲不茍。韓存瑞祖祖輩輩在這個村上居住,20世紀80年代,曾在縣里參加過背燈挎鼓的挖掘和學習。
我們在村里找到韓存瑞時,他正在村南一塊麥田里帶領鼓隊排練新節(jié)目。他告訴我們:早在2005年冬,有著敲鼓傳統(tǒng)的村民們就和村干部商量把本村傳統(tǒng)的背燈挎鼓拾掇起來,一來可以讓村民自娛自樂,二來能有償參加企業(yè)的慶典活動,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大伙一拍即合,籌集資金,置買了服裝、大鼓小鼓和響器,訓練女隊員60名,精心編排了女子挎鼓舞蹈《歡樂農家》。次年春節(jié)期間,背燈挎鼓參加了縣第十四屆“鳴鼓節(jié)”暨首屆“鼓王爭霸賽”奪得金獎,還應邀參加了河北電視臺舉辦的“燕趙飛歌”河北省心連心文化下鄉(xiāng)大型歌會、河北省第八屆青年歌手大賽觀眾喜愛歌手評選活動的助興表演,這一表演項目迅速紅遍冀中大地。
樹有根,水有源。時光倒流至1980年5月,縣文化館請來河北省歌舞劇院舞蹈家吳志國和孟凡和,對背燈挎鼓進行挖掘整理。兩位舞蹈家來到村子里,召集老藝人觀摩了他們的表演,提煉出基本動作,同時記錄下背燈挎鼓的鼓點,經過藝術加工,在傳統(tǒng)舞蹈的基礎上,編排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形式。隨后從村子里選出韓存瑞、韓金聚等8名青年男子進行重點輔導。一個月的封閉訓練后,背燈挎鼓在過去的民間粗獷表演的基礎上,加工改造為相對細膩、雅俗共賞的舞臺表演風格,舞者敲擊鼓面的時候,時而輾轉騰挪,時而歡騰跳躍。主要動作有三步躺、四步轉、轉燈等。
采訪河北省歌舞劇院舞蹈家吳志國時,他還沉浸在舊時光的歡樂中:“通過省市群文部門進行挖掘整理,幫助村里編排了一個叫《農家樂》的節(jié)目,它就是把過去在大街里行進表演的形式,提升到一種舞臺的形式進行表演。1980年,節(jié)目參加省市民間藝術調演,獲得了表演獎和挖掘整理獎。從此以后,這個已經停止了很多年的背燈挎鼓,又得到了恢復與傳承?!?/p>
鼓響燈明300年
韓存瑞說:“當年我們挎的那個鼓,尺寸是1尺2的直徑,比現(xiàn)在這個鼓大;那時的背燈,是村民自己設計的一種燈籠,主體桿是竹片做成的,柔韌性好,燈籠用的是木頭糊紙的方形燈籠,上面畫上畫,里面用小碗盛上豬油插捻兒點著,后來換上紅紗點上蠟燭,再后來用上了電池燈泡,表演起來更加方便了?!?/p>
隨著時代的變遷,南寺莊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青壯年們紛紛走出村莊尋求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背燈挎鼓隊的隊員日漸減少,為此村里打破昔日女人不敲鼓的禁錮,招收五、六十名青年婦女,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培訓,到現(xiàn)在逐步形成了以婦女為主的表演團隊,總人數(shù)超過100人。可見,讓留守婦女學習背燈挎鼓成了最切實的傳承方式,而且,女子的加入讓古老粗獷的背燈挎鼓表演更加細膩,更具觀賞性。每逢演出,場上幾面古香古色的大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南寺莊之行,使筆者真切地感受到背燈挎鼓藝術已融入了南寺莊人的血脈中。正像村民所說的那樣,村里就沒有不喜歡鼓的。從背燈挎鼓藝術隊的參加人員里就能證實這一點,他們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婆媳、有的是父子,還有一家四口都加入進來的。這里的村民熱愛賦予他們激情和奮進動力的背燈挎鼓,并敲出了文明與和諧,敲出了吉祥與幸福,敲出了歡樂與健康,敲出了勇氣與信心,敲出了團結與力量。
但隨著多媒體時代和泛娛樂化時代的到來,背燈挎鼓的生存也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和威脅。文化的多元性,讓年輕一代擁有了更多的選擇,而有意無意地冷落了傳統(tǒng)的背燈挎鼓。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不得不做出以鼓養(yǎng)鼓的選擇,雖經有各級各部門扶持,仍面臨失傳危機,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和關注。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