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
我受出版社的“裹挾”,來跟大家談閱讀之美,其實我一直覺得這是一件稍微悲哀的事情。中央電視臺做了一個關于讀書的公益廣告,這幾年一直在做讀書的推廣,我總納悶,你見過國際上把哪個日子定為“吃飯日”嗎?沒有。
既然國際沒有吃飯日,那為什么要有一個讀書日呢?對于人們的身體、肉體來說,不吃飯活不下去,但對于我們的精神來說,不讀書難道不也是跟不吃飯一樣活不下去的一件事嗎?為什么我們已經墮落到了要全社會去推廣閱讀?這件事情恰恰印證中國的某種悲哀和某種覺醒。
2014年8月,我去法國巴黎的時候,巴黎人民把整個巴黎給中國人留下了,見到中國人的可能性會比見著法國人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巴黎人都去度假了。在全世界,如果論有創(chuàng)造力的國家,法國可能是最好的。法國之所以有創(chuàng)造力,跟這個月休假緊密相關,因為每年他們有一個月去安靜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經常有發(fā)呆的時間,讓他們了解生命。每年都要休息一個月,寧可少掙點錢,在這背后是一種對生命更透徹的理解。
生命不只是使用,還需要獎勵。我們口頭上會說“活到老,學到老”,其實我們往往是“活到老,掙到老”。錢永遠沒夠,大家都在忙碌著。
無聊是有價值的,我們現(xiàn)在已經沒有無聊的時間。只要一無聊,人們下意識地就拿起手機來,無聊就被填滿了,看個微信瞎搜一番,無聊就沒了。無聊的時候突然誕生的某些千奇百怪的、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意都消失了,甚至“無聊”本身也消失了。
同樣與“無聊”一起被擺脫的還有“無用”。中國人不做無用的事。
什么是無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對于中國人來說,與升官有關的,與發(fā)財有關的,與出名有關的,才是有用的。
我們該怎么重新去理解無用之大用,包括閱讀本身?
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對漢字的喜愛是在增長的。好多人跟我說,誰這年頭還在讀詩???詩歌里有最濃縮的中文。舒婷很多年前路過神女峰,她寫下:“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上痛哭一晚?!焙W訉戇^“今夜我不想人類,我只想你”。這兩行詩有哪個字你不認識嗎?但是他們把我們熟悉的漢字重新組合在一起,誕生了“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意境,而且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當一個民族有持續(xù)二十多年的時間不讀詩、厭惡詩,這個民族的生活肯定有問題。
而讀書本身是一種最大的樂趣,而不是結果。有學生跟我說:“我喜歡讀書,但很多同學都去看美劇,我是不是需要堅持?”其實,當用“堅持”這樣的字眼去說讀書時,已經壞了,讀書是一種樂趣。
現(xiàn)在去中國的書店,最顯著的是這樣幾摞書:第一個是與考試有關的書,第二個是關于養(yǎng)生的書,第三個是所謂的暢銷書。這涉及人們所關心的內容,要過關,要長壽,要有談資,怕被時代拋棄,其實全都是功利性的。
今天我在來的路上看的這本書,一次又一次地讓我熱淚盈眶。這種熱淚盈眶我覺得很好,我還有熱淚盈眶的時候,還容易被什么所感動。我來的路上看的是《西南聯(lián)大行思路》,是張曼菱寫的一本書。這本書有太多讓人熱淚盈眶的地方。比如南開大學在1937年7月29日被炸成一片廢墟,當時的校長張伯苓寫了一句話:“物質之損失我毫不掛懷,南開之精神將在這個廢墟上永遠?!睆埐叩膬鹤訌能妼W了飛行,最后駕駛那種簡陋的飛機,在與日本人的戰(zhàn)斗中陣亡了。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校長,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校長公子??吹竭@里我眼淚就下來了。這都是一些無用的敘事,藏著這種無用的閱讀樂趣。你的人格就是在這種無用的事情的一步步熏陶過程中,慢慢健全獨立起來的。
(摘自《記者觀察》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