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霄
Q您好!孩子進入初二年級,她告訴我她的同學如何自戀,但我覺得她自己就很自戀,愛照鏡子,愛打扮,愛夸自己,愛買新衣服……我們這一代接受的教育是要“愛黨、愛人民、愛國家”,但是她們卻提出“愛自己”,這讓我很擔心,這樣的孩子將來豈不是很自私?我將這些想法告訴她,她卻不聽,說我老土,我該怎么辦?
一位著急的母親
A愛子心切的媽媽:您好!因為不知道您的真實姓名,所以選擇了這樣的稱呼,而且,我也不想稱呼您為“著急的母親”,因為我希望在看完這封回信,您能夠從困惑、焦慮和擔心的情緒中走出來,重新擁有生命的陽光。在回答您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戀”。
西方人奉行個人主義至上,常理認為他們較自戀,而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經濟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強調個人價值和自我實現,中國人雖處在集體主義社會中,似乎也變得越來越“自戀”了。臨床上的自戀人格障礙表現方式是極端和病態(tài)的,而在正常人群中自戀被認為是人格特質,具體表現是過分自信,沉迷于真實的或是想象的自身形象,浮夸自己的重要性,有明顯的優(yōu)越感,并認為自己應該享有特殊的權利和待遇。
自戀既指水仙花,也是人名那喀索斯。該詞源于希臘神話中名叫那喀索斯的美少年,因愛戀并整天凝視自己在水中倒影,最后憔悴而死,變作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水仙花。由此故事看出,自戀指自己愛自己。愛自己包括很多內容,如承認自己的優(yōu)勢,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等。
很多人常會將“自戀”和“自私”混淆,但其實它們是不同的。如果每個人的心如盛裝愛的容器,那么自私者因為容器內欠缺愛,所以目光投向外界,總希望通過從外界獲取愛而得到幸福;而自戀的人因為目光投向的是自己,愛自己,盛裝愛的容器總是滿滿的,常常是滿到溢出來,很自然地要分給他人,自戀者愛自己,也愛他人。
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很難真正認識自我,更談不上悅納自我了。因為他往往會向別人隱藏自我中“不好”的部分,如缺點、劣勢,回避認識真實的自己,從而很難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且自愛的缺乏會引發(fā)或多或少的自我攻擊行為,抱有“你不值得擁有……”的態(tài)度,忽略自己的需要,為自己設置障礙阻礙自己開心。
相反,愛自己的人會以更加開放坦誠的態(tài)度面對自己,愛自己的全部,包括優(yōu)點和缺點、優(yōu)勢和劣勢。而且有研究表明,自戀者的心理彈性更佳,因為自戀者擅于運用自我提升策略,對新事物、新經驗保持開放性,表現出高自尊、自信、積極的自我評價,被看作是有吸引力的、能干的、精力充沛的、獨具魅力的人。自戀者本人的行為表現和外界對他的評價都能對其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幫助自戀者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
那么作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發(fā)展健康的自戀呢?
1關注積極面。
如果您看到這一條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是積極的”、“我的孩子還有積極面”?那么您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了。如果您總是發(fā)現孩子的問題,看到的都是不妥和需要教化,不能發(fā)現孩子身上的積極因素,您的這種想法和態(tài)度就會在親子交流中自然流露,你們之間的溝通就不會順暢,孩子也不會更客觀和全面地認識自己。
您需要學會關注積極面,這包含兩方面:第一,您的孩子身上有很多閃光點,而且您和孩子的親子關系中也有良性的部分。第二,根據孩子實際情況,幫助孩子發(fā)展優(yōu)勢和挖掘潛力,如音樂的、繪畫的、體育的、電腦的等等。
2鼓勵孩子探索嘗試。
初二年級的孩子處在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期,是少年到青年的過渡階段,一方面他們自覺已經是“大人”了,可以接受挑戰(zhàn)、完成任務,想去體驗、嘗試和探索,另一方面,他們的確是“孩子”,缺少生活閱歷和人生經驗,不具備完善、成熟的問題解決的能力。
很多家長剝奪了孩子自我發(fā)展的權利,但是任何人(包括父母在內)不可能一輩子幫助他完成所有的事情,替代孩子成長,這就需要父母提供孩子自我探索和嘗試的機會,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予關愛和必要的指導,即使孩子在嘗試后失敗了,對于孩子這也是一種經歷和積累,會更加了解自己的需要和能力。
3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為。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您的孩子遇到事物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就像孩子給您談到的對于“自戀”的認知,先不管正確與否,這種想法和觀念是他成長發(fā)展的表現和標志,應該予以尊重和理解。
如果父母總是用自己的衡量標準來控制和干涉孩子,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他的想法總是被大人們忽視,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贏得注意和關心,他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倔強叛逆,或者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和贊揚,一味地迎合別人而忽視自己的需要,他可能會越來越不自信,變得膽小和退縮。
如果你尊重孩子對自我世界的決定,那么,他會逐漸達成自我約束力和愛自己的平衡,從而形成一種成就感、自我價值感和責任感,這對孩子的一生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安·蘭德曾說:“不珍視自己的人不可能珍視其他任何事物或任何人。”自戀不是只考慮自己,相反,我們越能接受和寬容自己,就越能接受和寬容他人,越能愛他人。